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它所传播的信息越来越成为人们必品的一道“佳肴”。而打开电视近百个上星频道和地方台,让观众目不暇接。观众最终会选择谁,我想,新闻荧屏版面如何是吸引观众眼球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打造荧屏版面呢?本人认为电视新闻工作者的美学意识和文化意识起着决定的重用。  相似文献   

2.
电视文化是什么?它与文化栏目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在我们讨论文化栏目之前,有必要先对电视文化做一些了解。1.关于电视文化:有文化与无文化。很多人曾对“电视文化”提出质疑,那么电视究竟有没有文化呢?《辞海》中对“文化”一词是这样解释的:“从广义来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电视具有传播信息、教授知识、普及教育、服务大众、娱乐百姓等功能,理所当然是有文化的。电视文化是以独特的电视符号系统来表示的物质形态和人们运用电视传播技术实现自身存在与发展的社会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电视内容创新需要体制化的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笑 《视听界》2009,(1):20-24
从港台、日韩到欧美,从综艺、访谈到选秀,从着装、发型到谈吐举止,中国电视的“简单仿制”时代,似乎已延续太长时间。对于中国电视亟需突破的内容创新,不妨先通过如下开放式的提问来激发并铺陈思路: 不断加速变化的受众偏好需要多大的内容创新量来支撑? 中国电视内容创新的风向标由谁在把握?  相似文献   

4.
方言电视与话语权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鸿 《新闻界》2002,(4):35-36
在近20年,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表达方式的更迭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就是方言作品的勃兴,方言评书、方言小品、方言电视剧、方言电视栏目,乃至大量使用方言词汇的聊天节目蔚为大观。发轫于信息闭塞、地理隔绝时代并臻于繁荣的方言艺术在一度沉寂之后,在全球化的信息社会却又挟现代电子传媒之威东山再起。在全球化语境和文化变迁的过程中,方言艺术为何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在当今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背后,方言作品呈现了何种民间意识形态?方言电视这种叙事话语表述了何种文化诉求?方言作品勃兴的当下文化语境是什么?在21世纪的今…  相似文献   

5.
电视文化,究竟有哪些特性与特征?如何认识与运用它们,以推动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呢?这里,试从六个方面予以概括与论述。1.传播范围最广、受众人数最多的电视文化电视是当代所有传媒中效应最广泛、最普及的载体,它的视野无界,受众人数最多。电视文化是通俗文化,且俗中有雅,深入浅出;不论文盲文豪,不分年龄性别,不管你是平民百姓,还是国家元首,在电视荧屏面前,人人平等,个个均为观众;不分上班下班,无论私人卧室或者公共场合,电视文化都能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据外电与新华社20世纪90年代初的分别报道,美国70…  相似文献   

6.
当今以电视文化和电视传播为主导的背景下,传统的戏曲文化作为剧院艺术受到了快餐文化的严重冲击,那么戏曲文化该如何应对快餐文化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利用电视手段发扬本体?本文认为,积极融入文化传播大潮,建构具有电视特色的戏曲文化形态,实现有机的整合与创新,这是文化传播中戏曲文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蔡骐  欧阳菁 《声屏世界》2007,(11):15-16
伴随各类电视选秀节目的轮番登场,“与偶像一起成长”的粉丝们也迅速崛起。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电视选秀节目造就了粉丝一族的集体登台。那么,电视传媒与粉丝文化的共生联盟还将带来什么?这一浪高过一浪的粉丝狂欢背后又隐匿了什么?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下,我们该如何解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8.
于丽臣 《声屏世界》2009,(12):26-28
随着互联网电视在国内市场的火爆销售,由此引发的侵权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谁该为互联网侵权事件负责?如何确保互联网电视对版权内容获取的合法性?又怎样保障内容提供商、电视厂商和网络运营商的各方利益?读者可以从本文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9.
黎霜 《新闻界》2002,(5):33-34
电视批评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必须选择和确定一个好的批评对象,即是说,选题要好。好的选题一开始就赋予了电视批评成功的基础,一旦选题错了,“那你所展开的批评就意义不大,或者根本没有意义,也就谈不上批评所产生的社会效益”(1)。那么,什么样的选题才是好的选题呢?就电视批评的研究范围来说,大到整个电视文化,“包括了人类电视现象的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社会积淀”(2);小到各种具体的电视节目以及同节目相关的电视文化现象、电视文化思潮。电视批评的对象无论大小,都脱离不了电视文化的圈子。而电视批评本身就是一种文…  相似文献   

10.
电视诗歌散文是电视文化领域里绽放的一朵奇葩。它问世的历史并不长,可是竟能以自己的高雅的品位、优美动人的内质、形散神聚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吸引着观众的注意。作为以传播为主的电视传媒工作者如何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电视诗歌散文作品,让观众在赏心悦目中得到启迪和感悟,这是一个值得很好探讨的话题。首先要认知电视诗歌散文的特性是什么?如何去把握电视诗歌散文的感悟性,用心、用情、开拓、创新去体味电视诗歌散文的延展性,对于丰富电视文化艺术,提高电视的艺术品位,抒绘人间真情都具有现实意义。认知电视诗歌散文的独特性电视诗歌…  相似文献   

11.
电视的出现是20世纪的一项重要事情,它不仅是一种有重大影响力的新闻媒体,同时又是一种受欢迎的文化和文化载体。多次受众调查表明,我国电视观众已把从电视中获取新闻信息和满足文化需求,作为收看电视的第一、二位的目的。因此,我们要在把握好电视的新闻舆论导向的同时,深刻地认识电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肩负的历史责任,把握好文化的导向和在电视中突出主体文化。时代赋予电视的责任电视文化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普及性。近年来我国电视发展迅猛,电视机社会拥有量已达24亿多台,电视覆盖率达84.…  相似文献   

12.
民营电视,作为新兴的电视产业,是挤身主流还是游离于边缘?是做文化还是做商业?诸如此类的双重矛盾问题,一直是业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而随着媒介资本运作、媒介产业化、媒介融合等传媒改革话题变为现实之际,整个传媒市场结构经历着观念调整与市场转型。在此过程中,民营电视机构的涌现加剧了这场电视媒体变革的进度与力度,而民营电视本身也经历着一场洗礼。笔者对此作多维度的审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文化栏目是近几年崭露头角的电视文化形式,与早已形成规模的新闻、经济、社教、评论等相比,还略显稚嫩。目前中央台称得上文化栏目的只有《文化视点》,而《文艺广角》、《艺苑风景线》等则是兼容文化、文艺的综合型栏目。河南电视台在1987年创办的《文艺天地》,里面也含有文化节目内容,而真正纯粹意义上文化栏目的出现则是1997年初的《艺术空间》(后改称《文化博览》)。据了解,目前国内大多数省级台和地市台都有自己的文化栏目,但除了中央台外,相当一部分省级台举步维艰,运作困难,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理论研究、总结远远落后于艺术实践,电视文艺工作者很少能看到关于电视文化节目制作的理论文章,那又如何用理论武装自己和指导创作实践呢?更不用说让社会去了解电视文化了。二是电视文化栏目节目数量不少,但缺乏精品力作,在国际国内造成较大影响的作品较少甚至没有。三是缺乏重点栏目。四是电视文化从业人员单兵作战,缺乏与社会各界人士合作的意识。电视文艺是综合艺术,在具体操作中,谁的综合能力强,谁办的文化栏目就会更好。但有些电视编导人员本身能力有限,文化水平不高,却沾沾自喜,目中无人,自然影响了节目的质量。五是制作节目经费严重不足。文化栏目不同于其他栏目,它需要重点  相似文献   

14.
现在我们每天打开电视能看到什么?社会新闻、电视剧、搞笑娱乐节目,这"三大名旦"是创造电视高收视率的主体。社会新闻以灾害事故、刑事案件、民事纠纷、奇人怪事为主;电视剧以戏说历史、爱情故事和刑侦悬念剧为主;娱乐节目则基本是搞笑嬉闹式的即兴闹剧。这三大内容中的文化品位之低下实在令人担忧。作为一个电视人,对电视的这种现状不得不陷人沉思:中国的电视能这么走下去吗?如何看待目前电视人遇到的困惑呢?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电视纪录片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望长城》为标志),兴盛于整个90年代中期,在90年代中后期达到巅峰后开始走下坡路,逐渐陷入低迷困境。时至今日,电视纪录片虽然不乏佳作出现,但在创作上依然呈现出了发展迟缓的状态,出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那么,电视纪录片要生存、要发展,究竟要偏靠哪一个特性,是精英文化的艺术风范还是大众文化的电视品格?两者之间一定存在矛盾吗?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文化与高雅音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胡妙德音乐在电视中播出量大,受众面广,影响深远,是电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同样也有高雅与流行、严肃与通俗之别.高雅音乐是相对于流行音乐而有的。当前多数人的看法是,大凡品位高、格调雅的中外严肃音乐及健康的民族民...  相似文献   

17.
谁都不能熟视无睹电视在20世纪人类文化舞台上的醒目到场和隆重出演。这一现象必然会导致我们对电视文化身份及其本质特征、学理层面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电视批评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视批评发展至今,虽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憾,但谁也不能否认的是,它在加强电视文化建设、促进电视节目创新、推动电视体制改革等各个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中国电视理论的建设和中国电视实践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电视通过市场模  相似文献   

19.
甘肃电视台副台长、高级记者刘炘继《电视意识论》之后,又推出一部力作《电视重构论──转型期中国电视的文化选择》(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年 10月版)。该书计23万字,由如下七章构成:一、电视文化选择是价值选择二、电视文化冲突是价值的冲突;三、电视文化重构实现电视文化选择;四、电视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重构;五、电视文化在分化中重构;六、重构中的电视文化态势;七、重构新型的电视文化体系。该书立论新颖,信息量大,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感。《电视重构论──转型期中国电视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20.
陈庆国 《传媒》2008,(10):80
近读《传媒》第9期《2008:变革已经开始》一文,深有感触。的确,奥运确实使得2008年成为电视发展的一个最高峰,随之而来的也将是后电视时代的开始。电视作为传统媒体,要与互联网等新的传播形态抗衡,必须进行结构性的调整。问题是谁来推进传统电视媒体的改革?靠上级行政的手段、靠经济的开放?从实际出发,可能都难以到位,或者在较长时间落不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