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长期以来,新闻界被这样一种现象所“困扰”:一批成绩不凡的记者、编辑并非新闻专业出身;而新闻科班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往往也并不比非新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更为突出.作为一个工作了三四年的新闻科班生,笔者认为这一现象并不奇怪,因为新闻学家不是“新闻家”.按目前的模式,我国的新闻教育实际上是在培养新闻学家.而记者、编辑应该是“新闻家”.  相似文献   

2.
一边是民工荒,企业招不到工;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找不到工作。这既是中国的写照,也是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工作的起点。那么为什么一边企业需要人、一边毕业生会找不到工作呢?  相似文献   

3.
又到了每年毕业生找工作的时期,对于很多学新闻的学生来说,前景却很渺茫,很多新闻单位青睐的是那些学经济金融甚至法律的其他专业的学生,而对于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并不是那么乐观。同样感到困惑的是传媒单位,对于众多的应聘  相似文献   

4.
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毕业生,这些可爱的科班学子们如果不能进入编辅出版行业工作,那这个专业、这个学科存在的意义无疑是要大打折扣的!出版社的大门对科班学生本就是虚掩的,科班就是一把双刃剑,在就业时也许展现出来的却是反面。  相似文献   

5.
目前,记站的违规现象很多已经上升到违法的层面上来了。这些违规违法现象主要表现在:1.借宣传之名索取好处笔曾经和某报社驻江西记站站长就人员招聘问题做过一次长谈。该站长毫不隐讳地告诉笔,他们招人非常不喜欢应届毕业生,尤其是新闻专业的科班毕业生。原因是新闻专业应届毕业生虽然字功底不错,但是胆子小,不懂人情事故。[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如何实现出版与教育的有效对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编者按:当前,企业招不到人才,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已成为我国教育制度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的真实写照,"就业难"正在成为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出版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关注并渴望获得优秀的人才,然而现实却差强人意.编辑出版专业出身的毕业生往往无法成为理想中的"出版人",反倒是非出版专业的毕业生无意中得到出版业相关单位的更多青睐.2010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针对我国教育与实践脱节的现状,<建议>提出,要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7.
叶蕾 《新闻前哨》2007,(8):60-61
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恐怕是所有毕业生中最郁闷的人群,因为他们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着流离失所的困境。越来越多的报业集团开始不限专业地招聘记者、编辑,甚至不少报业集团的老总们坦言,他们更偏爱金融、法律等其他专业的毕业生。而高校新闻教学的规模正在日益扩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以超常规的速度在发展,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矛盾日趋突出。这已引起了新闻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新闻媒体对新闻人才的需求量不大,而另一方面,新闻学类专业点的在校生人数却不断地在增加。目前,661个新闻学类专业点以每家每年招收50人计算(这是最保守的估计),本科4年共招收200人,661个专业点乘以200等于132200人,平均每年的毕业生将为33050人!而全国领有记者证的新闻工作者人数约为15万人,供大于求是显而易见的。”①另一方面,一些媒体感叹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2005年开始,《21世纪经济报道》干脆联合北京大学中国…  相似文献   

9.
采访技巧是记者安身立命的基本手段。正问、侧问、反问、设问、追问……《新闻采访学》不但适合新入伍的年轻记者学习,对于各类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学生更是开启心智、解渴管用的教科书。不过,就算新闻专业的科班生,在学校学了同样的知识,实际工作起来结果却会大相径庭。有人苦于找不到新闻线索,采访中经常遭到拒绝,或采访不到有用的信息,稿子写不深、写不了等;而有人却天天有"新料",  相似文献   

10.
顺利地进入新闻单位,成为一名记者或者编辑,几乎是所有"准新闻人"孜孜以求的梦想. 但现实告诉我们,近五年来,真正的新闻科班生,能够挤进新闻阵营就职的几率不足三成.  相似文献   

11.
周宁 《新闻传播》2006,(9):61-62
我国新闻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积极转变陈旧的新闻教育理念。新闻教育的目标主要是满足媒体需要。据悉,近三五年内,我国对于新闻传媒将继续奉行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对新闻学类毕业生需求量有限。经济发达地区的传媒对本科毕业从事一般新闻采编工作的人才需求量已接近饱和,对于大专层次的毕业生需求量非常少。同时,各类非新闻专业毕业生也纷纷涌进媒体,“争抢”新闻专业毕业生的饭碗。  相似文献   

12.
靳舍 《传媒》2018,(14):89-91
融媒体时代,传媒行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旺盛,但每年传媒专业的毕业生中都存在着找不到合适工作或者脱离原有专业的现状.这种现状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传媒行业发展过快,另一方面则是高校的新闻教育与业界需求存在明显的矛盾.我国的新闻教育中存在着高校与传媒业间的壁垒和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精"与"全"两难的矛盾.本文对融媒体时代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现状和困境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来"供给侧"思维下新闻教育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新闻是我年少时的梦.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成为山东法制报的一员,圆了自己的新闻梦.转眼间,入行已有一年.一年来,我从非科班的门外汉成为一名记者,受益匪浅、甘苦良多.  相似文献   

14.
“毕业即失业”“史上最难就业季”“应届毕业生将超700万”这些已经不再是新闻的新闻,时下依旧占据着媒体各大版面,刺激着人们的神经。教育问题从未像现在这样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鞭策下,在“考上好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的教导里,在“学而优则仕”的期待中,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5.
巴方 《新闻导刊》2008,(1):29-31
干记者这行,采访技巧就是安身立命的基本手段。不过,就算新闻专业的科班生,在学校学了同样的知识理论,实际工作起来结果却大相径庭,有人会苦于找不到新闻线索,采访中经常遭遇拒绝,或采访不到有用的信息,稿子写不深写不了等,而有些人却能做到天天有新料,大稿有思想,小稿有看头。是否拥有  相似文献   

16.
张建才,北京某大学2005级中文系应届毕业生,党员,优秀学生干部。然而,在他应聘北京一家企业时,主管招聘的工作人员只问了一句话“你有工作经验吗”,然后就把简历退给了他。记者在北京各大招聘会上了解到,200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依然寒流暗涌,应届毕业生不管毕业于哪个大学,只要没有工作经验,很多人都会得到像张建才这样的冷遇。不招应届毕业生,各方“苦水”多多企业:我们不招应届毕业生是有理由的。一篇题为《私营老总愤慨自述:我为何不招应届毕业生》的文章在网上流传很广,文章中的这位老总说:“我让一位刚到我单位的应届毕业生买复印纸,…  相似文献   

17.
<正>主持人的话:又是一年入职季,新闻界也即将迎来“新生力量”。近年来,机器人写作、无人机拍摄等技术的发展,使新闻编辑部变得更加多元,同时,也有越来越多非新闻科班的“萌新”选择进入新闻行业。“非科班”的新闻人在“入行”之初会遇到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进行自我提升?本期“茶座”,我们邀请了农村日报和农村大众两位“非科班”出身的新闻人,分享她们的新闻从业故事。  相似文献   

18.
回归     
十二年前,作为浙江省首批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我来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图书馆。刚到图书馆,我分在流通部工作。作为当时馆里图书馆情报学3名科班毕业生的其中之一,我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际工作。我对当时馆里的借阅制度,使用单轨制还是双轨制做了借阅时间比较...  相似文献   

19.
在突发事件爆发后快速启动、先人一招是新闻工作的常规.然而由于事发突然,媒体常常不得不面临"后人一步"的传播境遇."后发制人"成为许多媒体在新闻竞争中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0.
在抓新闻上,不同的记者,有不同的方法。有的人爱跑新闻发布会,爱抓大事要事,抓政治新闻;有的人爱“找领导,听汇报”,从领导的意图中找新闻;有的爱抓经济新闻,工作新闻等。上述这些是必要的,作为记者是应该抓好的,但是作为以写新闻为主的记者来说,应该把抓新闻始终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不要忽视生活中的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