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们对高等教育问责制与大学信任两者关系的看法并不一致。本文试图通过信任连续体和问责制连续体的建构,分析高等教育问责制与大学信任的关系,并对其中的信任与不信任、信任与透明两种矛盾进行探讨,从而为现代大学走出发展困境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信任作为社会公平竞争的重要准则和人们相互合作的基础,其重要作用早已为人们所共知。本文针对人际信任缺失的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治理信任缺失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不信任作为信任的孪生物,可以被视为针对互动过程中被信任方所出现的预期与回馈之间不一致的主观回应,而在本质上,不信任则是一定社会存在条件下交往双方的利益关系的客观反映。在历史渊源上,不信任源自于西方的“共和”传统和“性恶论”信条,因此,不信任是巩固民主制的必要工具和制衡动力,但这项重要功能却常常为人们所忽略。因此在面对现实的信任危机时,人们应当反思是否还是延续一味强调信任的思路。本文认为应当尝试从不信任的角度出发,建构起一种全新的有限信任机制,在树立必要信任的同时,也应强调合理的不信任。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网络组织是高等教育开展合作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而合作创新是高等教育网络组织发展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顺利开展及能否取得预期的高质量创新成果有赖于运行机制的必要保障,科学、顺畅、高效的运行机制在高等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过程中起着全局性作用。根据动力来源的不同范围,高等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动力机制分为外部动力机制与内部动力机制;根据专业化分工的不同基础,高等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分工机制主要分为基于组织类型的分工机制、基于创新目的的分工机制与基于创新资源的分工机制;根据信任关系的不同阶段,高等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信任机制分为谋算型信任、理解型信任与认同型信任;根据不同的利益分配方式,高等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分为固定分成、按股分成与绩效分成;根据不同的协调途径或手段,高等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沟通协调机制分为法律协调机制、管理协调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5.
信任对社会生活和个人生存至关重要,而信任危机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事实,信任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该文从信任的概念和特征入手,分析信任与不信任的合理性及重建信任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刘娜 《甘肃高师学报》2013,18(3):140-14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优越,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却越来越淡,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逐渐丢失了对他人信任,造成了社会信任资源的匮乏乃至危机,妨碍了社会的良性运行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中国当前的社会信任机制和西方社会的信任机制进行对比,并根据建立信任机制的各种理论依据,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中的信任机制的作了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7.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考察了晋商诚信教育在当今社会对人们信任心理及行为倾向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晋商教育在增进人们普遍信任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学校和社会应广泛宣传晋商教育的内容,通过营造信任环境、启动和维护信任关系来提高社会整体的信用水平。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30年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具体体现为政府的越位与缺位、同质化和边缘化以及资金来源的缺乏和单一。实际上,上述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政府信任“空心化”、社会信任“空心化”以及自我信任“空心化”引起的,因此,身份与声誉的创建、信息的公开与公示、第三域与互惠关系的构建理应成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避免信任“空心化”和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认为信任与人们的一些特定人格特点相关;信任与风险之间的关系表明它可以促进风险情景下的合作;低信任者和高信任者在合作倾向以及乐观性等方面都存在可观察的差异;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更倾向于人际信任;性别与文化因素对人们的信任有显著影响。而信任的决策过程、神经生理机制等关键问题目前却还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邢台学院学报》2016,(4):99-103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等相关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以及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人们的日常消费习惯正在慢慢被改变,这也为很多商家带来了非常大的商机。信任是动态的发展过程,是影响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针对互联网背景下,移动电子商务中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展开详细的研究和讨论,并对提升消费者对移动电子商务的信任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The landscape in consumer marketing is changing due to the rise in popularity of social media. This shift has also affected how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build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stakeholders.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social media engagement impacts relationship quality between the university and one of its key stakeholder groups, students. Data were collected via an online survey and analyzed using the Mann–Whitney U test, regression and the Kruskal–Wallis test. Results indicated a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students following a university via social media and the perception of having a high-quality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university, and that following a university on multiple social media sites leads to an even higher perception of relationship quality. The results provide important and timely implications for both universities and higher education marketer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higher education marketers should invest resources in social media communications to form high-quality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stakeholders.  相似文献   

12.
教育产业化引起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一股热潮蔓延到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高等教育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带来了很大冲击。如何看待这股热潮,笔者将从对教育产业化之多种说法的分析中,提出一孔之见,以供思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评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近年实施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对高等教育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对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的责难在于一种受剥夺的社会情绪。这种情绪产生于国家、社会、个体之间权利与义务的不平衡,学费偏高与学校经费浪费的对比,学费上涨过快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实施的滞后。应正确理解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采取切实措施消除这一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负效应,继续发挥其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功能,以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浅析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之间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以及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两个层面。近年来,对于这种互动关系的研究多侧重于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以及专业选择等方面的影响,而就社会分层对高校毕业生职业的选择、就业机会是否均等、就业率等方面的影响的研究则显得较为薄弱,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After climate change, rising economic inequality is the greatest challenge facing the advanced Western societies. Higher education has traditionally been seen as a means to greater equality through its role in promoting social mobility. But with increased marketisation higher education now not only reflects the forces making for greater inequality but even exacerbates them. This could be changed but it would require major shifts in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practice of which there is currently little sign.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令人鼓舞也令人担忧,重理轻文的现象依然存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缺失彰显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偏斜。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科学发展观呼唤高等院校人文教育模式和战略的复兴;人文教育在建立和谐社会与建设高校校园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人文教育是高校构建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法对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聋哑学生的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及其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①男生在支持利用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②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客观支持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初高中生;③聋哑学生的支持利用度与依靠性呈显著正相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支持利用度和社会支持对他们的依靠性及人际信任度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 philosophy of trust is a relatively small subfield. Nonetheless, it contains within it many important insights. Our contention in this paper is that careful study of this subfield can bring with it many insights that can and should be used to reconsider a variety of arguments that have been brought forward in the literature on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nd other area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Our focus is largely destructive in section 2 of the paper. We object to two recent papers from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literature arguing that they fail to recognise important insights from the philosophical literature on trust. In section 3 we say something more positive, noting the routes forward.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nd discuss the results of a survey of how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is being discussed and taught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France. We shall first describe how those questions have been recently tackled in various programm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France. We shall also analyse what faculty members have to say about their motivation or reluctance to enhance these new topics in their teaching. While this survey covered various field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is present, we mostly discuss the issues surrounding CSR teaching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相似文献   

20.
学分制是社会进步和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是化解成人学习难题的有效途径。成人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重和所起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高等教育中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成分。成人高等教育实行学分制,是教育对社会主动适应的更全面的表现,同样是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成人学习的特点及难题,促进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的实行,是当前以及今后较长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社会、教育以及社会成员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