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柯记》以佛教"三法印""一实相"教义作为戏曲的结构和立意,以"假幻现真"的人物命运构成戏曲主体,使禅宗思想舞台化,在禅诗妙趣的艺术审美中达到感化观剧者的戏曲效果。  相似文献   

2.
《太原大学学报》2016,(2):50-54
孟称舜在创造戏曲《娇红记》时,对小说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戏曲版相较于小说版在情节设置方面通过删改和扩充,使得剧情更紧凑,矛盾更丰富;在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塑造方面,同样进行了扬长避短的继承与修改,令戏曲版在保持原故事的整体脉络下,进一步彰显"情"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3.
戏曲演员的表演节奏与音乐节秦密切关联;戏曲是动作的艺术,节奏就是动作;戏曲的舞台节奏以表现人物的行为“过程”为目的。  相似文献   

4.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古典美学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核心范畴,一直是中国传统艺术孜孜追求的最高美学境界之一.而戏曲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它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于一身,在各方面都体现出了"泛美化"的特征.戏曲在表演过程中体现了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意境美.长久以来,人们对中国传统戏曲理论研究更多关注文本范畴,对于场上演出关注却明显不够,本文将着重从戏曲舞台表演角度来探讨戏曲意境的生成问题.  相似文献   

5.
戏曲是保存中华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载体,保护戏曲,就是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因此,戏曲的发展,绝不能盲目"现代化",一味迎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具体说来,就是要处理好古典与现代的关系,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与现代高科技媒体艺术的关系.在本文中,笔者就试图以"南戏之祖"<琵琶记>的改编搬演为例具体探讨古典戏曲,尤其是古典名剧的剧本...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砍门槛》和《马嵬坡》两个折子戏的唱段为例,深入剖析了剧本作者的创作意图,着重论述了文本研究在戏曲表演上的重要性。本文认为,文本研究对于演员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真实自然的人物形象至关重要;戏曲表演要尊重历史,尊重人物,不应过分地迎合当代人的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7.
戏曲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它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于一身,在各方面都体现出了"泛美化"的特征.但究其本源,王国维在<戏曲考源>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即由演员当众扮演角色来表演故事.我国古代戏曲理论家李渔也提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所以,登场敷演,是戏剧艺术的最基本特质,没有舞台表演的第二度创作,戏曲艺术的美也不能被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戏曲舞台表演便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且在表演中渗透了一定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水袖功是戏曲表演的基本功之一.它不仅可以丰富演员的舞台动作,更能有效地刻划人物表情,增加艺术效果.中专学校的戏曲专业要结合学生自身状况,注重教师的模仿型教学;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教会学生掌握要领;要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水袖功底.  相似文献   

9.
《罗衫记》(即《白罗衫》)被称为"中国的《哈姆雷特》",是即墨柳腔的常演剧目。越剧《新巡按斩父》脱胎于母题《罗衫记》,两出戏的剧情有同有异,二者在人物功能实现、人物关系设定和细节处理上各有侧重。相比之下,《罗衫记》重视故事的常规性叙述,突出冤冤相报以及儒家传统女性观对女性的规约和要求,突出了戏曲的社会教化意义;《新巡按斩父》情节相对简单,剧情设计主要为"反腐廉政"的主旋律服务,强化了戏曲的社会宣传、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0.
浅谈戏曲人物表演中的理解和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戏曲表演十分注重表演的外在形式,锤炼出各种细腻、优美的表演程式,这一点肯定是表现派所赞赏的,但是戏曲表演恰恰主张既要“形似”又要“神似”,认为“形似非神似,神似才为真”;“形似者为下品,神似者为上品”。“神似”就是要把人物的精神气质、内心情感体现出来,这只靠模仿感情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不到的。  相似文献   

11.
<娇红记>是一部优秀的戏曲作品.是十大古典戏曲悲剧之一.但因为种种原因,对它的研究却迟迟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试着从<娇红记>的本事、思想、人物、结构及其与其他作品的比较、评价等六个方面来对80年代以来的<娇红记>研究现状作个简单的综述.以便在此基础上作出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明代沈鲸的《鲛绡记》传播甚广,影响深远。但长期以来,戏曲研究者多囿于清人成说,仅从正史中查考宋代人物行谊,遂使本事失考,出现诸如"其姓名事迹,皆属假托"、"事无所本,全出虚幻"等误解。事实上,明代创作家多从小说中汲取素材编演所成,几成惯例。至于《鲛绡记》的本事,主要依据明初李昌祺的文言小说《琼奴传》之人物、事件构建故事情节框架,亦间采《宋史》及《贾云华还魂记》、《香囊记》等小说戏曲素材,以成就一部适应民众欣赏趣味和娱乐需求的著名剧作。  相似文献   

13.
王建国 《学子》2004,(10):57-57
亮相是京尉表演程式动作。指戏曲剧中人物在上、下场或戏曲舞蹈动作结束时的暂短停顿,形体造型,以充分突出表现戏曲人物的精神状态。亮相有双人,单人或多人等各种形式。亮相根据不同剧情或人物在剧甲所处的或主或从、胜与败、褒贬的地位等来决定。又有高与短、二三偏快和慢之分。亮相要求姿势稳健优美,表达出人物的感情。  相似文献   

14.
《辅导员》2014,(Z1):62
正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皮影,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它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并远播海外,成为世界性的艺术。皮影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15.
角色分行当,是戏曲表演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反映。它既是戏曲中艺术化、规范化的性格类型,又是带有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类系统,它是对现实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性格、气质、品德等各方面的综合、概括之后,类型化、艺术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王娟 《现代语文》2006,(11):80-81
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戏曲用它特有的形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化,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由演员装扮人物;在一定场合当众作故事表演;通过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感染观众。①而戏曲在故事表演当中,通过歌舞动作表现人物的某种情绪,来体现戏曲“唱、念、做、打”的艺术特点。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道:“戏曲,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此种说法,抓住了戏曲的基本特征。戏曲的舞蹈美贯穿在戏曲表演体系中被人们习称的“做”和“打”这两种功法之中。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都是舞蹈化了的,戏曲舞台上人物形象,可以说是舞蹈艺术的形象。戏曲舞蹈需要演员调动起自身肌体和精神的一切因素,实现美化和舞蹈化,而且服饰、道具等,也都参加了美化和舞蹈化的创造。戏曲演员手中拿的、头上戴的、腰上系的……都可以形成舞蹈化的身段组合,如羽扇舞、团扇舞、折扇舞、闭扇舞、双扇舞、方巾舞、马鞭舞、船桨舞、水旗舞等等,还有舞帽翅、舞鸾带、舞甩发、舞红绸等,任何一种生活用具一经纳入戏曲舞台而成为道具时,就会产生出精彩的舞姿,构成富有表现力的戏曲舞蹈。  相似文献   

17.
皮影戏     
《初中生》2013,(Z4):62-63
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18.
丽莎·詹辛将"三边关系"这一偏向于心理学层面术语用作文学作品的解读,意在从不同人物的心理层次上剖析文本的空白之处.中古戏曲文本"临川四梦"中的三边关系颇为精彩:从三边叙事关系角度来讲,包括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解读、不在场人物对交谈双方的潜在影响,以及叙述者与受众以全知全能的视角观察着戏曲人物的命运.从三边心理结构模式来...  相似文献   

19.
戏曲元素在我国古装剧中应用主要体现在声音、美术以及表演层面,在声音元素应用,主要表现在语言与配乐两方面,美术元素的借鉴主要表现在演员形象上,而表演元素主要表现在人物角色塑造方面。文章从戏曲元素在古装剧中表现形式出发,通过分析戏曲元素在我国古装剧中的应用,对我国古装影视剧中戏曲元素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0.
戏曲舞台表演用"不真实"、"假定,虚构、摹仿"的虚拟化表演手段来表情迟意,可使观众得到"虚"中有"实","假"中有.真"的感受,从而达到如身临其境的舞台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