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瓶梅》由于其小说艺术创作上开辟和创新的特点而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金瓶梅》打破传统小说只以美(正面人物)为主角、表现作者和时代正面审美理想的写法,而选择丑为主角,刻画出一个丑的世界,并通过对这个世界的否定达到对美的缺失的揭示,丑开始进入审美领域并具有独立的美学地位。这也正是《金瓶梅》的审美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作为审丑——审美创造方式具有如下鲜明的特色:一、逆向反观:以美衬丑,用美的人物和美的环境反照丑的人物;二、正向点化:以丑喻丑,借助为人物设计假的社会关系,取一个丑的名字和着意刻画兽类丑行来喻指丑的人物和人物的丑;三、整体推展;众丑竞媸,人物成对成组成群出现,联袂而来,既有生活的广度,又有艺术的中心和焦点;四、内观拓深:丑中寓美,深入性格的矛盾统一体底层,在肯定丑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着力发掘美的激光,传递历史发展的邃远呼声。  相似文献   

3.
莫言用民间审美与审丑的尺度构筑了《檀香刑》的精神家园高密东北乡。他以宏阔的眼光,以对民间本土文化的谙熟特质,寻求着历史、寻求着人性的全部美与丑;他以一种与精英意识和主流话语迥异的价值取向,打破美与丑的界限,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民间审美与审丑的二元悖论命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第一部世情小说《金瓶梅》有关死亡事件的叙述比比皆是.《金瓶梅》中的人物死亡原因复杂多样,但以非正常死亡居多.死亡事件在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和体现作者创作主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体现出了以“丑”为“美”的独特审美意蕴,对小说美学意识的转变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审丑教育是相对于审美教育提出来的。审美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认可。但过多地强调审美教育,过多地突出审美教育的作用,使我们变得只会追求美的东西,对身边丑的事物、丑的现象麻木不仁。审丑教育就是要教我们的学生认识丑,揭示丑,具有一定的审丑意识和审丑能力,形成正确的审丑观。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同时又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  相似文献   

6.
在生活中,人们无不提及美、赞扬美,讨厌丑、唾弃丑,因为丑“总能引起人们的厌恶、不快、难受等否定性的反应,甚至还会引起恶心等心理上的强烈反感”(《美学基本原理》147页,刘叔成等主编);但从艺术角度而言,用和谐优美的形式表现丑,揭示生活体现合规律性,反面肯定美体现合目的性,用艺术存在否定自身现实的美就产生了。 高中语文课本中,审丑描写占有一定比例,为了正确、恰当地引导学生理解、鉴赏学习文章,本文特地谈谈这类课文的审丑描写。 一、以表现丑为主,从而体现中心的课文  相似文献   

7.
论《呐喊》、《彷徨》的“审丑”话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启蒙立场导致《呐喊》、《彷徨》强烈的“审丑”意识,而“审丑”话语又赋予《呐喊》、《彷徨》不朽的思想价值《呐喊》、《彷徨》着重审视了人物之丑、灵魂之丑、人际关系之丑、环境之丑。  相似文献   

8.
“审丑”是近代出现的新词汇,与审美同步,人们开始了对丑的审视,审丑意识亦开始萌芽。一方面,由于当代艺术的多样性发展,给美术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致使传统审美标准无法审视艺术中的“另类”现象;另一方面,现代审美观念的转型和现代艺术的审丑化发展趋势,使得审美教育面临着崭新的形式。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美术教育——“审丑”教育。“审丑”既不是贬义词,亦不具有否定价值,它包含审美价值。其实,丑与荒诞在对人们内心审美结构的调整和重建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语文阅读中开展“审丑”教学,是抵达作家精心构建的“审美场”的另一条重要路径。通过对比,在“丑”的映衬中感受美的丽质;展开辩证,在“丑”的分析中把握美的本质;进行批判,在“丑”的否定中发掘艺术真理,最终达成以美启智、以美育德、以美化人的审美核心素养的根底诉求。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中有美也有丑。美是肯定性的审美价值,丑是否定性的审美价值,因此,生活中有审美和审丑。中学生对审美接触较多,而对审丑则了解不多也不深。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丑能力呢?笔者通过本文对于审丑能力的培养做下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1.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中、美作家代表,莫言和莫瑞森都可以称得上是“丑艺术家”:莫瑞森的作品展示了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进入后现代时期的审丑盛世;而莫言的作品则展示了中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后现代时期的审丑特点.本论文通过展示“两莫”作品中的外表之丑、自然之丑、语言之丑和意象之丑探讨人物的人生之丑和人性之丑,并最终指出历史之丑是一切丑陋的根源.审丑的目的在于:认识丑——改变丑——通向美.  相似文献   

12.
从“金瓶梅现象”到“贾宝玉情结”──中国古代性意识之美学嬗变李建中关键词金瓶梅;贾宝玉;性意识;美《金瓶梅》首次刊刻于明万历年间,它之前有“三言二拍”,之后有《聊斋志异》。这些作品均因过多过露的性描写而招来诸多非议和攻讦。以《金瓶梅》为首的一批明末清...  相似文献   

13.
<正> 《金瓶梅》是艺术,按一般人的理解,艺术应当描写美,发现美,传播美。这里所谓的“美”,当然指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社会。 然而,似乎令人失望,翻开《金瓶梅》满目疮痍:“狎客帮嫖丽春院”“赂相府西门脱祸”“苗青贪财害主”“ 西门枉法受赃。”所有这些人和事,实为丑矣!尽管这样,人们在鉴赏《金瓶梅》时,并不会觉得作者在“诲淫”,并不会觉得作者心理变态——视污秽为神奇,以丑为美。而是觉得作者在引导人们诅咒这个腌脏不堪的社会。这种艺术效果的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向来的研究,着重于关注其“俗”的审美特点,忽视了“雅”的因素,有欠全面与公允。印以以“帘子”意象为切入点,也可以看出《金瓶梅》所营造的意境美、韵律美、意旨美,在“俗”之外也展现出富有诗意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5.
在关于“美”与“丑”的文艺理论中,“以丑为美”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苏轼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审丑”理论。苏轼的“审丑”理论形成于求奇尚怪的宋代,建立在他个人人生际遇、哲学观、文艺观的基础之上。苏轼的“审丑”理论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对“丑”所蕴含的美学价值进行了全面的揭示,并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语言的审丑,是学语言独特的表现形式,它有着历史的渊源和自身的哲学的、美学的和语言学的基础。语言的审丑,在学作品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丑陋的语言的映衬下,美丑显示了对立状态,审美力混合了相反的特质;“丑恶”的语言不仅仅以辅衬的角色进入作品,它也从自身获取审美价值,并以独立的地位进入作品。作家对学语言“丑”的表现,还必须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即语言的审丑必须在审美理想的关照下,真实地揭示语言丑的形态及其内在本质,达到高度的艺术真实;作家必须将语言典型化、艺术化,对丑的客体做出比较准确的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17.
庄子的审丑美学内涵丰富,本文从美中有丑,丑中有美,美就是丑、丑就是美发掘庄子的审丑美学的相对性的真意。  相似文献   

18.
一、设计意图《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著名的代表作之一。鲁迅先生说:“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据此,教学时瞄准一个视角——审丑,剖析三个层面——演丑、审丑、画丑,探讨作者是如何将生活丑化成艺术美,从而激发学习喜剧作品的兴趣,掌握鉴赏喜剧作品的方法。二、设计提要作为审丑形态意义上的喜剧,重在把握人物的一条线(情节)、一双眼(神情)、一张嘴(语言)、一双手(动作)、一双“足”(立足的社会环境),让其“丑”充分表演。作为审美形态意义上的喜剧,有其共同的审美价值,其价值在于欣赏其讽刺方法,即夸张法、…  相似文献   

19.
张小梅 《中学文科》2009,(13):67-67
“审丑”是“审美情趣”中不可忽视的课题,让学生明白语文教材中的“丑艺术”,掌握审丑的途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丑”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0.
张中锋 《丹东师专学报》2002,24(2):10-12,14
审丑并不隶属于审美,而是和审美共同构成感性学范畴.由此来观照西方文学史就会发现,整个西方文学史的发展始终徘徊于审美和审丑之间,而不是象“和谐派“美学家们所认为的那样,把西方文学史分成“古代朴素的和谐美、近代对立的崇高(或反和谐的丑)、现代辨证的和谐美“.同时,这种从感性学的角度来分析文学史的方法,也避免了人们在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后,又陷入了把文学史等同于关于主体自由的哲学史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