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维新派拒弃西教、保存国学;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成功防止了民族文化的割裂;五四前后,国粹派呼吁尊重和保存国粹,东方文化派主张融合新旧文化、东西文化;三四十年代,十教授提出建设中国本位文化,新儒家主张在承接儒家"道统"的基础上融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运用唯物史观探讨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维新派拒弃西教、保存国学;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成功防止了民族文化的割裂;五四前后,国粹派呼吁尊重和保存国粹,东方文化派主张融合新旧文化、东西文化;三四十年代,十教授提出建设中国本位文化,新儒家主张在承接儒家"道统"的基础上融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运用唯物史观探讨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正> 20世纪初叶兴起的晚清“国粹派”,以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等人为代表。他们既是激烈的排满革命派,又是热衷于复兴民族传统文化的学者,一身兼二任。“国粹派”所代表的国粹思潮,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和发展,他们的文化观是以“国粹”、“国学”、“国魂”为最基本的文化运思的(所谓“国粹”,广义上讲是指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狭义上看是指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和特质)。而“国粹”、“国学”、“国魂”三者内在的和谐,又表明了“国粹派”文化观的基本思路:即以民族主义为指归,以国学为主体,兼采中外文化之精华,重振民族精神以强中国.  相似文献   

4.
理学与国学运动有着密切关系,20世纪前期的国学运动中存在着明显的国粹派和新潮派两大派。在许多国粹学者看来,儒学是国粹,而宋代兴起的新儒学—理学才是国粹的核心。新潮派国学家将宋明理学作为研究对象,将宋明理学典籍作为国学基础之一,而不是尊之为"国粹",这是新潮派和国粹派的分歧所在。新潮派国学家知道对理学的批判并非他们的任务,他们的任务是从纯学术的观点出发,采用新的科学方法,以解决理学的某些困难的学术问题。国学家们对理学基本事实的考证能促进理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南社与国粹派学术文化运思的共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粹学派的核心组织国学保存会和南社是20世纪初先后成立的两个文化文学团体,它们的学术思想和文化运思有很深的联系。因此,国学保存会的骨干成员与后来成立的南社有盘根错节的关系,其中的部分成员顺理成章也加入了南社。从研究南社的角度考量,其成员在国学保存会中具有发凡起例,纲举目张的作用;从国粹派的角度考量,这些国学保存会的成员又是革命文学的生力军。其中最突出的是黄节。黄节既是国学保存会的发起人,也是南社的发起人,他在国学保存会的经济、文化理论研究等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南社,他的诗作独树一帜,是坚守学宋的代表作家。马叙伦、陆绍明等同属于两个文化团体,在国学保存会中,他们于世纪之交建立"新史学"的思潮中,以他们的史学评论代表了国粹学派的史学思想;黄节、陈去病、庞檗子等人的史学写作也代表了国粹学派的史学实绩。由此可观察他们在学术转型期和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为。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中国先后兴起了三次国学思潮,第一次可以称为国粹思潮,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前的晚清时期,借引日本国学话语,以反满革命为鹄的,以古学复兴为旗帜,标揭以国粹凝聚国魂,激励种姓,提升国德,增进爱国的热肠,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第二次可以名为国故思潮,主要发生在新文化运动以来,呼吁重新估定一切价值,标揭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具有明显的科学主义特征。第三次国学思潮,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以来,至今方兴未艾。第三次国学思潮同前两次国学思潮相比,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特征和新趋势。  相似文献   

7.
晚清国粹派是近代中国保守主义的一个派别.其思想主张摒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假国学,继承其中的精华部分.不反对学习西方,而是强调在学习西方时,要坚持以国学为主体,用西学来发展完善中国传统国学.  相似文献   

8.
日本“国学”中的政治学——松本三之介思想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本三之介是日本当代著名的思想史研究家 ,《国学政治思想的研究———近代日本政治思想史叙说》为其代表作之一。本文以该书为线索探讨松本思想。大战结束 ,作为战败国的日本 ,西方思想一时蔓延 ,演为精神主潮。值此时期 ,松本注目本国传统的挖掘与梳理 ,对新一轮的西化潮流给予必要的评析 ,对避免可能出现的新时期的民族虚无主义的发生 ,有其历史作用。再者 ,松本论述日本国学思想特征 ,对本国专制思想缘起、本质鞭辟入里 ,从而使其学术有别于日本传统的国粹派 ,达到新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9.
《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郑师渠教授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初版,1997年再版。本书获1995年国家教委第二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以章太炎、刘师培诸人为代表的晚清国粹派,是20世纪初年影响甚大的国粹思潮...  相似文献   

10.
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人特有的国粹,蕴含着优秀的民族精神,对儿童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笔者就怎样引导学生走进国学经典,让学生在国学经典中成长作了些尝试。  相似文献   

11.
辛亥百年以来,无论是中华民国时期还是共和国时期,虽然有学者对太平天国妇女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但出于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需要,学界对太平天国妇女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获得的地位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肯定的观点一直占据学界主流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后,否定的观点愈来愈众,成为学界不可忽视和不可阻挡的一种新的潮流。太平天国妇女社会角色和地位问题的研究要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要敢于创新和突破。要正确理解和使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理论去分析问题。要充分利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手段来进行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12.
端方与那桐、荣庆被时人并称为"北京旗下三才子",是满族中比较优秀的人才,是清朝封疆大吏中的开明改革者,亦是辛亥革命之际清朝满族大员中名气最大的牺牲者。铁路是清末社会矛盾的焦点,亦是辛亥革命爆发的诱因之一。端方本是反对清廷的铁路国有政策,却不得不违心地去执行;其本身是反对革命的,却无意中充当了辛亥革命的催化剂,并成为一些革命党人邀功请赏的资本。因此,端方与清末铁路都成为了辛亥革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借用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分析了目前中国法律史研究者面临着研究深度和广度的一些困惑。西方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视角和成果,正可以成为中国学者研究中国法律史的镜子,在阅读中与西方学者交流,形成新的镜像,突破常识局限展开新的思考。本书所收录的文章,体现了主编关注法律与资源的研究方法,着意于开拓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的深意。  相似文献   

14.
辛亥百年以来,虽然有学者对太平天国妇女社会生活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但出于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需要,学界对太平天国严别男女、婚姻家庭、妇女自由、妇女服饰、禁婢女、禁娼妓和禁缠足等社会生活方面的问题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肯定的观点一直占据学界主流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不少的学者认为其存在其两面性和落后性,甚至否定的观点也越来越多,成为新时期学界不可忽视的一种新的潮流。  相似文献   

15.
周川 《大学教育科学》2011,(6):66-69,104
中国近代兴起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与辛亥革命具有思想上的相通之处,为辛亥革命提供了宣传革命思想、培养革命人才的阵地,并且为辛亥起义做出了直接的贡献。辛亥革命的胜利,以一系列高等教育法规的颁布以及北京大学的改革为标志确立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雏形,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未走上革命道路以前,他希望通过兴学强国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只能是一种理想;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将教育作为一种工具为革命服务,为民生建设服务,初步形成现代教育思想体系;伴随着孙中山行知哲学观的形成,他的教育理论也日渐完善,最终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辛亥政争中,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的席位让给了袁世凯,很多论者认为,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是由于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一味妥协退让的结果,这不无一定的道理。实际上,民元孙中山让位,它是由当时两大对立的集团清、袁与孙共同直接参与、互相妥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社会教育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民国初年,在蔡元培的提倡和支持下,我国近代社会教育在教育行政、学制系统、人才教育观、社会教育设施和实践等方面,相比于辛亥革命之前有了更大的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19.
清朝末年,为自救国强清政府编练了新军。这支军队的编练,来源及所受到的影响带有明显的革命化倾向,以至武昌新军起义后,全国新军大都站在了清朝的对立面,对结束清朝统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学术界在论述辛亥革命的时修往往只强调了资产阶段革命党人运动新军,才有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笔者以为,武昌新军乃至全国新军举行反清起义关键在新军本身,即这支军队从编练从编练之始就逐步具有革命化倾向,可以说是辛亥首义的内因。  相似文献   

20.
晋代杜预所作的《春秋经传集解》 (后人简称之为“杜解”或“杜注”) ,是现存唯一完整的《左传》古注。清代学者们从义理和考证两个方面对《左传》杜注进行了臧否 ,其作品数量之多、涉及方面之广与考语分量之重 ,都超过了前代。清儒对于杜注既有所舍又有所取 ,在取舍中把注释《左传》的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尽管他们对杜注的某些批评今天已经被证伪。从这一意义上来说 ,清儒不仅是杜注的批评者 ,而且是杜注的继承者与发扬者。总之 ,在清儒的臧否中 ,《左传》杜注经受住了最严峻的考验 ,显示了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和不可动摇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