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压力与生活伴随而存在,人活着就有压力,不可能存在完全没有压力的人生。外在的环境出现了变化,或者自己的内心出现了变化,或者环境和我们的内心一同变化,压力就会产生,内心会出现不舒适的感受。这种不舒适的感觉会影响到个体的日常生活,引起个体生理、心理、行为上的改变;如果是持久的或者是爆发式的压力,甚至会引起个体的病理性表现,产生心理疾病或者躯体的慢性疾病。如此看来,承受压力的能力和处理压力的方式对于感受到压力的个体而言至关重要。然而,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才能根治压力,也才能减少压力对我们产生的负面影响,让人生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卿蔌 《高中生》2014,(11):58-58
我们已听到高考赛场的喧嚣,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压力。有压力并不一定是坏事,水无压力不流,泉无压力不涌,人无压力就没有动力和干劲。适当的压力可以激发人的斗志.充分调动一个人的潜能。然而,一个人的压力过大又会怎样呢?  相似文献   

3.
江西科技人员压力普遍较大,经济收入,科研工作,人际关系是主要压力来源。压力过大会给科技人员的身体、心理及行为方式造成不良影响。管理者和决策者应充分利用资源改变压力情境或者个体对应激源的反应,减少压力的可能性、强度或者时程,采用正确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4.
叶腾春 《成才之路》2009,(15):68-69
压力是身体对一切加诸其上的需求所做的无固定形式的反映。即引起人的身心产生一系列变化及反应的各种负荷,不论是源于心理方面(如不愉快事件)、生理方面(如生病)、还是物理方面(如环境污染),都是压力的来源。而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到心理压力的存在。过度的心理压力会影响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破坏一个人的生活情趣,使人觉得周围的事物都没有意思,会破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甚至是一个人机体的有效运作,更有可能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高中时代既是灿烂的花季。同时也是泥泞的雨季,高中生每天都面临着挑战和成功,同时也面临着失败和挫折,周边的压力随时存在。高中生的压力源来自哪些方面呢?  相似文献   

5.
王工斌 《中国教师》2006,(12):48-50
许多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这里我们需要区分两个概念,一个是压力源,一个是压力反应。压力反应是指当个体感受到外部要求与自身资源处于不平衡状态时产生的身心变化,压力源是指引起压力反应的外部原因。教师的压力来源是多方面的,例如工作负荷过重、教学要求复杂、责任范围大、学生学习动机缺乏、和家长发生矛盾等等。除此之外,教师在自己生活当中也可能要面对经济负担、家庭关系、子女教育、个人情感等种种问题。适量的外部压力有助于人们发掘潜能并保持健康的身心机能,但持续的高强度的、长期得不到缓解的压力则导致衰…  相似文献   

6.
《商洛学院学报》2017,(4):82-85
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获得陕西某高校1497名2013—2016年级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使用学生生活应激问卷进行心理测评,并采用SPSS21.0做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采用AMOS18.0做结构建模。结果显示,应激作为一个系统,由整体应激源诱发整体应激反应(P<0.01);应激源5项因素对总体应激源回归效应显著(P<0.01),其中大学生报告的挫折刺激、生活变故、外部压力三个外部压力源能更好的预测到总体应激源的水平;应激反应4项因素对总体应激反应回归效应显著(P<0.01),其中情绪和认知反应对总的压力反应贡献最高。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外部压力比较敏感,压力反应集中体现在情绪和认知方面。  相似文献   

7.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H.J.Freudenberger)在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概念,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状,是一种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  相似文献   

8.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费登伯格在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是一种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心身耗竭状态。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  相似文献   

9.
教师“职业倦怠症”及其归因与矫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汤金洪 《辽宁教育》2004,(10):27-28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费登伯格在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是一种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心身耗竭状态。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  相似文献   

10.
雷雳 《父母必读》2023,(S2):84-85
<正>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络空间内,青少年都面临着压力和焦虑,家长与其害怕、担心,不如和孩子一起寻找压力源,帮助孩子学会给自己减压。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无论哪个年龄段的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压力。青少年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或者置身于网络世界里也会感受到压力,我们把这种压力称为数字压力。  相似文献   

11.
不少人认为“孩子没有压力”,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孩子都会感到有压力,许多孩子还会常常感受到压力,只不过不知道如何对付罢了。这正是我们家长应该给予帮助的。  相似文献   

12.
赌博终是错     
《初中生》2007,(Z4)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常常会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各种各样的关爱,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关爱和我们自身的努力,我们才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偶尔也会面临诸多不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不良诱惑,如赌博等有害事物,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甚至会毁掉我们美好的生活。赌博是一种不正当的娱乐方式,是一种社会公害。人们参与赌博往往是因为寻求刺激、不劳而获等思想作祟。有很多人因为赌博而陷入迷途,很多家庭因为赌博而支离破碎。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成长阶段,参与赌博会直接影响其生理发育与成长,甚至危害健康和生命。  相似文献   

13.
高三学子面临升学和择业的挑战,容易存在学习压力过大的问题。如果学习压力过大,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和状态,严重时会让人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进而爆发焦虑、躁动等负面情绪。这样的情绪如果找不到出口,学生可能会自暴自弃,或者会用逃避的方式减轻压力。更有甚者,会影响其身体健康,引发内分泌失调、失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职业倦怠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征.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弗洛登伯格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教师职业倦怠是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延伸.而班主任职业倦怠是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育人活动中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而出现的一种极端反应,表现为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退状态,它是班主任个体不能顺利地应对工作压力而产生的身心疲倦与困乏,属于一种非正常的心理与行为.  相似文献   

15.
"职业倦怠"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是职业压力的一种,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  相似文献   

16.
一、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有助于学生缓解压力 压力的产生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过大的压力不利于人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如今学生的学习压力加大,有的孩子周末都得不到休息,要去补课或学习别的技能,孩子们不但身体得不到休息,精神上也是高度紧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身体或心理问题.体育帮助学生缓解这些压力,能使学生紧张的肌肉和神经得到放松,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渴求美食的身体我们为什么对美食总是缺乏抵抗能力?那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对于美食有着强烈的需求。那种从基因、神经、大脑细胞中散发出来的对美食的渴望,是我们做为人本身最基础也是最强烈的欲望。美国科学家德鲁诺斯基认为:"食欲很多时候是为了满足情感需求,譬如舒缓压力和平复焦虑。"他的研究发现,当人的大脑产生某种情绪时,海马体、脑岛以及尾核这三个区域就会异常活跃。当人们在面对压力或者产生焦虑的时候,它们就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压力源与应激反应的关系以及心理危机诱发因素等,经实证取样调查分析发现,人际关系压力、学习压力、受惩罚、躯体反应、认知评价、情绪反应、所在年级、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躯体疾病、自我效能感、危机处理方式、社会支持等其中一种或多种因素可能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因此,可将以上因素列入心理危机预警模型中危机诱发因素指标模型。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概念,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不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对自身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状态,使教师厌烦和畏惧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心理反应。教师是易产生倦怠的  相似文献   

20.
职业倦怠是职业压力的一种,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所处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体现为以下三个指标: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丧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