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通过考察中国戏曲与小说的发展轨迹,结合两的整体关系,指出《西游记》杂剧记叙唐僧取经内容完整,结构宏大,由此演进为小说具有必然性,并进而对它在后世百回本小说《西游记》成书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作了具体、客观的评析。  相似文献   

2.
在《西游记》研究史上,丘处机《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的存在主要与《西游记》作者的探讨联系在一起,人们几乎忽略了二书相似的命名.不过,由于丘处机的西游使道教地位遽升,从而激化了佛道二教的矛盾,导致了数次佛道大辩论,并以道教的失败告终,引起当时对《道藏》的大规模禁毁,于是,《长春真人西游记》长期未为人所知,所以虽然二名相近,但似并无因袭关系.梳理唐僧西天取经故事的源流,第一次以“西游记”为名的是元人吴昌龄的《西游记》杂剧,此剧孙楷第先生曾指为杨景贤之作,实不可信,仍以吴氏为当.从《西游记》杂剧现存孤本中可以看到将此剧与《西厢记》联系在一起的文献记录,可以推测,《西游记》一名实为吴昌龄仿拟《西厢记》而成,然后,取经故事也被纳入到这个命名之中,直到最后《西游记》小说使这一命名成为取经故事的总名.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事件。在其悠久的流传过程中,无数民间艺人与文人参与创作,"西游"故事被不断地改变情节,丰富内涵,并以各种艺术形式出现。吴承恩小说《西游记》的问世标志着"西游"故事的定型,其对后世的小说与戏曲创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滦州影戏剧本《火焰山》根据吴承恩小说《西游记》五十九至六十一回改编而成。文章通过对二者的情节、表达方式及道德教化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其关联。  相似文献   

4.
杨景贤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蒙古族戏剧作家,他的《西游记》写唐僧取经故事,对小说《西游记》影响巨大,在取经故事的演变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受到当时统治者宗教观念的影响,杂剧中表现了对宗教的实用主义倾向,佛道二教也可以相互交融,但作为关注现实与民生的作家,杨景贤在《西游记》中也对宗教作了嘲讽。  相似文献   

5.
回眸《西游记》作者研究及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存所有的《西游记》明代繁本刊本 ,均未注明作者姓名 ,清代所有刊本均说明为“长春真人邱处机”著。经鲁迅等人考证 ,确定《西游记》为吴承恩著。章培恒等人怀疑吴承恩的著作权 ,而苏兴等人则坚持吴承恩说。我们认为 ,天启《淮安府志》著录小说《西游记》 ,系照抄吴承恩的好友陈文烛所撰《淮安府志》。吴承恩的《对酒》诗透出的信息 ,可看作吴承恩写作小说《西游记》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6.
张掖大佛寺取经壁画应是《西游记》的衍生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掖大佛寺的取经壁画被有关方面宣布是元代作品,早于吴承恩《西游记》200多年,是《西游记》的创作原型。这个结论值得怀疑。取经故事的形成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特征可寻。从壁画内容看,其中的一些故事相当晚出,应是吴承恩《西游记》的衍生物。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是明代著名的神魔小说,它虽然是一个取经故事,但作者在设定取经途中的八十一难中,几乎每一难都有女性出现,她们有的是人,如女儿国国王,有的是妖怪,如白骨精等等.这些女性看似男性取经路上的陪衬,但与同时期其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相比,她们更具有独立的人格.<西游记>中女性形象体现了吴承恩的伦理道德观与女性观,也是明代社会个性解放思潮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丝绸之路《西游记》部分故事情节原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唐玄奘取经到《西游记》问世,故事演变历经三个阶段约800年历史,取经人物由少到多,取经故事由简单到复杂.但因《西游记》故事本属虚构,正史、方志无所稽考,所以其原型故事只可能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播于民间.其中一部分故事基于玄奘取经的真人真事而又作了传奇化处理,另一部分故事则有可能出现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产生后、《西游记》问世前.这类故事应是《西游记》部分情节的故事原型,而且多来自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9.
一、《西游记》和《红楼梦》中都写到两块顽石,《红楼梦》是从《西游记》的描写中演化出来的。曹雪芹把孙悟空的血液大量注入到贾宝玉 血管里去。孙悟空和贾宝玉在强或弱之点上 ,基本是相似的。他们反抗、斗争,有似石头;他们又一齐归于佛,在宗教的 牢宠下无能为力。吴承恩和曹雪芹都是石头的歌颂,孙悟空和贾宝玉的被塑造,便是明证。二、《西游记》写到的人间国度及地方行政区域凡十余,大都是吴承恩凭空结撰的。似西梁女国、车迟国据平话《西游记》、杂剧《西游记》的孙悟空故事主要有:1、孙悟空有儿有女;2、孙悟空的金箍棒系得自南海龙王敖钦处,名“如意棍”;3、孙悟空一个筋斗打八万四千里。四、《西游记》以邵雍象数学宇宙发生论开头。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有几部《西游记》?三部。一部是元人李志常所.一部是元末明初人杨景贤所。一部是明人吴承恩所。这三部书,一部是地理书,一部是杂剧,一部是小说,可是在明代,小说和地理书曾被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简要回顾《西游记》著作权公案的形成和发展之后,从误解产生的根源上辨疑:云台山中的长春庵和吴庵园林遗迹的检索;吴承恩、邱处机之间的文脉关联及其同名著述的根本差异;吴承恩的家世、行迹和云台山风物存留以及《西游记》中的相关描述;作者的生活背景、思想胸襟、向往好恶等方面.试图求证公案的终结.  相似文献   

12.
对百回本《西游记》主旨的探索,须从《西游记》成书历程所处的哲学背景、时代特征、社会氛围出发,结合对小说文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明代阳明心学对《西游记》的成书有多维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后西游记》是《西游记》的一部续书,是一部具有完整象征意义的寓言小说。通过小说前四章孙司空的后代孙履真寻仙求道过程的本查,可以解读这段故事的象征内涵,印证《后西游记》的主题就是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及其三种续书《续西游记》《西游补》《后西游记》,都具有深刻的哲理蕴涵。《西游记》写了"悟空"的艰难历程,《续西游记》写了"变化"的最高境界,《西游补》写了"情欲"的终将磨灭,《后西游记》写了"解脱"的快捷方式。不管它们从哪一个角度、哪一个层次来展开象征性的描写,它们的终结目标都指向一个去处——空无。  相似文献   

15.
对于《西游记》的作者问题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我们对《西游记》所见方言词语统计归纳之后,调查了江苏省的56个方言点,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认为作者是江苏淮安人。通过分析江淮官话特征词,认为江淮官话有"南染吴越"特色,个别吴语语法上的特点,则可能因语言系统之外的原因而掺入。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是人创作与民间艺相结合的结晶,在取得非凡艺术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浅陋廖误,缺漏衍生之处,为作品之美中不足,吴承恩之后,对《西游记》的艺术修补仍在进行,而在明清两代各种版本的《西游记》中,汪Zhan漪笺评本《西游证道书》艺术修补的成就最为突出,它虽是一部节本,但由于其高度的艺术独特性,居然实际上决定了清代《西游记》本发展的主潮流。  相似文献   

17.
崇敬胡适先生的澳籍华裔学者柳存仁先生,虽然名义上仍坚持吴承恩作《西游记》的看法,但他面对《西》书结构和文本的"全真味",面对宋元明全真教史中的大量资料,多层次全方位地证明了《西》书从构思、演衍到撰稿,均与全真教有关联,从而提出《西》书有一个全真教古本,确是近年《西》书研究中的一大创获.它实际是对"吴作"说的致命一击.  相似文献   

18.
交流是人类的原始欲求,同时也是文学传播史上必不可少的一环。《西游记》作为一部通俗小说,既有文本价值,又有商品价值。《西游记》的怍者与读者所提供的文本交流经验,希望对于当代企图新建中国文学话语体系的人们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宣讲了大量的佛教义理,《心经》内容又占有较大的比重,作品不仅全文引用了《心经》并在作品中多次提及,且师徒间以之为谈资,相互勘验对方的佛学修为,作品对《心经》部分原文一再引用,对《心经》义理一再发挥和阐释,化《心经》名相为人物形象,在《心经》空观的影响下,作品穿插了大量谈空的诗句,主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心经》的崇爱,而且大大增加了作品的佛学美感,也拼成了作品宗教内容的万花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