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以192名大学生为被试,对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性别、生源、专业类别以及年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孤独感水平并不高;(2)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生源、专业类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3)大学生孤独感在年级变量上主效应并不显著,但大一学生与大三学生之闻有显著性差异,大三学生在孤独感的体验上较之大一学生更强烈些。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当前中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与中学生对学校满意度的关系,本文采用UCLA孤独量表、学校满意度量表对川渝地区的11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当前有过半的中学生正在经受中等以上程度的孤独的痛苦;学校满意度和孤独感性别差异不显著;学校满意度和孤独感的年级差异显著;高孤独感的中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显著低于低孤独感的中学生;中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跟其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孤独感及我国小学儿童孤独感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孤独感的研究始于1970年代末,至今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孤独感与社会支持和精神健康有显著相关,因此对它的研究不仅是社会关系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人格心理及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综述了孤独感的内涵界定与分类、孤独感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孤独感的干预与治疗、我国小学儿童孤独感的研究现状等方面的内容,并对孤独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孤独感是近30年来心理学家开始关注的研究领域。关于孤独感的概念、结构及测量工具,不同学派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目前仍为达成共识,本文简要总结概述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孤独感概念及其相应的测量工具,为更深入研究孤独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和孤独感问卷。结果①性别对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孤独感体验和孤独总分有影响;②生源地对社会支持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孤独感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无影响;③不同年级在社交能力评价、孤独感体验、人际关系评价和孤独总分上有差异;(岔孤独感各因子与社会支持各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主、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对孤独感具有预测效用。结论:大学生应充分利用社会支持来降低孤独感。  相似文献   

6.
孤独感及我国小学儿童孤独感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孤独感的研究始于1970年代末,至今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孤独感与社会支持和精神健康有显著相关,因此对它的研究不仅是社会关系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人格心理及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综述了孤独感的内涵界定与分类、孤独感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孤独感的干预与治疗、我国小学儿童孤独感的研究现状等方面的内容,并对孤独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众多研究表明,孤独感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孤独感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归纳,发现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研究在内容上有相同之处,如都对大学生孤独感与家庭因素、网络因素等的相关关系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在研究对象上、研究方法上及跨文化研究上国内外有很大的不同。了解孤独感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大学生克服孤独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谢稷光 《考试周刊》2010,(5):211-212
本文采用UCIA孤独量表对大学生的孤独感作比较,结果发现,性别与生源地之间交互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城镇与农村女大学生的孤独感差异显著;城镇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的孤独感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自我意识在留守儿童孤独感与社交焦虑间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儿童孤独感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184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孤独感、社交焦虑均与自我意识呈显著负相关;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不仅直接影响孤独感,而且通过自我意识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孤独感。建议重视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对其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注重自我意识在留守儿童孤独感和社交焦虑之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家庭亲密度与抑郁情绪的关系,以及孤独感在家庭亲密度与抑郁情绪间的作用机制,采用家庭环境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310名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结果发现,身体健康状况差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与孤独感,家庭关系破裂的大学生家庭亲密度较低;家庭亲密度与抑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抑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家庭亲密度与孤独感之间存在负相关;家庭亲密度、孤独感对抑郁情绪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且孤独感在家庭亲密度与抑郁情绪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认为,无论是直接调节抑郁情绪还是通过孤独感间接调节抑郁情绪,家庭亲密度对抑郁情绪都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高中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应对策略。方法:用UCLA孤独量表对宁波一所重点高中的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对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描述统计和多因素方差分析;同时结合个别访谈。结果:性别、年级、独生子女与否、上网频次四因素对高中生孤独感的主效应均未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但女生的孤独感水平高于男生。四因素各阶交互作用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但随着年级升高男女生孤独感水平的差距扩大。结论:男女生孤独感有随年级升高而差距加大的趋势;高二时候学生的孤独感水平略高;是否独生子女对孤独感程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大学生孤独感与其关系,并探讨孤独感消除方法.方法用自编大学生孤独感问卷和人际关系自评向卷对内江师院及成都部分院校大学生施测,用SPSS12.0统计分析数据.结果孤独感与人际关系成显著负相关;人际自评分效较高者其孤独感分数明显低于人际关系自评分数较低者.结论良好人际关系有利于降低或消除孤独感.  相似文献   

13.
孤独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己构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研究对大学新生的孤独感状况进行了测量,并使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大学新生有较高水平的孤独感;班级、生源地、是否单亲家庭、是否独生子女、恋爱状况、独处类型和孤独感认知类型等对大学生的孤独感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根据大学生孤独感的特征、个体的独处类型及孤独感认知类型针对性提出疏导策略,以期为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数据支持和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长久以来,孤独感都被认为与过度使用互联网有关联,对此已有许多学者进行过大量研究.文章对近十几年来国内外有关互联网使用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总结,首先介绍了孤独感的定义,其次梳理了该领域研究中提出的两种相反假设即互联网使用引起孤独感、孤独者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以及双向关系的可能性;然后探讨了影响二者之间关系的因素:人格及网络服务;最后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指出未来研究应重视羞怯、依恋、自尊等人格变量及家庭功能、人际信任等因素对互联网与孤独感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自编人口学问卷、孤独感量表(UCLA)、微信使用强度量表,对广东某医科院校400名在校生进行了调查,考察了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孤独感情况,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微信使用强度在不同性别、专业维度上差异显著;孤独感在情感状态、生源地维度上差异显著;微信使用强度与孤独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微信使用强度越高,孤独感越低。该研究为大学生微信使用强度和孤独感关联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6.
吉安亚 《考试周刊》2014,(74):165-166
作者分析了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程度与孤独感水平的现状及关系,旨在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具体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和孤独感量表(UCLA)对241名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及孤独感进行调查,得知: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总体水平低于理论值,不同年级存在差异;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处于中等孤独水平,不同年级存在差异;人际信任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即被试的人际信任度越高,孤独感体验越少;被试的人际信任度越低,孤独感越强烈。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高职学生人格特质、孤独感和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采用艾森克人格简式量表、U C LA孤独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某高职院校302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目前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主要表现在戒断行为,但不存在性别、年级和专业的显著差异;高孤独感组高职生手机依赖程度显著高于低孤独感组;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孤独感与人格特质的神经质、精神质呈显著正相关,与内外向性显著负相关;孤独感在神经质与手机成瘾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孤独感增加高职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相似文献   

18.
从手机依赖性的角度探讨中学生孤独感水平,以便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干预。通过采用问卷法探讨了中学生的手机依赖性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回归分析发现,孤独感能有效预测中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说明有孤独感体验的中学生容易产生手机依赖倾向。并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中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待和使用手机,少数中学生存在手机依赖的倾向;恋爱中的学生对手机更具依赖性;手机使用年限和每天开机时间长短都会影响中学生手机依赖性;孤独感体验高的中学生对手机依赖倾向更高。  相似文献   

19.
以探讨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促进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及良好情感品质的发展为目的,采用UCLA孤独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等方法,对49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性别、是否独生、是否贫困、是否恋爱以及不同专业上的孤独感和社会支持差异显著;孤独感与各社会支持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中高得分组、低得分组的各社会支持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从而证明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应该引导大学生构建并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积极培养大学生的良好情感品质,从社会支持与情感品质角度促进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我们以社会支持评定问卷和儿童孤独量表为工具,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是否是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的各个项目和孤独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农村小学儿童不存在明显的孤独感,是否是留守儿童也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主观支持项目上,性别差异显著,在客观支持上,年级差异显著;在留守儿童中,孤独感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年级差异显著;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对留守儿童孤独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提高留守儿童对主观支持的感知和对支持的利用度,是改善其孤独感状况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