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征前徐特立教育思想的 形成与发展 徐特立于1877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今长沙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就目睹了父兄因不识字受到欺压和残酷剥削,深刻体味到穷人受苦和农民生活的辛酸.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徐特立先后尝试过不同的救国救民道路.最先受康梁维新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戊戌维新变法运动,戊戌维新失败后,他又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参加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失败,徐特立看不到国家与民族的前途,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  相似文献   

2.
韩银廷 《兰台世界》2012,(33):25-26
清末留学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在梳理清末留学运动背景的基础上,从内因与外因两个层面对清末留学运动的成因进行了细致详细的分析,并梳理清末留学运动的特征及对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清末至辛亥革命时期是浙江新闻报刊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的报人通过报刊活动进行维新传播和革命传播,成为浙江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光复革命的舆论先导,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同时这一时期的报人集多种社会角色于一身,报人、报刊均与政治活动紧密相关,从而使这一时期的报人群体和报业发展所显示出的非职业性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4.
林纾与书评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著名文学家,古文家,翻译家。他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坛上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1898年公车上书前,维新变法中,他是积极拥护者,是“先进的维新党”;辛亥革命前主张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后,思想变得保守。“五四”运动前后,反对新文化运动,十分守旧。他一直以前清遗老自居,每逢光绪死日,他必到陵前哭祭。他中过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的民主政治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时间为序列,对维新变法后到辛亥革命前分三个阶段对梁启超民主革命思想展开了详细的论述,虽然其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但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相似文献   

6.
创办于1887年的广学会以书刊为媒介、以中国文人学士为对象,介入维新变法、新政等晚清政治改革运动,开展对华文化传播活动,企图“自上而下”地影响整个中国,就其影响力及出版物数量而言,是彼时西方在华出版会社中名副其实的翘楚。在清末二十四年的对华文化传播活动中,广学会经历了由初创时期的冷寂,到维新变法期间的兴盛,再到新政阶段逐渐走向衰微的曲折轨迹,始终受到中国政治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公共舆论空间形成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是中国近代的重要特征之一.维新知识分子在时代的挑战中艰难构建起来的公共舆论空间,引领着中国近代公共舆论的发展,并对当时以及后来的政治和社会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将中国近代史上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作为背景,以浙江出版的近代期刊为实例,对浙江近代期刊创刊史的发展和变迁过程进行了梳理和简要介绍。这些期刊对当时浙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是近代浙江社会发展的缩影,有其十分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9.
一、最初的改良主义宪政思想 吴玉章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的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宪政思潮逐步萌生和发展的时期. 1895年甲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王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面对亡国灭种的时代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利用西方宪政思想,极力批判封建专制政治因循守旧,希望清王朝能变法图强,为废君主专制立君主立宪而奔走呼号,社会反响强烈,戊戌变法就是维新思潮影响下的政治运动.  相似文献   

10.
清末时期的教育家孙家鼐提倡的"中国要强大,民族要昌盛,必须大力开办学校"的主张,并且支持维新变法运动"广泛地征求民众的建议和意见"的政治主张。孙家鼐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的教育改革具有巨大推进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悦 《兰台世界》2012,(28):11-12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由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本身固有的软弱性,导致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成果.为了找到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陈独秀不断地对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反复的研究.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的主要领导人,他的思想是研究中共思想的重要方面,而作为陈独秀研究重点的辛亥革命,是我们正确了解陈独秀思想的重要一环.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对陈独秀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5,(19):32-35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发生学是对历史事物的起源、发展及演变过程的研究。中国媒介批评起源于或者说"生成"于清末民初,集中体现在维新变法时期(1895-1898年)、辛亥革命前后、五四时期(1917-1927年)几个时段。胡丹博士的专著《清末民初知识分子与媒介批评研究》对中国媒介批评的起源做了发生学的研究,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开拓者,对中国的体育教育思想就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亮点.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法学家.他对法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留下过三百多万字的法学著述.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是中国最早较系统地接受和介绍欧美近代教育进而体育思想的人,其体育思想和实践也是伴随着维新变法斗争形成和发展的,为中国近代体育的兴起和发展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4.
袁德娟 《青年记者》2009,(16):110-111
公共舆论空间形成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是中国近代的重要特征之一。维新知识分子在时代的挑战中艰难构建起来的公共舆论空间,引领着中国近代公共舆论的发展,并对当时以及后来的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综合考察近代公共舆论空间,就不难发现其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没有哪一场运动能够像五四运动这样,对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乃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都产生过如此深刻而又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现代中国的土地政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中国的历史上,通过革命重建民族国家意义的人民主权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文明富强是政治精英思想的核心命题。而正如“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和“动摇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所表明的,无论是革命时期战争力量的形成,还是建国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急速推进,农民和土地都成为‘‘政治”的核心对象。也就是说,中国革命和国家现代化过程存在着一种决定农民命运的土地政治学。探索这一有中国特色的土地政治学,可以为我们理解历史的逻辑、讨论现实的中国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和思想原点。  相似文献   

17.
刘亚利 《北京档案》2011,(2):56-57,59
近代中国巡警制度的诞生,是清末"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巡警"作为整个警察制度的代称,是国家行政制度,乃至以"宪政"为标志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结果。试办"巡捕",是由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在系统阐述维新思想中提出的,如何启、胡礼垣在其《中国宜改良新政论议》,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爆发后,梁启超对其先是充满疑虑,担心革命会带来社会动乱,也怀疑革命党所鼓吹的民主、共和是否真能"名至实归";随即,他又因看到革命后有可能实现自身政治抱负之契机而心生窃喜。辛亥革命十周年之际,他对其大加颂扬,肯定了辛亥革命的巨大价值与意义,对其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极其乐观。梁启超这一由疑虑、窃喜而乐观之转变,与他流质般易变之思想、热衷政治之秉性以及自信之性格等密切相关。客观上看,也与民初以降中国社会、经济的逐渐起步紧密相关。梁启超深刻认识到这一内在变化,故而对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此后的中国充满乐观。与这一变化互为表里的是,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在不断发展、进步,他基于对辛亥革命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发展变化之深刻体认,最终提出"政治在于民"的观点。梁启超对辛亥革命认识与态度的转变,折射出辛亥革命的巨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娜 《青年记者》2009,(22):90-91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利用报刊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舆论上的准备,其中尤以《民报》最具代表性。《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大力宣传三民主义,报道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与改良派的保皇言论进行辩论,其宣传突破了改良思想,进一步催发革命排满风潮,使民主革命思想在国内得以传播、普及,并成为影响重大的一代社会思潮的载体。  相似文献   

20.
戊戌变法的内容集中在政治变革上,虽然失败,但是对社会后续的变革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大型变革,它同样也是波及社会大众各个方面的运动。本文从维新人士对社会改良的条令、底层民众和精英群体的相互影响中加以讨论,进而阐释:北京上层社会群体与底层大众在历经变革后基于其生存状况而形成的社会追求;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与整个社会形态改变和文化观念转变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