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双语教学”对教育界人士来说已经不是新鲜词汇了。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双语学校、取语实验班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各地用“双语”冠名的学校很多,但对“双语”的诠释却不尽相同。有的学授的“双语”,仅仅是强化英语教学:有的学校的“双语”,旨在强化汉语和英语两门学科的教学;更有的学校将“双语”班变为其“尖子”班的代名词。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学校滥用“双语”的现象,其目的在于借此来提高招生竞争力。究竟何为双语,双语教学应该如何开展,昆鹏小学开始了自己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很多学校使用了“家庭联系手册”,甚至办起了“家长学校”,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更好地配合学校的工作。然而,一位普普通通的青年教师,没有用“学校联系手册”,没有动辄把家长呼来唤 去训话,而是拿起自己笔,从孩子入学第一周起,常情真切地给家长写信:关于孩子的品德、关于孩子的学习,关于家长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正当众多发展中国家竭尽全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走进学校课堂之时,美国却有越来越多K1-12阶段的孩子从学校回到家庭,在家中上学,家长充任教学之责,美国人称之为”在家上学”(Hom e school-ing)。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选择“在家上学”呢?相对于学校教育,“在家上学”利弊何在?在文章中,作者简述了“在家上学”的历史和现状,概括阐述了这首独特的教育形式可能具有的优点和局限之处,以期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有启示。  相似文献   

4.
我家附近有一所重点学校,昨天还要求学生早上七点十分必须到校,今天却要求七点四十分以前谁也不能进校门,因为又要检查了。让人不禁心生感慨。学生“减负”问题由来己久,人们普遍感叹:现在的孩子学习真累。为此,几十年来我国各级政府曾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现今我们提倡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生产流水线”般的应试教育的弊端已得到人们的共识.但在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同时,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情况和误区,即学校或家庭过分重视孩子个^才能、技艺的培养和发展,希望孩子能在竞争中比别人有更多的优势,而忽视了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针对当前人格教育的现状,我们应当着力矫正教育的关注点,即归因到受教育者是“未来的社会人”这一价值目标上,从学校、家庭、社会多角度多方位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6.
李庆修 《教书育人》2006,(10):45-45
现象一:幼儿园“开”到家门口。每天清早、傍晚,几辆城区幼儿园的大客车便穿梭于城乡结合部,接送幼儿上下学。这种做法,看似方便了家长、孩子,实则在与农村幼儿园抢夺生源。现象二:父母进城“我”随读。学期初,总有不少学生家长到校申请孩子转学。他们有的在城里有了固定的住所,让孩子回到身边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城里教学条件好,宁肯投亲靠友也要把孩子送到城里。现象三:初中学校招生难。合点并校后,每个乡镇只留一处初中学校,学生大多离家几十里路,上下学极不方便,因而家长就会想方设法选择离家近一点的学校,甚至不惜重金,送到城里一些寄宿制的实验学校。我校今年小学毕业生接近100人,可真正到乡镇初中读书的还不到80人。  相似文献   

7.
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本文主要对江西、湖南和河南三省的农村“留守子女”的学习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农村的父母外出对孩子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却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并没有什么影响。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针对外出父母、“留守子女”及学校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周婷婷,一个先天聋哑的孩子,却成为了大学生。这样的奇迹是怎样实现的?这要归功于她的父亲周弘。周弘的成功在于他不轻言放弃,而是细致地发现、寻找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赏识孩子,坚持不懈地鼓励孩子前进。他始终认为,“我的女儿是最好的。”他从赏识入手,将孩子的全部潜能都调动了起来,使孩子取得了成功。在学校,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是好学生,但不少老师却用过高的标准去评价和要求学生。当学生的表现不合乎自己的要求时,往往表现为指责和批评。这样做的结果,常常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发展受到不良的影响。教师应该尽力…  相似文献   

9.
教育应是愉快的教育。有一位著名的校长看到一个男孩因为爬树,坐在树杈上玩耍,弄脏了衣服和手,被母亲训斥。他对男孩的母亲说:“其实,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惟一可以在树杈和客厅的椅子之间作出选择的时期,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大人不便这样做而剥夺孩子的这种自由权利。孩子就是孩子,让孩子成孩子才能培养孩子。”然而,事与愿违者在我国还很多。北京市教科院调查发现:“不爱上学”、“害怕老师”、在学校感到“不快乐”的小学生竟然占了近半数之多,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坚持用“真心的微笑”去扩展学生本应是自由开放的心灵,而多以“…  相似文献   

10.
“我”是教辅书,人们对“我”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近几年来.“我”似乎一直“生活”在令人羡慕的光环里。社会、学校、家长、老师和学生对“我”宠爱有加。其实,你们也有所不知,说句心里话,“我’’是既烦恼又困惑,社会上盲目选购“我”的现象真让“我”欢喜让“我”忧。今天“我”想坐下来和大家聊聊天,所谈话题的关键词是: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学生和“我”(教辅书)。  相似文献   

11.
苏格拉底“助产术”在西方教育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至今天其现代教育教学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助产术”所蕴含的教育教学思想:平等的师生关系、主体性的凸显、践行启发式、教育教学生活化与苏格拉底的独立人格和知识观肾密相连。“助产术”在现代教学中的有为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知识观和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然而在中国教育实践中,这种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的教学方法却遭遇难产,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教育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  相似文献   

12.
法国18世纪教育家卢梭指出:对一个教师来说,重要的“问题不在于要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是的,人们常说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把思想品德教育视为教师的主要职责。  相似文献   

13.
评选“三好学生”是中国学校的传统项目。人们总是教导孩子:在学校里要做个好学生,最好能评个“三好”。三好学生几乎成了优秀学生的代名词,三好的概念已深深植根于几代人的心中。社会在发展,教育在创新,也该给沿用了几十年的三好评选加点新意了。“三好学生”新概念的推出,是德育工作创新的成功尝试。我区推行的“三好学生”新概念的评选标准是: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社区做个好公民。在学校做个好学生评“三好”的目的不单是选拔出优秀学生,更重要的是要让所有的孩子都从中受到教育:怎样做才能当个好学生。开展…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出生的孩子,被称作“新新人类”。该文首先触及到了“新新人类”的短处,如自律性较差,学习目的不够明确,责任心差,怕吃苦等等,进而指出这些缺点对未来的人才是致命的,而社会和学校却在放任这种情况。探讨了造成“新新人类”上述缺点的原因,解决的办法是——社会及教育部门应首先进行反省,然后从改变自身做起,以达到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最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郑女士的孩子原来在市中心某小学读五年级,后来转学到其他学校,原因是郑女士受不了孩子的班主任经常“请”她到校训话。据说,郑女士的孩子不算是调皮一类的学生,但对玩电脑太着迷,学习成绩总是不佳。于是,班主任就经常用电话把郑女士召到学校,拿出孩子打满红叉的作业给她看,老师还讽刺说:“这样的题目,教牛都教会了,你的儿子却还不会做!”每逢这时,郑女士恨不得挖个洞钻到地下去。最后,郑女士实在难为情了,决定让孩子转学。学校教育固然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只有家庭和学校联合,双方形成教育合力,学生才能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中国素质教育的困境 素质教育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好事。近些年,政府提倡、社会呼吁、学校尝试,但是收效甚微,真正能够实行素质教育的学校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公认的好事,却难以实行,其原因大致在于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7.
现在流行的高三复习一般是:一轮复基础、二轮练综合、三轮搞模拟的“三轮”复习模式.这种模式既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高考成绩又不尽人意,特别是对能力要求稍高,“面孔”较新的试题学生就更加不能适应.这种现象引起了不少学校领导和高三数学教师的深思:为什么我们付出了汗水却得不到硕  相似文献   

18.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旅美华人把孩子送到了当地的学校。谁知孩子第一天学会说的话竟然是“我要上厕所”。这使她大为恼火,一气之下,电话上与校长“刀兵相见”,但校长的一句话却把她给“噎”住了。校长说:“请你留心一下.你那5岁的儿子最常说的不是这样一些话吗?”需要当然是需要,问题在于,我们的语文课一直是在讲台上“高雅”得走不下来,  相似文献   

19.
一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现象愈演愈烈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历史性的巨大成就。但是,在教育教学领域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问题却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在某些地方和学校,甚至愈演愈烈。有人讲我国基础教育有几个奇怪的现象:一是高考升学从娃娃抓起;二是素质教育在向“应试教育”转轨;三是学校异化成了训练考试熟练工的“工厂”。  相似文献   

20.
杨琪东 《山东教育》2005,(15):64-64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感叹:“这一代独生子女自私,冷漠,不关心人。”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全部的爱,可孩子给父母的爱却很少。然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可能就在于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孩子不明智的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