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主持人语:湿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仅次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最大碳库,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湿地碳通量研究是湿地碳循环研究的关键问题。由于湿地独特的水文条件,使得湿地碳循环具有与其他生态系统不同的特点。植被、气候条件及水文状况共同决定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许信旺、何小青等采集湖泊自然湿地及其周边围垦农田的代表性土壤剖面样品,测定了总有机碳含  相似文献   

2.
为缓解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公路运营引发的水污染问题,应对初期雨水及事故废水进行收集并处理.以某公路建设工程为依托,探讨了初期雨水和事故废水的水处理工艺.采用沉淀池与人工潜流湿地组合式处理初期雨水,自动智能连通事故应急池处理事故废水.计算确定水处理工艺各单元的容积.出水水质分析表明,该工艺可以满足杂用要求.  相似文献   

3.
确定水生生态系统最小生态需水量,可实现区域水生生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选取河流、湖泊和湿地三个因子,在明确区域划分范围的基础上,河流因子采用最小月平均径流法和间接植物蒸腾法,湖泊因子采用蒸发需水量法及利用湖泊面积水深所得的自身需水量和生物需水量方法,湿地因子采用水热平衡方法,建立宿州市水生生态系统最小生态需水量计算模型。可知2012年宿州市河流最小生态需水量是0.75亿m3,河道内为0.62亿m3,河道外为0.13亿m3;湖泊最小生态需水量为0.61亿m3,其中湖泊自身需水量是0.25亿m3,蒸发需水量为0.24亿m3,生物栖息地需水量0.12亿m3;湿地最小生态需水量为0.18亿m3。最终得出宿州市水生生态系统最小生态需水量为1.54亿m3,需关注河流水资源的合理规划和生态利用。  相似文献   

4.
该山水工程以保证国家生态安全为目标,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类型等,形成对生态景观格局演替规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的农产品供给、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的综合评价。基于评价结果,结合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服务功能,将辽河流域(浑太水系)分为西露天矿及周边地区矿山生态修复区、浑河流域森林生态修复及水环境治理区、太子河流域生态修复区、汤河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修复与水质保障区、葠窝水库工农业水源区矿山生态修复与水质提升区、辽河口水环境生态修复区、辽河口湿地生态恢复区等七大生态保护修复单元,通过修复矿山生态环境、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增强水源涵养能力、保护辽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等措施,保证区域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为类似的山水项目评价分析和修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库尔滨河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是北温带森林湿地生态系统,通过对该保护区的重要性、典型性、多样性、稀有性、自然性、脆弱性等方面的论述,进一步阐明了保护区在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方面的作用及保护区的建立在科学研究领域和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料收集,采用多种分类方法综合分析,并结合森工林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将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效益分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大类型,并通过市场价格法、影子工程法、税率法等对这三大类效益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7.
加里示范区米勒河滨水及河流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或丧失。基于演替理论,通过生态工程和"自然化"结合的方法,保护自然和恢复湿地,重建湿地的生物群落,恢复河流生态是可行的。其恢复实践为保护和恢复当地水生态资源做出了建设性示范。  相似文献   

8.
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城市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角度,结合城市湿地独特的功能,利用PSR模型建立城市湿地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从而为推动城市湿地保护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9.
山东五莲山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山东五莲山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处于群落演替初期,生物多样性现状较好,但尚未达到稳定状态。该地区由于建制较晚,且上世纪七十年代曾暴发过大规模的松毛虫毁林灾害,已引起或即将引起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变化,森林以次生林和次生人工林为主。按其生态功能五莲山可划分为原始生境带、自然环境带、林果边缘带和农俗村落带四部分,本文同时提出了分区分阶段和具有特色的开发保护方案,建议建立健全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体系,并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心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五莲山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建设应走可持续开发之路。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上游是中国关键的生态区域和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长江上游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森林生态系统是长江上游生态系统的主体,充分了解和认识森林生态系统有助于长江上游森林生态资源的保护。总结近年来长江上游森林生态资源的分布与变化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长江上游森林生态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泛。分布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灌木林等多种类型的森林。(2)历史时期以来,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长江上游森林生态资源不断退化,随着“退耕还林”“自然森林保护计划”“长江上游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计划、工程的实施,长江上游森林生态资源退化的趋势得以遏制,森林面积不断扩大。(3)长江上游森林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大。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对于全球碳循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加剧全球气候变化.本文收集了1980年以来我国不同利用类型土壤碳库和碳密度的研究资料,并对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对土壤碳库和碳循环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具体包括森林转变为耕地、草地转变为耕地、森林转变为草地、农田转变为森林、农田转变为草地、湿地开垦为农田、草地转变为林地所引起的碳库类型转换的增汇机理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旨在对科学地利用和保护有限的土壤资源,减缓土壤中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碳储存,提高土壤质量,对退化土地的生态恢复及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仅从生态保护角度出发而忽略旅游功能的湿地公园规划无法达成湿地保护的目的。生态旅游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湖滨湿地公园的规划过程中,从实证研究中探索湖滨湿地公园的基本规划方法。具体说来,湖滨湿地公园规划要对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的关系予以重视,全面考虑点、线、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城市湿地作为城市中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环境调节和社会服务功能。然而,人口剧增和快速城市化使湿地面积急剧减少,这大大削弱了城市湿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保护与恢复城市湿地就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论述了城市湿地生态恢复的主要模式,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若干策略,为保护、恢复和利用城市湿地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大力开发森林碳汇经济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持陆地生态平衡、保护生态安全、防止生态危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主要功能:一是森林植被的吸碳功能;二是林木生长的储碳功能;三是森林土壤的固碳功能,统称为森林碳汇。通过对黑龙江省森林碳汇的现状分析,提出黑龙江省发展碳汇经济、培育林业的新增长点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湿地生态系统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随着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类活动严重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导致湿地污染严重、面积减少、生态功能甚至于丧失,这受到全球广泛关注,本文以升金湖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调查该地区湿地生态环境现状,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供进一步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带岭林区森林鼠害的调查研究,找出了人工幼林鼠害的防治指标,并提出了不同的防治措施。对人工林的鼠害进行综合防治,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人工林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 Cav.)适应能力强,扩展速度快,量大,难以根除,对森林生态系统破坏大。通过历史资料查阅及野外调查,并结合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对河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牛膝菊入侵风险定量分析,计算出风险值为2.09,属于中风险入侵植物,会造成入侵地生物多样性降低,破坏当地森林生态系统,应严加防范。  相似文献   

18.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大力保护和培育森林是扭转生态恶化的根本途径。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是拟自然经营的作法之一,调整更新方式,加大人促和人天混更新比例,不断改善林分结构和质量,是多、快、好、省恢复森林资源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9.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种服务价值,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宝库和生存环境.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课题.通过文献检索首先提出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产生的背景,然后结合目前的研究状况,重点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的进展状况,包括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方面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目前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的指标体系不完整、存在人为因素干扰及评价技术落后等局限性,提出了增加湿地固碳价值评估、开展长期定位观测实验研究等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东北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天然林分布区,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保工程)实施的重要区域。系统开展东北地区天保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变化的评估,对于工程实施效果提升与区域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利用Landsat和MODIS遥感数据源及InVEST模型,从生态系统结构、质量和服务3个维度,综合分析东北地区天保工程的保护成效。研究结果表明:1)天保工程实施后(2000—2015年),森林面积增加2 133 km2。2)天保工程实施后,生态系统质量得到改善,叶面积指数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现上升趋势。3)天保工程实施后,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49 Tg,森林生态系统产水量减少3.5×109 m3,全区生境质量差的面积减少1 423 km2。4)天保工程总体上有显著的生态成效,但仍有产水量与生境质量、生态系统碳储量存在权衡等问题,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