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狈”为兽名的说法很有可能在北宋时期才成为官方释义.至少在唐以前,“狈”很有可能为“跋”的假借字.狈”就是“狼狈”,“狈”不能单独使用,说明“狈”本身并不具有意义,只是记音符号.足以证明“狈”是一个不成词语素,“狼狈”是连绵词.狼狈”这个词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流传中,本义被误传,将错就错产生了“狼狈为奸”这个成语.狼狈”这个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出现误解,但词义已经定型,使用可以正常使用,但词的本义应求精确,特别是对于词的溯源务必要考证清楚.各种辞书尤其应该订正错误,特则是中小学生常用工具书更需要及时修订.  相似文献   

2.
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是把多义词不同意义之间的联系。词的本义严格地说是指一个词的最初的意义。但由于语言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很多词最初的意义,已经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了,因此人们习惯上都把某个词的最常用的派生能力最强的一种意义,称为“本义”,其实确切地说,应称之为“基本义。本义也好,基本义也好,它在词典上总是列为第一义项的。如“年”,它的最初意义是“谷熟”,相当于现在说的“收成”。但这个意义现在很少人知道了,因此在词典里,列为第一义项的是“地球  相似文献   

3.
词的比喻义是词的转义的一种,是由词的本义通过比喻的修辞方式而产生的,并已固定下来的新词或新的词义。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时,使用某个词作比方来描述所要说的事物,这个词就产生了一种临时性功能;不过,当这个词经常反复用来比喻某一事物时,它的喻义确切,形象,并且已经稳定下来时,那它就产生了永久性功能,从而取得新词或新的词义的资格。这说明词的意义已经转化,它的意义已非本义,而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另一意义;它所指的已经不是它所代表的事物的本身,而是另一种事物的代称了。例如“纲领”一词的本义是“网的总绳”和“衣领”。但我们经常使用这个词时,它所指的已经不是“网的总绳”和“衣领”事物  相似文献   

4.
“狼狈为奸”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古人认为狼和狈是两种奇异的野兽。狼的前腿长,后腿短,狈的前腿短,后腿长。狈必须趴在狼的身上,才能行动;狼必须依靠狈,才能直立起来。所以用“狼狈为奸”来形容坏人彼此勾结作恶是很形象的。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汉语教材词汇部分里,词的引申义、比喻义是和词的基本义相并列而提出的术语。从语言学的观点来看,跟引申义、比喻义相对的是词的本义。所谓词的基本义有些是本义,但也有的是引申义,或比喻义。可是在现代汉语词汇的教学中,现代汉语的词不能强调讲其本义,所以,人们使用“基本义”这个术语来代替它。可见,将词的引  相似文献   

6.
    
《新华字典》对狈是这样注释的 :狈 ,传说中的一种兽。而狈只是传说中的一种兽吗?《康熙字典》是这样注释的 :“狈 ,兽名 ,狼属也。生子或欠一足二足者。相附而行 ,离则颠。”从这种注释看有两层意思 ,一是肯定了自然界有狈这种动物 ,而绝对不只是传说 ;二是狈就是狼生下的畸形后代 ,一条腿或两腿发育不全 ,要趴在健全的狼身上才可行走 ,一旦离开就会颠倒。《本草纲目》也有类似的注释。“狈足前短 ,能知食所在。狼足后短 ,负之而行 ,故曰狼狈。”这里清楚地说出“狼”与“狈”的不同之处和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辞海》是这样对狈注释的 :…  相似文献   

7.
“草根”的壮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根”的本义是“草的根茎”,但现在它已完全跳出其本义,特别是在相声演员郭德纲成名之后,这个词也跟着蹿红。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在批考卷中,发现一个学生用“贻笑大方”一词,造了这样一句话——“李老师谈吐文雅,贻笑大方。”看来很清楚,这个同学是想赞美这位李老师“谈吐文雅,落落大方”的,可惜事与愿违了! 不过,这使我们从中看出了问题:学生对“死”的书本知识,没有正确理解,不懂字、词的本义;学生当然更不可能理解活,他企图造句,活用,但由于“贻笑大方”这个词没有变成他的活知识,因此他就活用不了,用错了。结合上例,应怎样把“贻笑大方”这个  相似文献   

9.
狼狈为奸     
《今日中学生》2004,(13):35-36
传说在很久以前,除了狼之外,还有一种野兽叫狈,模样与狼差不多.所不同的是,狼的前腿长,后腿短;而狈则相反,是前腿短,后腿长.它们为了寻找食物方便,常常互相合作,各取所长,狼的后腿短,没有狈的帮助就不能直立;而狈前腿短,出来时必须趴在狼的身上才能行走,看上去好像狼背着它.它们使用这个方法爬人羊圈,偷吃人家的羊.因为狼没有狈就站不起来,狈没有狼就不能走路,因此它们必须同进同出,同行同止,一块去干坏事.据说狈很聪明,常常出坏主意.于是人们就用"狼狈为奸"这个成语比喻坏人互相勾结干坏事.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人们只谈词本义,或把字本义混同为词本义.本文试从文字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字本义同词本义的联系和区别.字本义是汉字符号的形体形象所表现出来的意义.而书面语中,字是记录语言中的词,这时,它代表的是词本义.字本义研究,属于文字学范畴;词本义研究,属于语言学范畴.字本义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字的形体形象,词本义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语音形式.字本义与词本义在结构功能和社会功能两个方面存在差异.字本义与词本义存在着某种一致性,但又不一一对应.掌握字本义同词本义的区别,对语文教学和语言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批评”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评”一词源于希腊文“kriiikos”,本义是“判断”、“评论”,后来引申为“批评、鉴定、审定”等意思。从词源角度看,所谓“批评”亦是“判断”和“评论”,并非等于现在人们所说的“批判”。“批判”就其本义来说,含有“分析、判别”的意思,但并不等于简单的“否定”。因此,把“批评”和“批判”,“批判”和“否定”等同起来,这是与“批评”一词的本义不尽相符的。 西方一些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文艺批评家使用“批评”一词时,也往往立足于“判断”、“评论”这个意思。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就把“批评”与“评论…  相似文献   

12.
一词一义的形成过程是词的制造者为一个意义选配一个“词的语音形式”的过程。一词多义的形成过程是新的词义与旧的词音相结合的过程。多义词中本义之后的义项都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引进”到同一个“词的语音形式”之中的。词的本义不能“产生出”或“带出”词的新义, 故词义不可“引申”而出。“词义引申”说未能真实反映多义词中本义之后的义项进入同一词中的客观过程。古汉语中的多义词皆词义引进所致。词义引进表现为“一义一进”和“一义多进”。  相似文献   

13.
一次 ,特级教师斯霞给学生们讲“饱满”一词 ,让孩子们造句 ,有的学生说 :“菜籽长得很饱满” ,有的说 :“稻粒长得很饱满”。看来学生们对“饱满”一词的本义均已掌握。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们掌握这个词的引申义呢 ?斯霞老师走到教室门口 ,突然转过身来 ,面带笑容 ,两眼有神 ,问道 :“你们看 ,老师今天的精神怎么样 ?”这时 ,学生们立刻答道 :“老师的精神很饱满 !”斯老师用自己的体态语言 ,不但十分巧妙地使学生对“饱满”一词的理解 ,从本义扩展到引申义 ,而且使学生对这个词记忆深刻 ,永远难忘。可见 ,教师的一举手 ,一投足 ,一个眼神 ,…  相似文献   

14.
一、说要 “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音义,能正确使用词语”这个要求有两层意思:一是辨析词义,一是使用词语。这二者间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做不到前者,后者则无从谈起。 “辨析词义”的内涵比较丰富,它主要有:第一,一辨析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在现代汉语中,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构成了该词的固定义项。比如,“原”这个词的义项就有:①最初的;开始的。②原来;原本。③没加工的。④原谅。 ⑤宽广  相似文献   

15.
“丫头”一词,始见于中唐时代文献,本义是少年的发髻,因其象“丫”形而名之。但旧来学者多忘其本,唯以“丫头”为女孩子的专称;一偏之说,几经沿袭,似乎已成定论。而辞书编纂者习焉不察,鲜有究诘抉微者,“丫头”之本义殆至于无闻。溯而辨之,当非无补。我们先来考察“丫头”一词在中唐时期的使用情况。元稹《春分投简阳明洞天  相似文献   

16.
罗瑶 《学前教育》2011,(11):3-4
“结构化程度”一词在幼儿园课程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俨然成为评价幼儿园课程的一个新标准。然而,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还很模糊,我们应当怎样去理解课程的结构,怎样去理解幼儿园课程的“结构化程度”呢?本文试图梳理出这个词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时的内涵,并探寻它的本义所在。  相似文献   

17.
(虚、实)词均有一词多义的现象,一词多义的现象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词不论有几个意义,总有一个是基本的,最常用的意义。这个意义叫作词的基本义,简称本义,如“地下”的本义是地的下面。如果说“地下工作”,这里的“地下”是比喻隐藏在敌  相似文献   

18.
《中学文科》2004,(9):6-11
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本义指词的最初的最常用的一种意义;引申义是在基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发展而来的意义;比喻义则是借一个词的基本义来比喻一种事物,且这种新的意义逐步固定下来。例如“深”的本义是“从水面到水底的距离大”,而“情深似海”“道理很深”则是对本义的引申。再如“铁”的基本义是一种坚硬的金属,“铁拳”“铁的意志”则用了它的比喻义,有“像铁一样坚硬”的意思在里面了。  相似文献   

19.
英语常用动词是英语中最难以处理的语言现象之一,其一般用法不难对付,而其特殊用法却不易掌握。在学习英语中,为了克服从低级阶段进入高级阶段所遇到这一障碍,使英语学习向前推进一步,现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常用动词的特殊性: 1 词义的复杂性 常用动词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从本义衍生出转义,形成一词多义的现象。本义是词的基本意义,转义是由基本意义派生形成的。常用动词的特殊性往往体现在转义的使用中。如come一词的基本意义是“来”,其转义虽易于理解但不易应用,如: come: He will never come to much.他将来绝不会很有作为。 这里come作为“作为”(讲)解。  相似文献   

20.
1.作为时尚词语的“前卫”一词,就它本义而言,最早出现在()A.足球比赛中B.军队行军时C.科技论坛里2.下列著名作家中哪位作家未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A.托尔斯泰B.马尔克斯C.肖洛霍夫D.萧伯纳3.为什么国外常称电视连续剧为“肥皂剧”()大语文知识竞赛试题(五)答案A.情节不紧凑,泡沫太多B.最初由肥皂厂商赞助电视剧C.情节太虚,使人无真实感4.人们把对某个领域入迷的人称为“发烧友”,那么“发烧”这个词是()A.来源于中文“发烧”的本义B.英文的音译词C.音译和意译结合而造的词5.“网虫”中的“虫”义与下列哪一项“虫”义不同()A.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