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4 毫秒
1.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为追寻一个绿色的梦,17岁的我来到祖国边陲一个军营里,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领导和老师们的帮助下,历经多年磨砺,我跨入了部队新闻宣传队伍的行列,并逐步成长为军营新闻宣传的骨干。  相似文献   

2.
赵雷 《军事记者》2006,(11):66-66
我入伍后不久,被吸收进了通讯员队伍。然而,新闻写作这条路并不好走,我甚至不知从哪儿下手。两个月过去了,我连一篇“本报讯”都没发出来。我有些心浮气躁,向一位老通讯员请教。他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写新闻,而是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年冬季新兵分到了连队。有一天,班长让每个人交一篇初入军营的感想。有一名来自偏远山区的战士对班长说:“不会写。”班长就问他:“会不会写一句话?”他说:“这行。”于是这名战士的第一篇体会只有一句话:“今天我走入了军营。”到第二天晚上的时候,班长对这名战士说:“能不能再添上一句话?”那位战士爽快地答应…  相似文献   

3.
往日里总是抱怨编辑“不识货”,净“枪毙”自己的稿子,有时甚至怀疑:是不是编辑水平有问题,是不是因为不认识编辑才上不去稿?今年5月,我到军区《前卫报》社学习。到了报社,我认为发稿的机会来了,一连送给编辑们十几篇“大作”,结果自己在“废纸篓”里又捡了回来。我调整了一下自己的表情,(真想照着镜子看一下是否自然)把~篇精心润色的军事稿件送给了编辑。那名编辑看了看稿子,说道:“这篇稿子同以前的那几篇一样,没有深度,写稿子的时候,心里一定要装着一套日常的工作思路,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报道什么内容,要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4.
久慕李铎老师的大名,然而一直未得机缘求教子门下。记得当兵不久去过一次北京,在一家商店门口看到李锋老师题写的门匾,它像一块磁铁一样吸引着我。从那以后,李锋老师那真率洒脱、在重沉稳的字迹,便在我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去年/Y一建军节,我和两位书友在保定古莲花池举办“军旅三友书法展”。我们都是军营中的书法爱好者。在展出之前,我什1多么想得到李锋老师的指点和鼓励。于是,我先后两次进京,去拜见李老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相见,使我遗憾不已。前不久,我带着拜见老师的“作业”第三次进京。通过朋友的联络和…  相似文献   

5.
写学相长     
有个成语叫“教学相长”。其意思是说,通过教学活动,不但会使学生得到进步,老师本人的水平也能得到提高。我今天套用“教学相长”这一成语而提出“写学相长”,其意思则是想说明写作与学习的关系:二者之间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先说学习对写作水平提高的促进。这似乎不需要我多讲,许多古人及前辈都反复谈到过这个问题。宋代大文豪苏拭在其《东坡志林》一书中,记载了一条龙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谈写作的文字,文章说:“顷岁孙学老识欧阳文忠公(即欧阳修——笔者注),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  相似文献   

6.
我从1987年新酷爱上了就闻写作,至今已被全国十余家报刊电台聘请为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记者。从事新闻工作,有苦有甜。前段时间,我到一个偏僻的山村采访时,人还没坐稳,村民们便纷纷围拢来,反映了他们进山牧羊过河无桥、向外运输水果交通不便等问题,再三恳请我呼吁一下。我便以“山区农民盼望架桥修路”为题,写了一封代笔信,并很快见诸报端。另外我县一段时间兴起了养鸡热,农民在饲养中遇到的难题不少。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便和县电  相似文献   

7.
你听说过学生还有徒弟吗?有,我可以告诉你,近日来,我们五(3)班用“一帮一、一对红”的形式这样掀起了学习的热潮。瞧,在班里的每一个地方,都可以看到一对“师生”在完成他们的教学任务。“老师”还挺像老师的样子,一边给“徒弟”画图,一边还用手比划着,他们那一丝不苟的样子,把“徒弟”们都感染了,一些很难理解的题,“徒弟”们都在愉快之中,把题掌握了。火越烧越旺,这股学习的热潮定会一浪高过一浪的。指导教师:元文英学生下有“徒弟”$辉县市实验学校五(3)班@李玫颖  相似文献   

8.
我的第一篇见报稿件,是一篇动情之作。1979年下半年,我所在部队各工兵分队集中野外驻训。对于我这个初到军营的训练尖子,首次参加如此大规模的野外驻训,总想露一这天,训练大队领导组织各连尖子比武,比武擂台上一位矮个子班长特别引人注目:只见他二、三两的硝氨炸药一手抓,误差不超过五钱;丈量导火索不用尺,只要出个数,就能在短时间准确剪出。真太神了,我自叹不如。比武结束后,我缠着这个班长和他的连长,询问“秘诀”,答复是相同的:苦练加巧练。当天晚上,我失眠了,心中涌动着写他的激情,于是我在床上酝酿出一篇腹稿:“孙…  相似文献   

9.
第三届“中国新闻名专栏”评比揭晓,解放军报《兵说兵事》栏目榜上有名。回头看,这个专栏已经举办了整整3年,战士们你说罢我登场,七嘴八舌讲述军营大家庭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酸甜苦辣。3年来,这个专栏的背后也发生了很多故事.如果把这一篇篇稿件比作军营常青树上的绿叶,这些“背后的故事”恰似这片片绿叶投在大地上的浓荫,一样的多姿多  相似文献   

10.
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胜利闭幕。我台也圆满完成全国“两会”宣传任务。至此,我本人已经连续四年参加了全国人大会议的策划报道,连续七年参加了全省“两会”的宣传报道,特别是今年策划全省“两会”、全国“两会”的报道对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令我受益非浅。在这里,我就如何搞好“两会”报道策划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和感受,希望广大同仁特别是参加过两会报道的前辈和老师们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1.
在书法界、楹联界,曾经19次荣获国内外大赛一等奖、先后受到8位共和国上将接见的“军旅书法家”倪进样,是公认的才子;在军营、学校、孤儿院,在不闻墨香的地方,25岁的“倪老师”是众誉的“雷锋”。他集才气与正气于一身。走近倪进祥,随处所感受到的是一种具有穿透力的精神磁场,它辐射文明、辐射高尚。从普通一兵到军中骄子,倪进祥说:我成才的阶梯是军营有人说,倪进祥鼎鼎大名,是靠自己“写”出来的。一支柔毫,满腹诗情,无人能比。倪进祥说,我普普通通,成功与名气是部队“栽培”的。无数关心,无尽厚爱,人人可及。这绝非…  相似文献   

12.
教学往来     
报道事实  把握消息结构 张同志.你好! 你的习作《滇西军营读书忙──驻云南省大理市某部开办两用人才学校侧记》,属于工作通讯,行文流畅,表达清楚。但是若在报纸上发表,即使是地方党报,我估计是较为困难的,因为内容属于大路货,各部队都在搞,大同小异,而文章又太长(2400字)。如果你能够把文章写得精练、事实提炼一下,删去套话,让编辑看了清爽,被采用的可能性会大些。具体问题如下: 一,标题“读书”容易造成误解,因为你的内容是讲学习各种专业技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书”。由于《读书》、《中华读书报》、《文…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在军营大熔炉淬过火的老兵。在35年的写稿实践中,军营赋予的“敢于尝试、敢于坚持”精神一直和我如影随形,照亮了我的“写稿人生”。  相似文献   

14.
杨玉辰 《军事记者》2008,(12):65-65
(11)原稿:一个学员在稿件的附信中写道:“近日,我团正大力进入十七大报告的学习,我深受启发,对此,我做了些简单的描述,请老师指正。”  相似文献   

15.
贝骁 《军事记者》2005,(4):33-33
今年春节7天长假,《解放军报》第一版共刊用自己采编的字稿件58篇,只有4篇是节前采编的正常稿,其余54篇稿件都是带电头的快讯。其中《“玫瑰”花开红哨楼》《假日,战士走进采血车》《春节里的“特别党日”》《除夕,巡逻在喀喇昆仑山口》《报喜电活响军营》等稿件.以其快、新、活、短、实的特点.赢得读一片赞誉。系列假日专稿《第一次在军营过年》栏目里的稿件,  相似文献   

16.
杨翠平 《大观周刊》2012,(30):185-185
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上课时没有激情,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抑或一堂课上的很有激情,却上得很拖沓,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学生学到的东西很少,教学效率不高。如此一来,如何有效备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引起了很多老师的思考,有效备课逐渐引起了老师们的关注。我想,如何上好小学语文第一课时应是老师们备课时最先要思考的问题。第一课应如何上?上到什么程度?……是我从教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浅谈一下小学语文教学“有效备课”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7.
从小学到中学,直到后来当兵进军校,这期间已记不清有多少老师教过我。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初老师的容貌名字已记不清了。但唯有一位老师──《新闻与成才》,伴我度过4年军旅生活,使我走上了新闻成才之路,帮我圆了上军校当记者的梦。4载师生情,在我心头凝成一个浓浓的情绪,令我难以忘怀。1992年12月,我从皖西山区的一个偏僻小村来到二炮某部军营。紧张火热的军营生活,使我拿起了搁置已久的笔,每天训练间隙、业余时间,节假日,我都泡在写写画画上。入伍第一年,我就写了上百篇反映基层连队训练、生活的稿件,然而没有一篇能打…  相似文献   

18.
杨翠平 《大观周刊》2012,(19):179-179,168
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上课时没有激情,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抑或一堂课上的很有激情,却上得很拖沓,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学生学到的东西很少,教学效率不高。如此一来,如何有效备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引起了很多老师的思考,有效备课逐渐引起了老师们的关注。我想,如何上好小学语文第一课时应是老师们备课时最先要思考的问题。第一课应如何上?上到什么程度?……是我从教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浅谈一下小学语文教学“有效备课”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9.
我为什么要写战争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有人称我作家了,不久我又发现我被人称为战争小说作家,这使我感到很惶惑。直到今天,我仍然拿不定主意,是否或者说有没有必要接受“战争小说作家”这个称谓。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便是,我也确实写了一些与战争有关的小说,并且给人的感觉我是以此为创作主项,从这个意义上讲,被人定义为“战争小说作家”,又似乎不算太牵强。 如此,我就有必要回头看看了,我为什么要写战争小说。 事实上,不仅是战争小说,就连战争这东西,我本来都是很陌生的。二十年前我参军到了军营,并不是冲着战争来的。天晓得怎么会那么巧,我…  相似文献   

20.
(一)我是1986年开始学写新闻报道的,至今12年了。12年中我认为1991年以前自己一直是在糊里糊涂地写稿。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那些年尽管每年在各级报刊电台见稿篇数不少,但却很少听到领导的表扬,很少得到上级业务部门的肯定,基层官兵对我的稿子也不是十分关注。那时我经常发牢骚,觉得自己为写稿加了那么多的夜班白加了,为单位上了那么多的篇数白上了。有时甚至还有怀才不遇,脱下军装到地方发展的念头。后来在领导和“老报道”们的反复点拨下,我才慢慢醒悟过来:我见稿虽然数量可观,但“三多三少”的现象严重(即猎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