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从价值理想和精神品格方面来衡量阳明心学,可以用"圣学"这一范畴来定义阳明之学。阳明"圣学"在主体性追求方面,表现为强烈的主体意志和主体对物界的主宰与介入精神;在价值设计方面,阳明"圣学"表现为"立志做圣"的终极理想,在人生实践领域,阳明"圣学"又体现为煊赫的现实事功和强烈的济世品质。  相似文献   

2.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灵魂,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核心。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在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我们尝试构建德育"心"模式,以期达到"以德育心、以心育德"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阐述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论述了德育"心"模式的涵义、目标、实施原则和实施途径,以期为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江门学派的和谐文化特质是指江门学派提出的"心无内外"、"理无内外"的心与理的和谐统一。它强调自我意识与社会规范、个体情欲与道德理性的协调,克服了朱熹理学以理主宰心和陆王心学以心替代理的心与理的对立与冲突,实现了心与理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庄子"心斋""坐忘"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认为,世间的人总是为现实所困扰,为名利所樊篱,不是自毁,便是被戮,能幸免于难,就算很不错了。但是庄子却追求着神人、真人式的人生自由境界。他认为,通过"心斋"与"坐忘"等方式,能达到顺乎自然、物我两忘,进入"无己""无功""无名",与大道通而为一的自由境界,作精神上的逍遥游。庄子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实质上是人生的自由的审美境界,是对主客体的精神上的超越,是进行审美创造时所呈现出来的并能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周敦颐对传统的"成圣"理论进行了三个层面的递进式论述,圣人并不具有与生俱来的德性,这是众人成圣的基础;通过对"诚"这一核心概念的诠释,为众人成圣确立了标准;指出了"惩忿窒欲"和"迁善改过"的具体运作方法,为众人"成圣"明确了方向。这种探索深化了传统的成圣理论并初步开拓出了理学家们所谓"圣人气象"独特的理学视野。  相似文献   

6.
小说《西游记》是以"灵根孕育"始,而以"五圣成真"终,五圣之中,最沉默、最不可或缺的是龙马。龙马的形象和功能要到杂剧《西游记》中,才确定下来。汉民族的马文学中有其意象原型,与蒙古族英雄史诗中对骏马的描写又有相似之处,也就是说杨景贤在蒙汉马文学的共同影响下,创作出了龙马的形象和故事。最终使马由一个不被重视的脚力,变为取经途中的"五圣"之一。  相似文献   

7.
"王"、"圣"两个理论范畴是荀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荀子提出了"王"、"圣"这两个概念并对其不断完善,确立了两个概念的内涵,指出了二者对社会发展、国家强盛的意义,同时进一步阐明二者产生的条件,其中"王"、"圣"、"平"等概念是荀子思想的理论支点,对构建理想社会、培养国家管理精英、处理社会关系及利益公平分配提出了独创性的意见,较为完善地形成了国家与社会管理的思想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传统士大夫的核心困境在于,"内圣"和"外王"被迫割裂后的精神失落感。《苏氏易传》、《程氏易传》是苏轼、程颐在困境中寻求解脱的文化思路。苏轼强调"内圣"的独立性,全面拓展了传统士人的精神空间;程颐在"理"的高度上,将"内圣"、"外王"重新统一。在他们的文化思路中,学术研究和生命体验得到了充分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李希圣是晚清时"晚唐诗派"的代表,以诗歌神似李商隐而著称于近代诗坛;郑孝胥、陈三立同为"同光体"的代表诗人,而"同光体"是继"湖湘派"之后兴起的一个晚清诗坛的主流诗派。李希圣交游广泛,曾与郑孝胥、陈三立交往密切。因此考辨李希圣与郑孝胥、陈三立的交游情况,对廓清李希圣与近代诗坛的关系,以及了解其在近代诗坛的地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王慧 《绥化学院学报》2011,31(2):104-106
王尔德演绎了一种另类人生,这种另类反映出王尔德对"人"的定位,从他的各类作品中读者都可以感受到他对有别于"人性"的某种"神性"或"圣性"的敬仰与追求。他的童话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文体风格上也采用了独特技巧来流露出他试图降低"人"的地位,抬高源于动物但高于动物的"神性"或"圣性"。  相似文献   

11.
穆旦20世纪40年代诗歌中“上帝”字眼以及“神”、“主”等类上帝字眼的大量频繁出现,构成诗歌文本的特色,使他的诗歌文本呈现出浓郁的基督教色彩。本文以“上帝”这一意象入手,通过对他诗歌中上帝内涵的深入分析,探讨他将上帝意象引进诗歌文本的原因,进而诠释上帝意象在穆旦诗歌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斯宾诺莎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中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源自犹太教的神秘主义思想和笛卡尔哲学的影响,但他在这二者的基础上开创了自己影响深远的实体一元论。斯宾诺莎在自己早期的哲学探索之中对神和人的关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虽然还有着浓厚的笛卡尔色彩,但却已经有了自己的个性。斯宾诺莎早期对于神和人的关系的探索集中在对于神的存在性的确认以及对于神的属性的讨论,在确定了神的至高无上性之后,他又把自然和神等同了起来,这样就把自然提高到了一个和神一样的地位,从而确定了其哲学的泛神论特点。而对于人的属性的讨论也是在这一个前提之下进行的,正由于人的一切属性在于被神的必然性所决定,因此人的真正的幸福就在于对于神的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于神的爱。  相似文献   

13.
在基督教神学中,上帝具有创造性、仁爱性与超越性等特点。上帝具有创造性,他创造整个世界,世人对其信仰崇拜;上帝具有仁爱性,对其子民宽容怜爱;上帝具有超越性,独立于世界之外,其意旨决定一切。本文旨在从具体的文本出发,分析上帝这一母题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穆旦现象”是指穆旦其人其诗中的不寻常现象。本文认为频繁出现“上席”一词,也是穆旦诗歌的突出特征之一,也是穆旦的不寻常之一。认为“上帝”在穆旦诗歌中代表了一种超越精神,它对穆旦诗歌的意义在于:首先,“上帝”是穆旦的一面反映现实的镜子;其次,“上帝”是穆旦的一根支撑精神的手杖;第三,“上帝”是穆旦的一件深化诗歌内容的洋服。穆旦诗歌中创造的“上帝”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洛克的“中道”观点的基础是他的上帝观。他认为,“上帝”观念不是天赋的,只能来自经验,并且,洛克从“自我”的认识中推论出了上帝存在。洛克把对上帝的认识外扩到认识论及社会实践领域。在认识论领域,洛克坚信理性与信仰之间可以实现“中道”;在社会实践领域,洛克意识到国家与教会之间也可以构建一个“中道”。纵然洛克的观点有不可回避的矛盾,但他对上帝的理性思考,以及由此而寻求“中道”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6.
“上帝死了”,人类由此跨入了一个全面设计的时代。可是人却不可避免地被抛回到对自身的询问,在人的存在中与上帝相遇。上帝回归了,人们应该通过象征语言来言说上帝。  相似文献   

17.
厄普代克的长篇小说意在揭示当代美国人的信仰危机:昔日的美国守护上帝.而年轻的美国遗弃上帝,并试图用性替代上帝的位置。厄普代克在作品中描绘了人们在没有上帝的日子中的糟糕生活,通过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否定,厄普代克指出人们应该回归上帝。  相似文献   

18.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最有宗教虔敬感的作家,同时又是宗教信仰方面最尖锐最深刻的怀疑者。他的虔敬与怀疑之间形成的巨大张力,不仅使他的一生备受折磨,而且也直接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以致于使上帝问题成为作家本人异常关注的一个主题。本文结合他的部分作品对这一问题予以梳理分析。在强调上帝问题与人的问题之间的相关性与同一性的同时,特别点明,强烈的怀疑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增强了作家的信仰虔敬。  相似文献   

19.
拜伦与狄金森都认为:上帝内心残酷、行事荒谬、专横暴戾、待人不公、无所不在但不可接近。他们观点的共性源于他们所处共同的环境世态和相似的个人宗教经验。不同于拜伦笔下对上帝的彻底否定与批判,狄金森诗歌中的上帝偶尔也以完美的形象出现。这是由于他二人性别身份不同,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各异。  相似文献   

20.
作为汉初儒家学者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韩婴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典籍中的天人理论,构筑自己的天道观。他首先赋予“天”以意志、情感及人类道德属性,并具有无上权利,同时用大量的篇幅论证“天谴”及“祥瑞”,证明上天意志的存在。但他同时认为,人的作用也可以影响“天”的意志。把儒家的仁义道德伦理与其构建的有意志的“天”结合,为儒家的仁义礼制思想的真理性寻找“天命”依据。至董仲舒。儒学便发展成为更为精巧严密的思想体系,完成儒学的学术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