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的海量传播,"大众麦克风时代"已经到来,公众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话语权增多。这既使网络舆论发挥了采集民意、汇集民智的积极作用;也引发了网络社会的严重问题——以非理性"人肉搜索"为代表的网络暴力。信息碎片化等多重原因导致了网络暴力现象,但其产生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新媒体时代下多方媒介素养的缺失。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加强政务部门、媒体和网民的媒介素养,才能从源头解决网络暴力,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推动和谐网络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多种网络应用方式尤其是微博得以充分运用,这大大促进了网络舆情的立体化、高效率传播。在网络群体传播语境下,现实与虚拟空间的传播能够交织进行,网民的群体意识也得以增强,网络舆情呈现出规模化、强有力的传播态势。同时,网络群体成员的舆情表达常常表现出非理性从众、极端冒险和舆论暴力等特征,从而往往使网络群体传播具有"沉默的螺旋"效应、"群体极化"效应和"网络舆论暴力"倾向。  相似文献   

3.
网络空间属于公共空间,网络秩序是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现实社会在网络空间的延伸,网络社会也应是法治社会,而非"法外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空间的法治化,是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法律是要由人来遵守、人来实施的。现在提网络空间的法治化、"依法管网"有两层含义。第一,是要严格  相似文献   

4.
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新型的社会交往方式在促进社会公共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近些年来不断升级的网络暴力便是例证之一。本文试以"人肉搜索"为例浅析其与网络暴力的关系、探讨网络暴力的成因,并从社会、网络媒体、网民自身以及法律层面探讨理性应对网络暴力的途径。(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  相似文献   

5.
宋香丽 《青年记者》2016,(31):43-45
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已经浸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方面,它发挥了民主监督的功效;但另一方面,它对网络道德规范也提出了挑战.网络舆论中的暴力、谎言和道德绑架等现象时而游离在网络空间,对现实社会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本文就网络舆论中的道德绑架现象进行分析和诠释.  相似文献   

6.
王飞  孟晖 《新闻世界》2023,(4):7-10
现代化理论指出,技术和经济发展会引起社会领域的变革。因此,现代化不仅指技术、经济等物质层面现代化,而且精神层面社会领域变革治理也要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在党的领导下,着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在网络空间治理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网络技术发展促进了网络现代化,另一方面,引起相应的社会变革,特别是衍生或引起了网络违法犯罪以及网络空间生态乱象,网络空间治理也需要现代化。我国网络空间治理应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阐释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精神,不断提升网络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陈茜  刘芳男 《新闻知识》2012,(10):64-65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个人电脑的普及,网络媒体在社会中逐渐演变为一种强势媒体,空间以及网络空间的特性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外学者对传媒、空间与社会三者关系的探讨以及国内一些学者对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扁平化、网络舆论空间特点的论述,多集中于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命题的网络建构方面。本文借鉴相关理论研究网络空间公私领域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网络空间公私领域现状给社会带来的现实影响及公众应有的认知和态度。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交网络在人际交流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为了充分满足人们在社交网络空间表达情感的需要,"点赞"按钮应运而生.用户使用赞的心理动机不尽相同,基于不同动机的点赞行为也给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它不仅促进社会互动,便于表达情感,还蕴藏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它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新的问题.因此,应理性对待"点赞"这一网络文化现象,规避因"点赞"带来的负面效应,使之为个人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为社会动员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其动员能力不容小觑。然而,与此同时,谣言、语言暴力亦在网络空间弥漫。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探讨网络动员在邻避运动中的正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0.
张倩倩 《声屏世界》2022,(2):102-104
近些年,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时有发生,其在网络空间表现为极端情绪和网络暴力,在现实社会表现为群体性事件,并且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危险性极强.文章从个人、媒介、传播机制角度进行研究,认为个人机制下群体心理和网民群体媒介素养参差不齐是关键;媒介机制下媒介的普遍性、开放性、匿名性特征和选择性信息接触、"回音室效应"进一步促进网络群...  相似文献   

11.
网络媒体的负效应:网络暴力网络媒体在实施网络监督、推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因部分虚假信息、扭曲放大事件、侵犯隐私权等引起种种争议。有关专家称,网络监督在现阶段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监督"和"网络暴力"常常只有一步之隔。由于网络媒体缺乏严格的把关人,各种讯息被肆意放大,跟帖初始阶段"一边倒"以及网络推手、网络水军推波助澜,网络媒体在探寻事件真相和事实方面缺乏理性的态度;网络"标题党"的过激言行,部分网民的谩骂、人身攻击;网络人肉搜索等网络诽谤,过于情绪化的信息传递、泛商业化的运作以及网络色情等,都成了引发网络暴力事件的隐患要素。  相似文献   

12.
虚拟空间的真实侵害——网络诽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知道在现实中如果有人捏造并散布某些事实,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就有可能构成诽谤。那么在网络中捏造并散布某种事实,损害了他人的人格或名誉是否也有可能构成诽谤呢?答案是肯定的。网络中的物像是虚拟的,人们在网络上探索,就仿佛在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时空中遨游。这可能会给人造成一种虚幻的假象:在网络中发表言论是绝对自由的。事实并非如此。网络空间就好像是现实社会的倒影,现实社会有的,网络空间也有。现实社会有一套对付诽谤的法律,网络空间也有。在网络的“发祥地”美国,早在八、九年前,法庭就已经审理过网络诽谤…  相似文献   

13.
李洁  杨木生 《出版广角》2016,(23):60-62
"互联网+"的兴起、发展与普及,给中国的政治生态、经济结构和社会文化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网络空间治理体制不健全、法制建设不完善和网络安全技术不发达等问题,对政府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的问题日益突出,党和政府对网络空间治理也愈发重视.网络空间的治理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并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文章总结并分析"互联网+"下的网络空间治理出现的问题,旨在寻找创新型的网络空间治理机制,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4.
蔡雨坤 《青年记者》2017,(23):35-36
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使得网络暴力的形式和内容更为复杂.其中,网络环境下的性别暴力问题仍然存在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如何在新兴媒介大发展的背景下利用网络和新媒体提升女性利用媒介的能力,在网络报道中减少性别差异,传递正面的社会性别观念,提升性别自信,具有研究意义.本文回顾网络暴力的研究现状,并思考性别视角下网络暴力研究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唐金秀 《出版广角》2015,(8):106-107
网络社交是当代人最主要的网络活动形式之一.在网络社交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负面的社会问题,例如网络暴力等.时至今日,网络暴力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有必要重申阅读的重要性.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手段,对提高人的独立意识及判断能力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提倡经典阅读,有利于从根本上抵制网络社交中的负面因素,净化网络社会中的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16.
博客语言暴力及其治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博客作为网络虚拟的个人空间,却发挥了公共信息传播的重要功能.然而,由博客语言暴力引发的侵权事例日趋盛行,致使博客逐步"变味",一个自由平等、文明开放的网络空间遭受污染.  相似文献   

17.
"网络舆论暴力"含义解析 "网络舆论暴力"作为一个新兴词汇,目前还没有专家给出权威性的解释,笔者在此试给"网络舆论暴力"下一个简单的定义:部分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对某一事件和现象看法、态度的过程中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而形成一定时期内的主要舆论.这些意见多以"道德"为准绳,不仅通过激烈的言辞等在网络空间对事件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还会以公布事主个人隐私信息等方式使网络的道德审判转向现实生活,给事主本人或亲属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当事人以及部分参与者受到心理甚至生理的伤害.  相似文献   

18.
宋永忠 《兰台世界》2016,(3):101-102
清代女性突破血缘的限制,积极参加捐设科举"宾兴"公益基金,成为地方社会资助科举的一道独特风景。这是女性自我主体意识的展示,也是女性"儒化"的表现。事实上,这是女性主体意识、家族尚义传统、国家和社会激励机制等多种因素耦合之果。  相似文献   

19.
信息传播的飞快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网络的迅速普及,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道德"的日渐下降,也是当今社会主要问题之一。网络中的资源共享,言论自由给网民提供了一个释放自己情绪的平台,网民通过各种方式在网络上宣泄不满,发表言论,其中也不乏一些人使用过激的语句和行为。自"人肉搜索"出现至今,引发了很多"网络暴力"行为。本文通过"人肉搜索"的利弊分析,网民心理分析等方法,提出一系列控制"网络暴力"的方法和措施。从网站和社会对"人肉搜索"的引导和利用,到网民自身素质的提升,给"网络暴力"问题带来新的出路。使"人肉搜索"在一个健康的态势下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晗 《网络传播》2020,(2):60-61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但是,各类低俗、色情、暴力恐怖、诈骗和谣言等有害信息也屡禁不绝,让公众深受其害,更危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构建健康和谐的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的共同期盼、共同心愿、共同责任。发动广大群众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网络治理,一直是深入推进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工作的重要环节。志愿者积极举报网络乱象、网民自发成立辟谣联盟、网络安全专家为社区居民答疑解惑……一项项有力的行动,让网络空间更加清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