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公办名校转制,可以实现政府、教师、百姓、投资者和学校多方受益。公办名校转制不应该成为禁区。推进一部分公办名校转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教育的良策。转制必须在产权层面上展开。应当辩证地看待国有资产流失。  相似文献   

2.
公办名校应承担3种责任:引领建构学校新文化,促进区域教育整体发展,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从实践的角度看,公办名校的转制从产权上转变了学校管理运行方式,建立了学校与政府的新型契约关系。对当前我国公办名校转制的实践状态进行理论分析可从3个视角出发:从新公共管理理论看公办名校转制的社会基础,从制度变迁理论看公办名校转制的发生过程,从产权理论分析公办名校转制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3.
公办名校是指在当地办学质量和声誉较好的公办学校。目前公办名校转制,既是政策禁区,也是观念禁区。公办名校能不能在产权层面上实现转制?转制到底给政府、学校和老百姓带来了什么?民办教育能不能走出“补充”的窘境?江苏省宝应县三所公办名校转制的成功实践,较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在宝应县,转制前的“惋惜”、“怀疑”和“责难”,已经被今天的“理解”、“庆幸”和“赞叹”所取代。作为淮安外国语学校校长,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我参与策划,失去并亲历了宝应县三所公办名校的转制改革,今天,对这场改革进行回顾和总结,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由于笔者身处其,有些观点恐怕偏颇难免,希识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所曾经颇多争议的学校。她的名字叫翔宇教育集团。2001年,她将宝应县三所最好的公办学校——宝应县实验小学、宝应县实验中学和宝应县中学——捆绑收购,开了中国民间资本收购公办(且是基础教育)名校的先例,公办名校(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该不该一卖了之?公办中小学名校集体转制民办,是不是意味着要加重老百姓子女的教育成本?所谓“宝应模式”,是不是又一种形式的国有资产流失?关于她的“前世”——公办中小学名校捆绑转制,媒体已经多有报道,本刊也于2004年第4期(教育管理)用“独家策划”的方式,对所谓“真假民办”作了专题探讨。5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再一次将目光投向她,是想看看她的“今生”——转制以后的公办中小学名校究竟发生了什么?寻找她的管理秘笈——是什么力量使她能够立于潮头、独领中国民办中小学教育风骚?  相似文献   

5.
选是一所曾经颇多争议的学校。她的名字叫翔中教育集团。2001年.她将宝应县三所最好的公办学校——宝应县实验小学、宝应县实验中学和宝应县中学——捆辨收购.开了中国民间资本收购公办(且是基础教育)名校的先例.公办名校(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该不该一卖了之?公办中小学名校集体转制民办,  相似文献   

6.
一、什么是转制学校从转制本身的含义来看,应该是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双向转制,即从过去的公办学校的性质转变为民办学校,或者相反,从民办学校的性质转变为公办学校。我们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前者。目前,我国公办中小学转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企业分离出来的中小学校、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借助重点公办学校的资源及影响,或通过引进新的著名校长创办特色学校而改为转制学校。(2)基础较好的学校,利  相似文献   

7.
公办学校转制作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种新的探索模式,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转制的出发点是通过转变投资体制、管理体制和学校运行机制,以扭转我国传统公办学校日益暴露出的投资渠道单一、经费不足、管理机械、特色暗淡等弊端,达到增强公办学校活力、改善基础教育阶段办学环境的目的。经过十几年的试点实践,公办学校转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各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转制学校的数量大幅上升,转制的形式类型逐步增多,由“转制”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和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对公办学校转制的目标、基本思路、及需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及阐述。  相似文献   

9.
关于公办学校"转制"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在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同时,又在一些公办学校中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转制试验(本文主要指幼儿园和中小学转制),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动向.在江苏,基础教育阶段公办转制中小学(含幼儿园)已有1145所,其中高中(含完中)23所,初中(含九年一贯制)102所,小学59所,幼儿园961所.公办学校转制数量约占全省中小学总数的4.6%.[1]在上海,转制学校数量已经达到非公学校的50%以上,各学段的学生数占全市同级学校学生数的比例分别为:幼儿园4.20%(含民办)、小学2.63%(含民办)、初中4.31%(含民办)、高中9.87%(含民办).[2]其他如广州、北京等地也都进行了公办学校转制试点工作,公办转制学校呈日益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接受免费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义务。但是近几年,许多城市出现这样一种不正常现象,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名校或热点小学、初中,纷纷转制,变成国有民办或公办民助性质的学校,取消就近免费入学,开始面向全市学生堂而皇之的高额收费。其说一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对高质量基础教育的需求,二是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不足的状况。笔者通过对某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状况进行为期一年的调查分析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名校或热点学校转制弊大于利,必须审慎对待。一、义务教育阶段名校转制弊大于利名校转制后的高额…  相似文献   

11.
在出现转制学校后,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以下两种情况: 1.转制学校善“挖墙脚”。由于生源扩大、教师流动性大,特别是在创建之初,凭着资金力量雄厚和上级给予的倾斜政策,有不少转制学校大力公开招聘教师和学校干部。在招聘时,他们还特别注重挑选那些各校紧缺的教师(如音、体、美和计算机的教师)以及属于竞争对手的学校的干部(如教导主任或副主任)。这令许多公办学校叫苦不迭。 2.转制学校善“挖生源”。在办学策略、教师水平、资金投入和对外宣传等方面,由于转制学校比一般公办校要明显胜出一筹,所以在招生时常常是转制学…  相似文献   

12.
上海现有的民办中小学校,数量不大,其中有不少是由原来的“公办”学校转制衍变而形成的。由“公办”学校转制为“民办”,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在转制过程中,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还有待于深入地思考和探索。提出我们的看法,旨在引起讨论,促使上海现有“公办”中小学校在转制中能顺利健康地发展。 一 上海的“公办”中小学校转制为“民办”,在上海基础教育的领域里,是一项重大改革,也是上海社会生活中的一件重大现象。任何的社会重大现象的  相似文献   

13.
公办学校转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探索模式,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国家教育总投入不足、公办学校固有的体制性障碍和世界范围内公共部门管理的趋势等。公办学校转制在实施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笔者主要从产权、责权关系、政与校关系和管理规范等角度探讨问题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当前,“名校办民校”这一做法在社会各界引起了 广泛的讨论。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改革公办学校制度过 程中的一种产物,全国各地把这一改革方式愈演愈烈, 但似乎越来越背离了改革的初衷,而渐渐地失去其合 理成分,变成了几近讨伐的对象。现实的并不都是合理 的,公办学校的身份是特殊的,对其改革也具有相应的 限度,否则,改革的代价将增加,改革的成效将降低。本 文试图追问“名校办民校”的合理性何在、合理性有多 大以及其不合理的地方在哪里,从而揭示我国公立学 校转制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限度问题。 一、“名校办民校”的背景及其定位 就世界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公办学校转制作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种新的探索模式,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转制的出发点是通过转变投资体制、管理体制和学校运行机制,以扭转我国传统公办学校日益暴露出的投资渠道单一、经费不足、管理机械、特色暗淡等弊端,达到增强公办学校活力、改善基础教育阶段办学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社会舆论对公办中小学“名校办民校”的批评很多。基于国家加大对义务教育政策调整的力度和义务教育转为政府主办的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对优质公办中小学已有的“名校办民校”和以别的形式出现的改制学校等办学形式给予清理整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7.
关于公办学校“转制”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在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同时,又在一些公办学校中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转制试验(本文主要指幼儿园和中小学转制),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动向。在江苏,基础教育阶段公办转制中小学(含幼儿园)已有1145所,其中高中(含完中)23所,初中(含九年一贯制)102所,小学59所,幼儿园961所。公办学校转制数量约占全省中小学总数的4.6%。[1]在上海,转制学校数量已经达到非公学校的50%以上,各学段的学生数占全市同级学校学生数的比例分别为:幼儿园4.20%(含民办)、小学2.63%(含民办)、初中4.31%(含民办)、高中9.87%(含民办)。[2]…  相似文献   

18.
公办学校“转制”改革是近年来基础教育领域重要的制度创新,它引发了学校管理全方位的改革。北京基础教育“转制”试点校,在建立新型政校关系、办学思路的创新、学校领导体制、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等方面改革所取得的经验,对于推动整个公办学校学校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它在带动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的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如产权不明晰、师资结构不合理等。为了独立学院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民办教育公平政策的需要,有效解决目前独立学院存在的问题,使独立学院能够健康发展,应该对独立学院进行转制。转制的方式有转制成民办院校、转制到公办院校、自行消亡或进行改制。在转制过程中,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不再审批新的独立学院,应设置一个合理的调整期,应注意保护投资者、母体学校、教师的合法权益,从而优化我国高等教育大系统。  相似文献   

20.
从1993年左右开始,全国范围内扩展了不同形式的“公立中小学转制试点”工作(这些学校通称为“转制学校”)。这一试点引起了无数争议:赞成者认为是一种新机制的尝试,拓展了优质教育资源;反对者认为没有根本性的创新,倒是有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和不公平竞争。与争议相伴的转制学校在1998年前后迅速增长,一些地区出现了转制学校数量超过民办学校的现象;转制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性、“翻牌学校”、高收费等问题也越来越多地被曝光。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未明确是否将“转制学校”列为规范对象,但随后出台的《实施条例》第六条对“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做出了一系列限制性规定,并明确指出“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不得转为民办学校”。这些内容在相当程度上被认为是专门针对“转制学校”而定的。规范转制行为,明确转制学校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为此,本刊特邀几位专家学者对转制问题的来龙去脉、现状、发展方向进行分析,抛砖引玉,以供研究和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