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道德史观与道德目的,塔西佗尝试客观公允评价历史人物,并力求实现事实层面与价值层面“真实”的有机统一。尤其善于通过将道德践履与国家利害并置,从而赋予单纯人物评价以更为凝重的政治伦理意蕴。为了更好厘定历史人事善恶之实,塔西佗将感情爱憎视为深刻影响史家如实直书的制约性因素。出于对帝制的极度反感和偏见,塔西佗有关某些帝制派人物及其相关史事的评价未免失实。  相似文献   

2.
“黄老”是黄帝、老子的简称,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因此,《史记》是研究黄老历史的文本依据。对黄帝、老子的尊崇孕育出黄老之学,黄老之学运用于政治形成黄老道德之术。“黄老”是道家思想发展的产物,其特征在于学术与政治的联姻。  相似文献   

3.
史学界从不同的视角对历史人物曾国藩进行评价,自然会出现不同的意见,但所有的评价最终都应归结到这样一个标准上来,研究对象的思想理论与实践是否有利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与进步,他是否能向社会提供比前辈更多的东西。立足于这个标准,正确评价曾国藩还应客观地解决三个问题,其一,对金田起义的辩证评价;其二,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中是创新思想的提出者还是实践者?其三,曾国藩在学术,道德,文章等方面的成就是否超越了前人?只有对以上三个关键性问题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才能将曾国藩研究向更深层次推进。  相似文献   

4.
以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的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有:主观上不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客观上受现实中不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所影响。要从根本上解决学术道德建设问题,除了要大力开展师德建设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之外,必须改革与创新教师评价机制,从制度上加强教师的学术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5.
基于道德史观与道德目的,塔西佗尝试客观公允评价历史人物,并力求实现事实层面与价值层面"真实"的有机统一.尤其善于通过将道德践履与国家利害并置,从而赋予单纯人物评价以更为凝重的政治伦理意蕴.为了更好厘定历史人事善恶之实,塔西佗将感情爱憎视为深刻影响史家如实直书的制约性因素.出于对帝制的极度反感和偏见,塔西佗有关某些帝制派人物及其相关史事的评价未免失实.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学者治学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学者献身于科学的精神缺乏,大量制造“学术泡沫”;不顾研究的客观性,学术交易之风盛行;师生之间成为雇佣关系;学术抄袭剽窃现象屡见不鲜等等。这些问题之所以出现,既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学者个体自身的主观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学者应该加强自身修养,真正成为社会道德底线的维护者;其次,学者的学术研究应使价值无涉的认识论方法和必须考虑价值问题的政治论方法达到平衡;第三。要完善、改革现行的学术制度,创新学术制度。  相似文献   

7.
汤永成 《新高考》2005,(10):22-23
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在于知古鉴今,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为现实服务。而历史人物的评价又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如何合情合理、客观地评判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是我们在历史学习中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历史科考试大纲》在其考试能力要求的“历史阐述”部分,明确提出学生应该学会“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李洁 《中国研究生》2012,(12):48-51
研究生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诚信与道德是为人之道、学术之本。学术诚信与学术道德的缺失,不仅败坏社会风气,更破坏社会公平公正,阻碍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如果本应成为社会栋梁的人才们,因个体性的学术失范渐变为群体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因其在政治、思想、文化、学术等方面的卓著贡献,成为一代风云人物,又因其“善变”的个性,而成为历史上一位极富争议的人物。就艺术活动而言,他曾被誉为“天纵之文豪”、“舆论界之骄于”,他的艺术思想集中体现着他的个性特色。本文仅就梁启超艺术精神的核心要素——诗性意义,展开讨论,并力图窥一斑而知全豹,较为客观而全面地认识梁启超。  相似文献   

10.
古人将教师的职责框范为“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今天用“教书育人”来概括教师的使命,这些都从客观上表明教师从业的效应决非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送。高校教师在专业教学中的言传身教,对相关知识、创新能力、全面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和引领,都对大学生进行着方式间接而效果显著的道德教育。这主要体现在:文学理论知识培养政治情怀,文学理论创新熏陶学术道德,文学理论思维训练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中蜀汉的败亡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与道德的矛盾冲突造成,具体而言,就是道德原则代替政治原则,蜀汉主要人物身上狭隘的“义”的道德观念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政治行为,桃园结义事件已暗示出蜀汉最后命运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2.
袁世凯一生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未建寸功,而在戊戌政变、签订“二十一条”和称帝等重大事件中罪孽深重。为袁世凯论功辨过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与评价历史人物应全面、客观、真实和科学的基本要求相背。  相似文献   

13.
谢泳 《教育文汇》2013,(22):21-21
最近一段时间,在中国历史研究,特别是现当代历史研究的争鸣文章中,屡见使用“造谣”一词。“造谣”是政治概念,不是学术“概念”。在学术争鸣中,我们不能使用“造谣”一词。  相似文献   

14.
庆元党禁是南宋统治阶级中的韩化胄集团与赵汝愚集团争权夺利而引起的一场打击理学发展的政治风波,在南宋政治与学术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全面地论述党禁的起因、经过、历史影响,并客观地评价了双方的主要历史人物。指出庆元党禁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两宋历次反对理学潮流的总爆发。批驳了完全否定庆元党禁的观点,从改变吏治、整顿科场风气、严格荐举制度、整顿学术风气等方面,肯定了其积极意义;同时也指出了用粗暴的政治手段限制和打击学术流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学术建设历史进程中的重要阶段,中国共产党在该时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从革命历史的维度来看,中共延安时期领导的学术建设深刻体现着革命的历史逻辑,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学理基础,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双重特征。在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革命目标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也具有了“革命”和“建设”的双重使命;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维度来看,中共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建设不仅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而且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提供学理基础和学术论证,体现着“思想创新”与“学术创造”的交互作用;从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通过指引研究方向、建立领导机构、制定文化政策、组织学术群体等领导方式,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界形成灵活、有序、高效、创新的运行机制,不仅推动新民主主义的学术文化建设,而且服务于中国共产党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任务,实现了“学术文化建设”与“政治发展”的统一。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学术建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重大进展,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上的辉煌时期。  相似文献   

16.
墨子的“合志功而观”指的是对人们行为的好坏、善恶应将其动机与效果结合起来考察;司马迁继承了墨子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了“合志功而观”的方法,对历史人物进行道德评价时更重视“志”之高尚低下产生的效果,往往不单以其“功”之大小、事业成败如何为据;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古往三千多年的历史人物进行的道德评价,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学术研究与学术评价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内在地要求学术评价,而学术评价则促进学术研究,学术评价的缺失必将损害并阻碍学术研究与学术进步。就当代中国法学学术评价机制而言,很有必要从法学学术研究成果的政治向度、立足于中国法律实践的问题意识、基于思想与理论性“问题”还是实践性“问题”或者对策性“问题”之解决的研究目的设定、学术资源...  相似文献   

18.
随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逐步渗透,“生态”不仅是一个自然学科术语,亦成为一种文明观、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生态”概念在道德哲学领域所形成的“伦理生态”思维,为我们重新审视高校学术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以伦理生态价值观为基础,结合当前我国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的实际需求,提出构建包括“学术伦理-经济生态”、“学术伦理-政治生态”、“学术伦理-文化生态”的高校学术伦理生态系统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评传,亦称"学术传记",然评传不只具有学术特征。评传创作与历史研究相结合,使其具有史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在选题上,评传对传主的选择青睐精英人物,但精英人物可从多方面来评价。评价人物,在坚持严谨客观的同时,应尽量抒发己见,表达不同的学术观点,引起学术争鸣。考察评传特征的目的在于谋求创新,为评传发展的方向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0.
郭立  张静 《林区教学》2023,(8):10-14
文化本土化趋向下,以滁州为中心形成的皖东红色文化,能够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提供鲜明的政治导向和道德引领。将皖东红色文化融入“纲要”教学的路径:转变课程理念,树立政治高度;培养历史思维,注重思想深度;讲好红色故事,提升情感温度;创新教学形式,把握教学宽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