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查清人厉鹗《宋诗纪事》卷15录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并引宋人洪迈《容斋续笔》卷8“诗词改字”条下所录王安石《泊船瓜洲》诗的改字情况:“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自古以来,这条笔记成为王安石作诗精于炼字的范例。然而,人们似乎忽略了一点,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又”字,最早应为“自”。  相似文献   

2.
历代论诗,讲到“诗眼”、“炼字”,几乎都要例举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以为句中的“绿”字用得极好,堪称妙绝。宋人洪迈在他的《容斋续笔》卷八中说:此句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今人周振甫在他的《诗词例论》专著中也引用了洪迈的评说,且称道不已,说“又绿”比其他的字“色彩鲜明”,能“唤起我们的联想”。一般语文教师也认为句中的“绿”字是王安  相似文献   

3.
六年制语文第十册《泊船瓜洲》一诗中的绿字用得特别好,历来为人称道。据洪迈《容斋续笔》卷八: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名满天下。“绿”字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炼字的典范。据南宋洪迈《容斋续笔》记载,“绿”字是改了十几次才选定的。但选定“绿”字时,王安石自己得意吗?  相似文献   

5.
人们都熟悉王安石改字的故事,但是并不一定了解这个故事的出处和记载这个故事的人。这个故事出自我国南宋时期文学家洪迈的《容斋随笔》。有一次,洪迈到朋友家里,看到王安石绝句《泊船瓜州》的手稿:“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第三句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字,复又圈去,改为“入”字,又认为不好,又改为“满”字。如此改了十来个字,方才定为“绿”字。洪迈看到后,及时地把它记了下来。这个故事也正凭借洪迈的记载,得以流传后世,成为诗人锤炼字句的范例。今天,…  相似文献   

6.
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作出科学评价,必须把产生特殊现象的必然性揭示出来,使经验性的感受得到规律性的解释,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兹举例说明。王安石在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的“绿”字时,先后用过好几个字。据洪迈《容斋续笔》卷八载:吴中人士藏有王安石此诗的原稿,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长期以来,人们凭借直觉就可以肯定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可见炼字之苦。王安石为“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而推敲琢磨,几次更改而最终着一“绿”字,名传千古。凡大家都十分注重炼字,阅读欣赏作品时,要深入地去品味,只有在比较中方能品出真味来。陶渊明的《饮酒》诗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着一“见”字则托出淡泊闲逸的情致,达到融我于物,物我两忘的境界,用诗评家王国维的观点看是“无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作为谴词炼字的典型范例,已广为人知了。近读《宋诗选注》,方知“绿”字的这种用法,并非王安石所首创。钱钟书先生在选注时指出:“绿”字这种用法,在唐诗中早就出现过,如丘为的“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李白的“东风已绿瀛洲草”;常建的“主  相似文献   

9.
诗话两则     
《小学语文》2012,(4):36-36
王荆公(王安石)绝句云:“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人”。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相似文献   

10.
师:《泊船瓜洲》诗中有这样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诗。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因为一个字选得是否恰当往往会影响整首诗的成功与否。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北宋诗人王安石在作诗过程中曾经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请想象一下,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  相似文献   

11.
根据内容或意境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词进行写作,我们称之为锤炼词语。古人叫做“炼字”。刘勰专门写过《练字》,提出了有关文字的选择和运用的问题。杜甫说:“新诗改罢自长吟”,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被公认为是“炼字”的典型例子。上述种种,说明古人是十分重视炼字、讲究炼字的。本文拟从古人“炼字”,谈下面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春风又绿江南岸”系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传说作者经过反复推敲、仔细斟酌才确定下来。首先用“到”,后来改为“入”、“过”、“满”等字,都认为不好,改了十几个字,才最后定为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写文章的传统经验。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曾将《泊船瓜洲》一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先后改为“到”、“过”、“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定为“绿”字,被传为修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也谈“春风又绿江南岸”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王安石的《船泊瓜洲》诗。①其中第三句屡屡被历代文学评论家所称引,直到现在许多修辞学的论著还用来作为“炼字  相似文献   

15.
【招数指津】有两个经典的例子,一个是贾岛“僧推月下门”被韩愈一锤定音为“僧敲月下门”,另一个例子是王安石绞尽脑汁,换词数次,才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敲定,这两个例子都成为文坛炼字佳话。  相似文献   

16.
古人写作诗词,讲究炼字。常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闹”、“绿”便是炼字的佳话。那么,在鉴赏古诗词中的炼字时,该怎样人手作具体的分析,阐述其妙处,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先说炼字、所渭“炼”者也,即反复锤炼,以求诗歌最大限度的生动形象。所炼之字,一般以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居多,因为这类词,有更大的锤炼空间,贾岛的“推敲”故事中的“敲”,齐己《早梅》中“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一”,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都为人津津乐道,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选编了王安石脍炙人口的作品《泊船瓜洲》。《泊船瓜洲》被千古传诵,其中的“绿”字功不可没。 据传,王安石在作《泊船瓜洲》时,先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后来觉得“到”字不好,就改为“过”,接着又改为“入”“满”等字。经过十多次修改,都不大满意。最后他从“春风何时至,又绿湖上出”这句诗受到启发,才决定改用“绿”字。“绿”字成了锤词炼句的典范,也被称为全诗的“诗眼”。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以“眼”论诗起源于绘画理论。《世说新语·巧艺》中记载了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一段名言:“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想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指的就是眼睛。通过眼睛来表达精神,成了艺术创作的一条普遍规律。诗画本一理,后来以“眼”论诗渐多。刘勰所谓“富于万篇,贫于一字”,宋晁补之所谓:“诗以一字论工拙”,都是强调这种捕捉诗眼的工夫。杨载《诗法家数》中说:“句中要有字眼,或腰或膝或足,无一定之处。”还说:“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如老杜诗‘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檐虚’,炼中间一字。”王构《修辞鉴衡》中也说:“古人炼字在于字眼上炼。”到了清代,“诗眼”说更加具体了。施补华《岘亻庸说诗》中说:“五律须讲炼字法,荆公所谓‘诗眼’也。‘泉  相似文献   

20.
一字生辉     
诗歌用最凝练的文字诠释着最绚丽的情感,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最深刻的内涵。古人作诗是非常讲究炼字的,字炼得好,能够准确地表现事物的特征,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言已尽而意无穷,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并体会其弦外之音。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闹”和“弄”字就是古人炼字炼出来的。诗歌的炼字如此重要,那么,作为读者如何鉴赏诗歌中炼出的如此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字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语言中生辉一字的韵味和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