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祭献药供牲经》是彝文作祭经中重要的一章,作祭是彝族追悼死者时举行的一种仪式,借以在阴间消除痛苦走入光明之路。彝文《作祭献药供牲经》是彝族作祭时亲属向死者献药时所诵的一种经,追悼亡人生前成就,死者在阴间服药后,可以免除疾病的痛苦。彝族历来就有关于"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彝文《作祭献药供牲经》的内容涉及彝族原始宗教的诸多方面,据此我们可以窥探有关彝族"祖先崇拜"原始宗教信仰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南涧彝族是澜沧江流域彝族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调查小组对其进行了实地田野调查,对该地区的彝族文化有了总体认知。文章从调查概况、调查主要内容、调查中发现的存在问题、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等角度,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3.
彝族在世代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体育是其中一块瑰宝。彝族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有射弩、磨秋、荡秋千、赛马等,这些体育项目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对彝族传统文化的认知、文化的传承、文化的认同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彝族丧葬活动由不同的仪式程序和符号体系构成,是了解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贵州盘县淤泥乡彝族的丧葬仪式,凭借一系列的符号体系和文化事项,折射出彝族的文化、彝族丧葬仪式的内涵以及活动对人们的心理暗示.因此,通过对盘县淤泥乡彝族丧葬仪式的定点调查,以象征人类学的方法解析各种文化事项和符号系统,可以对彝族文化有更直观的认知和了解.  相似文献   

5.
以语言普遍论和语言相对论争论的三大问题为线索,对云南少数民族的颜色认知进行研究,旨在考察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是否会导致颜色认知的不同。结果显示,彝族、白族、纳西族和汉族大学生对11 个基本颜色词的分类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蓝”、“绿”词汇混用的纳西族对蓝、绿的辨识显著地比汉族困难; 彝族、白族、纳西和汉族大学生对黑、白颜色的认知结果与其黑、白文化相一致。研究表明,语言和文化对颜色认知具有重要影 响,支持语言相对论。  相似文献   

6.
疾病认知不仅是一种生理体验,更是一套建立在地方性知识实践基础上的文化认同,决定着患者的医疗抉择。超自然论病因观,是四川凉山彝族医疗抉择的文化认同基础。由此,彝族构建起疾病治疗实践体系,并通过患者的疾病治疗体验和毕摩、苏尼的疾病治疗经验,社区的疾病预防实践得以不断强化。现代医疗体系介入民族地区医疗服务过程中,必须认识到文化认同在医疗抉择中的主导作用,树立文化相对论意识,从文化认同感培育入手,促进民族地区就医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彝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我国南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先民在长期与自然界和疾病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创造发明了自己的传统医药学,试图从神话传说、宗教文化、文献记载等几个文化方面对彝族医药的起源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凉山彝族地区在1956年民主改革后,从奴隶社会过渡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又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政治、经济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凉山彝族习惯法对凉山彝族现实社会生活仍存诸多影响。1956年民主改革前的凉山彝族习惯法与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等级制度、家支紧密相连,严格维护着等级秩序、奴隶主的财产权利及家支组织,体现出自身鲜明的特点。对民主改革前的凉山彝族习惯法有所认知,一方面可以了解现今少数民族群体内部关系形成的历史原因和基础,积极去保留符合时代需求、有利于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习惯法;另一方面又可以为国家法律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进行有益地变通提供参考,从而实现国家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乡土知识在民族地区的减防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彝族分布在地貌复杂、气候多样的西南山地.在对大自然的不断适应中,彝族形成了独特的灾害文化.谚语来自民间,反映了彝区各地的自然风貌,彝人对灾害的认知,灾害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彝人对于灾害的预测和减防灾举措等,承载着彝人适应生境的诸多体验.谚语是彝族灾害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对于彝族谚语的研究,有利于民族地区灾害文化的保护和社区层面的减防灾实践.  相似文献   

10.
高树林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7):35-38,78
认知与保护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来说,是一对紧密相关的因果问题。没有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生存根基的深层认知,没有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主体"文化自觉"行为的准确把握,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行为就是不全面和不彻底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外来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等因素的影响,黔西北彝族民间音乐文化产生和生存的环境正在急剧变化,很多传统民间音乐文化正在蜕变,一些几十年、十几年甚至几年前还普遍存在的传统音乐形式,目前已处在濒临消亡的境地。因此,对黔西北彝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认知与保护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