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解决初级汉语水平学习者的词汇学习迷航问题,提高其学习效率和词汇应用能力,文章首先梳理了信息技术促进词汇学习的研究现状,并指出学习资源推荐技术存在的问题。随后,文章设计了汉语水平考试(HSK)三级词汇的学习资源、10种关系及其特性和优先级,构建了本体,提出了推荐流程,并参考Jena框架,构建了基于知识图谱的汉语词汇学习资源推荐系统。最后,文章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进行了推荐系统的学习体验评价,结果表明:学习者对推荐系统的满意度较高,认为推荐系统可促进汉语词汇的学习。基于知识图谱的汉语词汇学习资源推荐系统能够提升汉语词汇的学习效率,实现汉语词汇学习规模化和个性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索绪尔的语言系统观作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对汉语的词汇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索绪尔语言系统存在方式、系统秩序、系统内外要素等与汉语词汇有着紧密的联系,汉语词汇的研究除为索绪尔语言系统观提供翔实的论据外,还丰富发展了其语言系统观.  相似文献   

3.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汉语词典,在词汇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基于《汉语大词典》的词汇学研究覆盖了由微观到宏观,由基石素材到骨架结构,由个别词语考释描写到词汇系统面貌呈现的多个层面,从具体个案词汇研究逐渐过渡到专书词汇研究、断代词汇研究和历史词汇研究。《汉语大词典》不仅为词汇研究提供了权威的工具支撑,词典本身的价值也得到了多层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郑飞洲  王晓珑 《襄樊学院学报》2001,22(4):96-96,F003
对丰富和发展中的汉语词汇进行系统和宏观的审视与研究,以探明汉语词汇的科学体系及特点,这是汉语词汇学研究的迫切要求,也是历来词汇学研究者努力的目标,然而,客观事实表明,我们所看到的有关汉语词汇的研究情况往往同实际要求相距甚远,人们的研究或偏重于个别疑难词义的考证和辨析,或汇宏观系统的科学概括,或忽略对汉语词汇演进差异的认识,或忽视对汉语词汇发展规律的把握,这表明汉语词汇学的研究还任重道远,可喜的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还有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力作,最近由书海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二十世纪的汉语词汇学》一书就是其中颇令人瞩目的一部。  相似文献   

5.
英汉词汇系统理据性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语言的词汇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单纯词汇、合成词汇和外来语。英汉语的单纯词汇存在语音理据和文字理据两种不同的理据类型,理据性程度差异很大;合成词汇在理据性方面颇多相似之处;而在外来语方面,英语借词和汉语写音外来语的情况又有很大不同。本文依据英汉语单纯词汇、合成词汇和外来语的理据性及其在各自词汇系统中的比例和重要性,认为英语词汇系统整体的理据性比较低,而汉语词汇系统整体的理据性很高。词汇系统理据性类型和程度的不同情况,会对语言自身和语言实践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词汇学研究的对象———词汇应当是成系统的。词汇的系统性表现在词汇的许多方面,往往是多层次、多角度的。现代汉语词汇广泛存在着各种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这些关系表现出了现代汉语词汇具有极强的系统性。系统性既表现在词汇的外在形式,也表现在词义构成的方方面面。就汉语一个词自身来说,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一是多义词的词义系统;二是词使用上的静动系统。新的词汇研究方法,特别是语义学的分析方法,运用到现代汉语的词汇研究将更能揭示出词汇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7.
双音词词汇化研究中存在如下模式性的做法和认识:单个词语单线式上溯下推、双音化是具体词语词汇化中的韵律因素。笔者通过对"月亮"成词的再分析,对上述做法、认识及与之紧密相关的三个问题:词汇化在词汇学知识体系中的归属、双音化在词汇化中的作用及两种研究的关系、汉语词汇历史发展演变的研究方式等进行了探讨。并认为词汇化是一种造词法,只有小部分双音词经由词汇化而来,开展单线式上溯下推前要甄别是否适用;双音化是词汇化发生的先决前提和根本原因,词汇化研究不能完全取代双音化研究;重视在各种系统中开展研究的传统符合汉语汉字实际,应把词汇化研究和系统式研究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多方位、立体呈现汉语词汇历史发展演变的复杂状貌。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其基本材料是词。词汇是目前语言学研究最活跃、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之一,词汇识别也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在目前的研究中,汉语词汇的几种表征与加工机制仍然存在争议,并且汉语词汇的横向、纵向研究发展迅速。回顾以往研究我们发现,汉语词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语双字词使用频率的研究、汉语双字词语义作用的研究、汉语合成双字词的研究,以及汉语成语加工的研究。今后汉语词汇加工研究的重点是:寻找出汉语词汇通达的规律以及通达过程中的眼动机制和脑机制,建立汉语词汇识别的认知加工模型。  相似文献   

9.
《史记》是西汉时期的一部著名的传世典籍,语言资料极为丰富,对我们研究上古汉语词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以其中的名词性联合式复音词为考察对象,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提高我们对上古汉语词汇的认识水平,完善上古汉语词汇吏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在语言迁移研究方面,学者们以更为开阔的视野重新认识和分析语言迁移现象;语音习得研究注重以理论为导向的实验研究,以及学习者中介音系统的研究;词汇习得研究将词汇习得与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习得策略研究以及词汇教学相结合;语法习得研究以汉语特殊句式和句法成分的习得研究为主。近十年汉语习得过程研究呈现三个特点:汉语习得研究东西合流;关注理论建树和学科发展;注重实验研究和方法革新。此外,汉语习得过程研究还有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1.
以词汇知识为概念框架,围绕第二语言水平及词汇量与语义网络发展的关系问题,探究中国英语学习者第二语言词汇知识习得模式。研究发现,针对个词的习得而言,第二语言水平、词汇量和词汇网络之间存在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 among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vocabulary and word reading in Chinese children remains relatively unclear.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sublexical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referring to the ability to use the meaning cues of semantic radicals embedded in a compound character, and lexical level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defined as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manipulate single characters (i.e., morphemes) comprising Chinese compound words, on word reading. We also examined the role of vocabulary knowledge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and word reading at both the sublexical and lexical levels. A group of 172 Chinese second graders were administered measures of sublexical and lexical level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vocabulary knowledge, phonological awareness, orthographic knowledge, nonverbal ability, and word reading. Both sublexical and lexical levels of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were moderately correlated with word reading. Vocabulary knowledge appeared to partially mediate the effect of sublexical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on word reading, but it fully mediated the effect of lexical level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on word reading.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ublexical and lexical level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play distinct roles in Chinese word reading; vocabulary knowledg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and word reading in Chinese.  相似文献   

13.
To test the lexical restructuring hypothesis among bilingual English‐language learners, English phonological awareness (PA), English vocabulary and ethnic language vocabulary (Mandarin Chinese, Malay or Tamil) were assessed among 284 kindergarteners (168 Chinese, 71 Malays and 45 Tamils) in Singapore. A multi‐level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English vocabulary, in interaction with mother's education,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Singaporean children's PA; ethnic language vocabulary did not. Thus, the present study supports the lexical restructuring hypothesis that growth in vocabulary changes how lexical items are stored,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PA. Home language practices, as represented by mother's education, may also enhance children's PA after a threshold of English vocabulary is reached. In addition, specific ethnic language (Chinese, Malay or Tamil)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PA, suggesting that orthographic depth as well as syllabic complexity of a bilingual's other language may influence their development of English PA.  相似文献   

14.
词汇缺项是影响跨文化交际效果的重要因素,对词汇缺项问题的考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基本词汇是词汇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本文从基本词汇入手,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缺项问题进行归纳,并分析了产生词汇缺项的原因。两种文化中的词汇缺项,源自两种民族地理、历史、民俗、宗教、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的反映,是人类表达主观思维的工具。语言由词汇构成.不同语言中的词汇存在偶合、并行、空缺和冲突四大基本特征。本文拟从对比分析的角度,探讨汉英两种语言的这四种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的角度探讨词汇习得中词汇知识理解的三个阶段。通过分析词的类别及词汇知识的特点, 探讨理解词汇知识的三个阶段对词汇学习的重要性, 并且提出了几种有效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词汇的最主要特点是具有种类繁多的俗语词。采用“追根溯源”“同类比较”“整体考察”等方法,从《梦粱录》中选取商业、嫁娶、生育三方面词语进行考释,论述《梦粱录》中俗语词的特点,揭示其在汉语词汇史研究中的语料价值。  相似文献   

18.
英语和汉语民族的思维模式存在很大差异,汉语母语者通过改变原有思维模式的方法习得英语词汇几乎不可能。然而,两个民族的思维模式又存在着组块化这一共同特征。通过从信息加工角度对汉语和英语词汇习得过程的分析,论证了理据性、层次性和系统性的组块化过程是英汉词汇生成和理解机制的共同点。汉语母语者从组块化出发能够实现用汉族思维模式理解英语词汇的生成机制和理解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临川方言中的几个特殊量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川方言的词汇自成独特的系统,它既有对古汉语的保留,又有对其他方言的积极吸收。通过对“间、厝、堆、头、封、到、餐”几个特殊量词用例的分析,不仅揭示了临川方言的特点,同时也指出了方言的某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义净所译《根有律》反映了唐代汉语词汇的发展,对研究汉语词汇具有重要价值。本文考释《根有律》中“惩息”“洒捩”等词语若干条。以求补词典释义之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