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娟 《广东教育》2003,(8):39-39
对课文美的内涵的发掘,首先体现在教师精彩的范读和得法的教读上。听一位教师教《记念刘和珍君》,课文第五部分写刘和珍君和杨德群君被反动派杀害的经过,对此,教师问: “这部分是侧重赞美烈士的勇敢,还是侧重揭露控诉敌人的凶残?”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便用沉重兼激昂的语调朗读这段内容。教室里异常安静,随着教师一声声饱含激情的朗读,学生眼前似乎出现了烈士被杀害的悲壮场面。有的学生握紧了拳头,脸上显出愤怒的神情。听读以后,学生抓住“入”“穿”“中”“扑”  相似文献   

2.
陈日亮老师说他的教学风格是“以本色教人”。在他诸多的教法中,“以文解文”法是很能体现他的“本色”特色的。  “以文解文”,是让学生在文章中读懂文章,或者以此文解彼文,此文与彼文互解。比如教巴金的《灯光》,就把巴金另一篇写灯光的散文——《爱尔克的灯光》给学生读,让学生自己在比较中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教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就引导学生读钱理群的《在比较中阅读〈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看文艺评论家是如何评析这篇文章的。这种教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使之内化为语文能力,成为自主…  相似文献   

3.
以《纪念刘和珍君》课堂教学为例,运用"复读"、"自读"、"辨读"、"练读"四步教学模式,力求把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践行新课改理念,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现代文坛巨匠林语堂与刘和珍之死有密切的关系,他在鲁迅撰《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之前写的《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一文鲜为人知。当时,林语堂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刘和珍是他很喜爱的学生。3月18日早晨8时许,刘和珍以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名义请林语堂准予停课一天,以便游行请愿。他当即允准,并告诉她今后如因参加爱国运动而须停课,请及早与他接洽。  相似文献   

5.
鲁迅杂文目前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计有《纪念刘和珍君》等十篇。这些杂文是作者在不同时期,为了不同事由,针对不同人物而写的。同是杂文,但却具有不同的特色,因而在教法上自该有所同,也有所不同。《纪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觉得比较艰深的一篇。本文即拟探究一下,教《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杂文,需要突破一些什么样的困难,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杂文和小说不同。尽管杂文的语言是形象的,有时也刻画人物,甚至也概括了一种典型,但入手便分析人物,用处理小说的方式来处理杂文是不相宜的。要看  相似文献   

6.
一次作文时,我发现好几个同学都把“纪念”写作“记念”,一询问,他们举出《记念刘和珍君》  相似文献   

7.
<正>鲁迅先生不愧为文章高手,同样是写纪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硬是鹤立鸡群,与众不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他纪念文,情感单一,悲贯始终;而《记念刘和珍君》,则情感复杂,多味杂陈——有悲,有愤,有省,有恨。一、悲千古纪文(祭文)皆写悲,《记念刘和珍君》当然也写了悲,这是二者相同的地方。让我们先看看历史上的一些纪文(祭文)名篇吧。中国古代有三大祭文: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作品《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现行高中语文的重点课文。两篇课文中“记念”一词多次出现,时而作“纪念”之解,时而有“记念”之意,的确令人难解。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有“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也仍在记念我。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  相似文献   

9.
导读《记念刘和珍君》,除了必要的交代、提问、点拔、讨论外,我针对课文特点,着重从调动学生情感、创造课堂气氛入手,从三个方面精心设计了课堂语言进行导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一:引入情景《记念刘和珍君》开头从追悼会写起,用一个长句作交代,十分浓重地渲染了悲痛气氛。在导入课文时,我用几句话强化了追悼会的气氛:“同学们,现在我们把时间倒回到一  相似文献   

10.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用“记念”一词,长期以来,不少人感到疑惑不解。我在校内许多次讲授这两篇佳作,常有一些学生向我提出疑问:“为什么鲁迅用‘记念’不用‘纪念’?”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在校外作鲁迅作品教学辅导讲座,有位前来听讲的中学语文教师对我轻声说:“鲁迅将  相似文献   

11.
《许昌师专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一期刊载了谢文学同志的大作《也谈对〈纪念刘和珍君〉中所引陶潜诗的理解》(以下简称谢文),主要是针对拙文《怎样理解〈纪念刘和珍君〉所引陶潜诗》(载《天津师院学报》  相似文献   

12.
找准切入点———《记念刘和珍君》例析浙江/毕人柱《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样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接连出现了三次。教学过程中,在让学生找出或直接指明“作品中几乎完全重复的语句...  相似文献   

13.
在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指刘和珍)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初看这句话很令人费解:众所周知,刘和珍君的的确确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为什么在这里却被鲁迅“逐出了师门”呢?剖析句子中的两个中心语——“学生”  相似文献   

14.
<正>鲁迅先生撰写《记念刘和珍君》,旨在纪念刘和珍君以及跟刘和珍君一样被残忍杀害的青年学生们。文章语言中的逻辑矛盾暗含着鲁迅先生内心汹涌的情感矛盾。多处使用了转折句式,维持着文章字句间隐形的热度。叙述和议论的语言颇为冷静,但抒情的地方又热烈而深沉。一、语言中的逻辑矛盾暗含情感矛盾  相似文献   

15.
读了张世正同志在《天津师院学报》一九八○年第四期上发表的《怎样理解〈纪念刘和珍君〉所引陶潜诗》一文,受益非浅,特别是对“挽歌”考证颇详,我认为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对“他人亦已歌”里的“亦”和“歌”作了一番考证后,他说:“‘他人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只是记叙了作者和刘和珍交往中的几次印象,并不是人物整个精神风貌全面完整的描述。刘和珍君到底是怎样一位青年,林语堂先生的杂文《剪拂集》有记述。“三·一八”惨案时林先生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兼学校教务长,刘和珍是当时英语系学生并且是校学生自治会主席,他们的交往甚密。刘的牺牲也让林先生深为痛惜。在同年三月二十一日,即刘遇难后三日,林先生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一文,该文对刘和珍记述较详。  相似文献   

17.
实录用心灵品读——我上《记念刘和珍君》执教/窦爱君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本)第六课《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比较长、有一定难度的课文,我虽然已教过几遍了,对那种常规的教法却一直不太满意。这一次,我想打破常规,探索新的教法,于是备课时干脆扔开“教参”,像第一次接触这篇课文一  相似文献   

18.
看了贵刊去年第八期“疑义相与析”栏中的短文《是揭露不是赞扬》后,我对“惊心动魄的伟大”是反语这种看法不能同意。我认为:《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一句既是对段瑞祺执政府屠杀学生罪行的揭露,更是对刘和珍等三个女学生的颂扬。每当诵读到这句话时,我心头充满着激动,眼眶满含着泪水,对牺牲在反动派枪口下的刘和珍等三个女子便肃然起敬。如果要说“惊心动魄的伟大”是反语,这  相似文献   

19.
<正>基于大部分双补"对象"语文程度低,我在语文教学中,力避大讲诸如"形散神不散"之类的道理,宁肯多花力气,从易学处入学,着眼于教一点是一点,务求学生应用到写作上. 比如教《纪念刘和珍君》,这是一篇典范性很强的杂文.我除了让学员领会鲁迅在这篇杂文中如何布局谋篇外,突出了一点:如何用对  相似文献   

20.
浅谈《记念刘和珍君》的艺术魅力陕西靖边中学张彦亮《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空白的艺术台湾著名易学家陈子斌说“高明的作者,常常把美的感受留给观赏者自己去揣摩,在脑海里自由自在地酝酿,才能影射出无限的遐思和品味。”(《文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