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甜 《东南传播》2012,(1):145-146
《微观世界》和《森林之歌》分别是法国纪录大师雅克.贝汉和我国导演陈晓卿所拍摄的两部自然类纪录片。本文通过对比这两部纪录片在叙述手法和细节刻画上的差异,并对中外纪录片进行研究、探讨中国自然类纪录片在借鉴西方同类纪录片的成功与不足,为今后我国自然类纪录片的发展寻求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2.
姜在青 《今传媒》2012,(3):77-78
纪录片,从电影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产生了。在电影产生的初期,我们所看到的影像都是纪录片,它们拍摄的都是真实的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从它的诞生到现在,纪录片在中外的发展状况却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无论是在叙述手法、细节刻画还是思维角度等方面都各有其特点,但又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本文将通过对《微观世界》《森林之歌》这两部题材相似的自然类纪录片在叙事手法和细节刻画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中外自然类纪录片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吴甜 《东南传播》2012,(4):63-64
本文以叙事学的叙事视点为切入口,探讨《海豚湾》和《海洋》这两部相同题材的纪录片的叙事特色及功能。《海豚湾》运用创作者的视点,既具有主观性又带有客观性。《海洋》这部纪录片采用了创作者以及主人公这两种视点来叙事,以片中人物情感、理解和认知来叙事。这两部纪录片的叙事视点各自运用不同的叙事视点特色以及在片中所承担的不同功能,也蕴藏了深刻的意义,两部纪录片都传达作者关爱海洋生物,保护环境的呼吁。  相似文献   

4.
许燕 《东南传播》2011,(12):99-101
通过对《微观世界》、《森林之歌》叙述方法和细节刻画上的比较,试图发现中外自然类纪录片创作的差异。,叙述对象不同以及中外不同的创作理念,影响纪录片的叙述方式和对事物的细节刻画。《森林之歌》成功运用故事化的叙述模式引人入胜,《微观世界》在细节刻画上注重对动植物各部位细致描摹,给观众以感官冲击。  相似文献   

5.
2016年美国好莱坞电影《萨利机长》与2019年国产电影《中国机长》两部影片都改编自真实事件,题材内容相似,具有极强的可比较性、差异性.两部影片的差异主要呈现在叙事方式的不同,通过叙事结构、叙事空间、叙事目的三个向度,对《中国机长》与《萨利机长》进行叙事美学范畴下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大型纪录片《中华文明》是一部史诗性的、能让人触摸到中华民族灵魂的系列电影纪录片巨作。本文对已经公映的四部片子———《英雄时代》、《青铜的光辉》、《礼乐与争霸》、《铁血帝国》 ,从内容选择、真实再现、细节运用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周密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通过比较分析两部反映人生的影片《烟》与《杯酒人生,》分别从边缘话语、孤独人生、烟酒之道三个方面概括其主题上的相似性,指出烟与酒在这两部影片里超越了一般影片中造型和渲染的作用,达到了蕴意人生的层面。  相似文献   

8.
影片《饮食男女》是李安导演的"父亲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也是他早年的代表作之一。该片通过一个家庭的两代人演绎了传统中式家庭的对亲情抉择和理解,即使距离它的首次放映已经过去了整整二十年,但是如今重新欣赏此片,依旧会让我们得到新的收获与感悟。本文结合《饮食男女》中的一些细节和自身的感悟,分析《饮食男女》中的抗争主题。  相似文献   

9.
耿爱芹 《新闻世界》2012,(3):131-132
"南京大屠杀"作为电影的题材,仿佛永远不会过时。可能是其本身蕴含的苦难、悲壮、爱国,抑或是人性的东西息息相关的原因。《南京!南京!》与《金陵十三钗》是最近的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两部影片。笔者试从第六代导演与第五代导演的这两部影片,结合伽达默尔的历史与偏见的关系,就两部电影之影像语言、思想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对两部反映特定重大题材的影片,两位导演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相似文献   

10.
李鹏 《新闻世界》2010,(12):170-171
本文通过对中国第一部金融类纪录片《华尔街》制作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的介绍,简要分析了金融类纪录片在我国诞生的客观条件,并以《华尔街》为例探讨了金融类纪录片的拍摄特点和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1.
著名纪录片人冷冶夫是2006届法国FIPA国际电视节唯一的亚洲评委,在参加选拔时被问及“如何能够拍摄好的纪录片呢?”他回答:“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画面化”。《故宫》正是如此,在影片建构的宏大叙事中,王朝的兴衰、文明的沉浮通过精美的视听元素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诠释。  相似文献   

12.
马虎 《新闻传播》2009,(12):70-70
德国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以1936年柏林奥运为主题拍摄的奥运电影纪录片《奥林匹亚》堪称历史经典,分若干部分对影片进行回顾与评论,即《奥林匹亚》简介和影片导演里芬斯塔尔的基本情况、象征与意义解读。  相似文献   

13.
2009年1月12日,12集电视纪录片《台北故宫》一经问世,便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以《故宫》、《台北故宫》为文本进行比较,从纪录理念、纪录手法、审美形态的衍变,解析纪录片《故宫》与《台北故宫》所呈现的不同纪录理念与审美形态,以及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北方的纳努克》是世界公认的第一部纪录片,他的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在制作这部影片的过程中,不仅克服了极其恶劣的环境,还开创了很多在叙事和拍摄等方面的技巧,并将之延用到以后的纪录片制作中,给予了后人诸多启发。叙事学理论发端于西方,在20世纪80年代被渐渐引入中国,国内学者开始纷纷运用该理论来研究纪录片的叙事元素或叙事策略,本文试从叙事主题与风格方面对《北方纳努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郭沫杉 《今传媒》2016,(2):121-122
通过对2015年同时上映却结局迥异的两部文艺片《三城记》和《烈日灼心》在故事情节、明星阵容、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分析,论证两部影片在电影市场成功或失败的因素,同时从中进一步从五个方面论述国产文艺片的生存之路,期待通过政府、制片方和受众的多方努力解决当下中国多数文艺片口碑与票房之间的失衡现状,实现中国电影市场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6.
郁敏  蔡志明 《传媒观察》2013,(11):42-44
《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影片中出现了诸多与《圣经》故事的相关之处。本文从原型角度入手,分别从灾难原型、救赎原型以及人物原型方面分析影片中的圣经原型体现,通过对影片情节和人物语言的分析,挖掘人性的真善美,同时引发人们对环境保护以及地球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赵巍 《今传媒》2016,(10):105-106
百集“微纪录片”《故宫100》以每集6分钟时长讲述了故宫博物院内100座建筑的命运,兼具演绎故宫建筑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其创新性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赢得了观众的青睐。相较于传统纪录片的内容呈现和表现手法,《故宫100》从镜头语言、解说、配乐、动画以及情景再现几个角度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创作构思。  相似文献   

18.
2014年11月,《棉花》获得第51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棉花》再现了“中国制造”背后种棉农民、纺织工人等不同人物的生活状况,对声音的运用,充分体现出了影片的纪实性。  相似文献   

19.
《船政学堂》作为第一部全面完整地记录船政学堂历史由来与发展脉络的纪录片,承担了重大的文化价值。本文重点探讨了其影像空间价值的呈现、情感建构与表达两个方面,发掘其中的精华,以期能够对其他的历史纪录片的拍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王为维  武计涛 《新闻世界》2010,(12):168-169
《十月围城》是一部商业性和人文性结合得很好的影片,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本文运用格雷马斯的叙事学理论对《十月围城》进行解析,影片中每个个人物都有不同的角色功能;通过语义矩阵分析得出,影片的内涵是光明与黑暗的较量,光明在志士仁人的努力下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