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敏 《华章》2012,(19)
当今素质教育特别注重对学生诗歌欣赏品味能力的培养,然而农村中大多学生不喜欢诗歌本文结合农村实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是个欣赏能力,使得学生真正学会欣赏诗歌,品味诗歌.  相似文献   

2.
童诗语言优美,情真意切。儿童都喜欢诗,喜欢读诗,对于刚刚接触诗歌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引导他们读诗、品诗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教师可从局部和整体两个方面构建诗歌意境;让学生在真实和想象中同诗歌进行对话;在"放手"与"牵手"间,让学生在诗歌中徜徉。  相似文献   

3.
周航 《四川教育》2006,(11):38-38
【学生情况分析】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接触诗歌较多,很喜欢这种体裁,但本诗属革命诗,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不多,体会诗歌意蕴有难度。 【设计思路】 要帮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就必须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走进当时的大背景和叶挺这位伟大的革命者的生平中。  相似文献   

4.
【设计思路】本设计能通过对古代诗歌的改写训练,让学生走进诗歌,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代诗歌的深邃意境,认识祖国古代文化的灿烂悠久,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祖国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导写过程】一、课前准备1.让学生写出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并写出自己喜欢的理由。2.为自己喜欢的诗歌选配一支曲或一幅画,注意诗歌内容与所选曲或画的联系。3.让学生将自己为诗歌选配的曲或画在班上交流,同时介绍自己选配这些曲或画的理由。再让其他同学对此诗歌与选配的曲或画进行评点。然后要求学生用文字将上述内容表述出来,为课堂改写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优秀的诗歌在历史长河中浩如烟海、灿若星辰。每每捧读,感人至深。丰富的诗歌资源本为语文教学搭建了绝好的平台,然而,在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始终是一个瓶颈,很难突破。如何让学生走近诗歌,喜欢诗歌呢?我想可以回到诗歌本身,  相似文献   

6.
古典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但在教学实践中,古典诗歌阅读教学的效果普遍不够理想。大多数教师力不从心,觉得无章可循。因此,在古典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步骤,循序渐进地、有效地开展教学。要使学生喜欢上古典诗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可采取如下方法。  相似文献   

7.
李白杨 《四川教育》2005,(10):33-33
一年级小学生在学习拼音后即开始接触诗歌,而《静夜思》又是安排在小学新教材第一册的第一组课中.怎样将这一全新的体带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喜欢诗歌进而喜欢语?我根据诗歌琅琅上口、易于传诵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诗歌中认识生字,并感受诗歌的情趣.  相似文献   

8.
伍腾 《湖南教育》2004,(14):28-29
以前,诗歌教学可以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学生会背却无法真正领略到诗歌的美妙之处,因而把诗歌学习当作一件枯燥的、不得已而为之的事。课程标准改革后,诗词类文章加大了比例,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第三册就有三个诗歌单元,选录了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当代的诗词。为培养学生对诗歌类文章的品味能力,在诗歌教学中,我努力探索,力求走出诗歌教学的困境,取得了好的效果。正式上课之前,我花了一节课让学生们说说对诗歌的感悟以摸清学情。学生发言积极、真实。有的学生说:我不喜欢读诗,因为读不懂!有的学生说:现在的生活没有诗意,现在…  相似文献   

9.
朱光潜先生说:“据我的教书经验来说,一般青年都喜欢听故事而不喜欢读诗。”确实,包括许多中学语文老师,也以诗歌“没有什么讲头,学生不喜欢诗”为畏途。笔者以为,这除了教师长期以来习惯“精讲细析”的方法以外,最重要的是,教师没有根据诗歌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因此,我认为,“多读、善想、精评”是抓好诗歌教学策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告读者     
任何一个人少年时都是诗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生应该喜欢诗歌教学才是。但现在的一些诗歌教学课却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各种或传统或前卫的理论,把诗歌像过去分析小说散一样肢解成“段落大意”或“关键词”“关键句”,无疑是对诗歌的摧残;但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便读读”,似乎也难让他们萌发诗心。吴小红老师“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把诗歌教学教给学生,是改革诗歌教学的有益而有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许多学生喜欢的诗歌,使儿童诗的诵读教学受到教师更多的重视。因此,教师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和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从学生本位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儿童诗诵读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尹力 《考试周刊》2011,(53):58-58
由于长时间地学习诗歌,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愿意动脑思考,不喜欢回答问题,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关键。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赵娟 《文教资料》2011,(24):59-60
中国古代诗歌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有极其高深的艺术造诣,但是在新时期却不被高中生熟知。作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走进古代诗歌,使他们了解并且喜欢诗歌。在潜移默化中,中学生不仅能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化知识,而且在修身养性、形成正确独特审美情趣方面会取得一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让学生爱上语文”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并不容易。这几天让学生进行经典诗文诵读演讲比赛,我在网上下载了一些视频资料,让学生们明白朗读的含义,掌握一些朗读的技巧,体验感悟朗读的魅力。学生边看视频边赞叹,他们听了一遍又一遍,他们听的是那样投入,那样痴迷,过去不爱诗歌的,现在也喜欢了诗歌,过去不喜欢作文的,现在也喜欢上了作文,过去不知道读为何物的,也喜欢上了朗读。我们常说语文枯燥乏味,我们常说学生不喜欢语文,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方式,我们的老师要负很大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张俊芳 《学语文》2003,(4):20-20
拿到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书,着实让我们高二语文备课组的老师们惊讶,没想到这册书的六个单元,竟然有三个单元的诗歌。教了十多年的书了,像这样集中起来教诗歌还是第一次,以前教诗歌,最多也就两三首放在一起,像这样三四十首放在一起上,特别是第一单元竟有十三首现当代诗歌,真是让我们不知如何处理。因为凭以往的经验,学生大多喜欢古诗词,认为它们言简意丰,大多押韵,而且律诗绝句又不会太长,好读好背,对现代诗歌则毫无兴趣。怎样让学生喜欢现代诗歌,怎样教好这些现代诗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为此我在导入和延伸这两个环节上,尝试了以下做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来,高考语文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查。而诗歌鉴赏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诗歌是文学领域里面最璀璨的一个明珠。诗歌鉴赏考查一个高中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因此纵观近年来的高考题目,诗歌越来越受到了考试的青睐,但是也出现了明显的问题,学生在诗歌鉴赏这块的得分也相对都偏低。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经常问学生:你们喜欢古典诗歌吗?很多学生都会回答说喜欢,但是再问"你们喜欢高考诗歌这种考查方式吗?"大家都会说不喜欢。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应该引发我们的思考。诗歌是美的,美得让我们都喜欢,但是诗歌又会让学生感到非常苦恼。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的考查重点和难点,而学生对于这种现状又会感到很无奈,因此教师要做好诗歌鉴赏的复习策略,让学生能够回归到课本教材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在复习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总结方法,把握出题者意图,不断提高自己的答题能力。  相似文献   

17.
马凌燕 《甘肃教育》2007,(12S):24-24
新诗的教法.就步骤而言,可以先学理论,再学诗歌。如,可引导学生先学习朱光潜的文章《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让学生了解诗歌是语言的精粹,举例说明“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底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这句话的真正涵义。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诗歌。从而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的是唐代诗歌,入选了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这几位学生已经很熟悉的诗人的作品,原以为这个单元的教学很轻松,学生会很喜欢这些诗歌,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预设相去甚远。很多学生对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唐诗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看不到学生因为喜欢而颠来倒去地背诗  相似文献   

19.
由于应试意识的制约和影响,诗歌教学呈现教条化发展情势,导致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呈现程式化,这种“脱敏”现象的产生,极大降低了诗歌教学的教育意义。教师需要正视诗歌教学的现实性,要对教学设计进行全面升级,通过强化学生诵读、探寻诗歌诗眼、捕捉诗歌意象等形式,调动学生主动感知意境的积极性,并通过对诗歌的炼字凝情展开渗透性理解,拓展...  相似文献   

20.
教学创意: 中学生富于幻想和激情,渴望表现自我,诗歌应该成为他们传达心声的扩音器。但目前诗歌教学无非就是学生诵读,教师串讲,师生评议这么几个环节,总有给人隔靴搔痒的感觉,而学生对诗歌的韵律、意象、语言等精华似乎并未真正理解把握,这也使得他们喜欢诗歌,却对其敬而远之。我希望找到一个更好形式,真正激发学生阅读鉴赏的兴趣,让他们亲身体验诗歌创作的灵动、美好与艰辛,感受诗歌经典中的意境美,让学生过一把诗人的“瘾”。为此,我对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中“词别是一家”这一板块设计拟采用一种新的形式——改写古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