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43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欧盟教育与培训合作的战略性框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近颁布的《欧盟教育与培训合作的战略性框架》在欧盟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从提出背景、基本共识、总体目标、战略目标、实施原则、工作机制、相关行动、监测指标八个方面阐述了该框架的主要内容,指出该框架具有针对性、宏观指导性和操作性等特点,认为它不仅为全球区域教育合作提供了范例,也必将促进欧盟教育与培训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赵叶珠 《江苏高教》2008,(1):139-142
随着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逐步深入,以提倡社会公正和增强社会凝聚力为目标的社会维度的理念被引入博洛尼亚进程的正式议程,并于2005年的《卑尔根宣言》中被确立为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行动路线。本文对欧洲高等教育区社会维度的概念、提出过程及所涉及的主要议题进行阐述并加以评论。  相似文献   
3.
从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必要性,高等教育通向农村与大众化的关系,自学考试与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关系、高等教育通向农村应采取的方式等四个方面对潘懋元“高等教育通向农村”学术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高校女教师队伍发展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社会性别和国际比较的视角对我国高校女教师队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论文以1994至2004年为研究范围,首先对我国高校女教职工队伍的基本构成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性别视角对高校专任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和年龄结构进行量化研究,并进一步从女教授占教授总数比例的角度将我国女教师队伍置于国际视野之下进行比较,从而较为全面地对我国女教师队伍的发展状况在国际坐标中作出清晰的定位,最后,论文分析了女性在高级职称中占比例低的机构制度原因,同时指出高校女教师发展的现实策略。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产生及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产生及启示□赵叶珠具有几千年古老文明的旧中国,女子教育一直被拒于学校的门槛之外,直到近代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从此以后,西风东渐,以往闭关自守的旧中国被迫登上世界舞台,古老的文明在更大的参照系下被...  相似文献   
6.
运用个人评价问卷(Sidney Shrauger,1990),就中日两国女校大学生自信水平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和比较,考察不同社会文化对自信心的影响程度。检验结果表明,中国样本明显高于日本样本,并且在社会相互作用、与人交谈、体育运动、学业表现、外表、爱情关系等六个方面的自信心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两国不同的性别文化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博洛尼亚进程是欧洲国家教育部长基于“辅助性原则”自愿签订的无约束力的政府间教育合作计划。这一性质为开放式协调法的运用提供了契机,开放式协调法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程序性和非限制性等特点,它使博洛尼亚进程在欧洲复杂多元的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2009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并发表大会《公报》,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强调政府对高等教育所负有的责任。《公报》围绕三个副主题——公平、机会和质量;国际化、区域化和全球化;学习、研究和创新——阐明了联合国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和原则以及未来发展的愿景与承诺。《公报》主题突出、内容前瞻、立场明确,充分彰显出时代特征,倡导了国际新兴理念,对弱势群体和非洲高等教育给予了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9.
建国后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引言马克思言:“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教育,或受教育程度,作为女性参与社会的能力基础和发展潜力,是衡量女性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其他方面具有重大影响的制约因素。因此,女子高等教育问题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领域。我国女子高等教育发端于20世纪初期。确切地说,从1919年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改为  相似文献   
10.
理解当今大学的一种方法就是从概括性的(甚至严肃的)提问开始,以特别的(也许是千篇一律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政策为结束。这些问题唾手可得,不过其答案却令人琢磨。首先,一个很自然的出发点,是对后现代世界中的知识特征的关注——假如,由于在日益混乱无序的知识文化中“特征”意味着常规,那么这种关注也就不是矛盾修饰法。令人感到十分矛盾的是,当我们越来越接近“知识”社会的时候,知识似乎就变得越来越不确定、复杂、有争议和令人难以琢磨。第二个严肃的问题,在有序的辩论中最具逻辑性的下一步,是知识分子的角色,它在与理论无关的不列颠,更准确地说在英格兰,是“有问题”的一类。苏格兰的乔治&;#183;戴维所著《平民知识分子》并不完全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神话(戴维,1961,1986)。知识分子是“知识”首次专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或者按现在的说法也许称作去机构化。第三个重要问题是关于在公共政策辩论中大学的介入,或者,大学与公共政策相脱离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关键的话题,因为只有在上一代,特别是撒切尔时代,在大学自治和精英政治之间形成的传统平衡,或者说一致性,被打破了。它们现在面对着持续增长的政治危机,因为它们再一次与公共政策交战——并面对难以应付的社会精英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