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郜筱玥 《新闻世界》2013,(10):287-288
本文选取2008年“5·12汶川地震”和2013年“4·20芦山地震”后一周《华西都市报》的相关报道作为研究文本,采取内容分析法,并结合对两次地震稿件报道内容、来源、新闻配图情况的量化统计进行分析得出,从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报道到芦山地震灾后报道,无论是宏观上对整个报道的策划还是细节上该报都有了长足进步,但在报道责任意识与挖掘自媒体能量上仍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2.
玉树地震:中国进入后灾难报道时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说2008年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为检验标准的,那么,2010年的4·14青海玉树地震报道则是以汶川地震报道为参照物.  相似文献   

3.
"灾难性新闻"因其"负面性"历来是政府和媒体较为敏感的一个话题,其报道机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颇为薄弱.而在2008年四川汶川"5·12"地震的报道中,其信息的高度公开化、议程设置的多元化、报道指向的人性化、媒介融合的现代化等表征,使其传播效果达到了最大化、最优化,这在国内灾难新闻报道史上是空前的. "5·12汶川地震"报道模式将对国内灾难新闻的报道机制、新闻理论的变革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艳 《新闻界》2008,(6):90-91
本文结合5·12汶川地震报道的新突破提出危机报道模式的突破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电视直播报道中卫星采访车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勇 《传媒》2010,(9):50-52
谈到电视现场直播,人们都会想起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电视台、四川卫视、东方卫视等媒体,迅即展开的大规模、长时间、全景式的直播报道,对地震信息的公开透明、对于稳定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有"历史档案馆"之称的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对"5·12汶川地震"系列报道为样本,采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考察"信息公开"的环境下外媒如何获取"5·12汶川地震"信息并影响其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7.
“5·12”汶川地震举世震惊,而震后空前的信息透明在学界所产生的震动丝毫不亚于一场8.0级地震,评价此次新闻报道的形容词,举目皆是“史无前例”、“前所未有”、“令人惊讶”。对于这次信息的公开透明程度,几乎所有人都持积极的评价态度,中国政府和新闻媒介在这次意外的考试中获得了出乎意料的高分。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4,(6)
自5·12汶川地震灾害以来,对重大突发自然灾害进行大时段新闻节目直播报道,已经成为国内电视媒体的一种"惯例"。而要做好此类报道,需要有相应的机制支持,这一工作对地方电视台更为重要。四川电视台新闻资讯频道作为5·12汶川地震与4·20芦山地震大时段新闻直播报道的亲历者,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及感受,本文即是对上述问题的一些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陈文敏 《当代传播》2008,(6):113-114
“灾难性新闻”因其“负面性”历来是政府和媒体较为敏感的一个话题,其报道机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颇为薄弱。而在2008年四川汶川“5&#183;12”地震的报道中,其信息的高度公开化、议程设置的多元化、报道指向的人性化、媒介融合的现代化等表征,使其传播效果达到了最大化、最优化,这在国内灾难新闻报道史上是空前的。“5&#183;12汶川地震”报道模式将对国内灾难新闻的报道机制、新闻理论的变革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娟 《新闻界》2009,(1):46-48
本文选取有“历史档案馆”之称的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对“5&#183;12汶川地震”系列报道为样本,采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考察“信息公开”的环境下外媒如何获取“5&#183;12汶川地震”信息并影响其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1.
凡遇重大突发灾害性事件,传媒充分介入在我国已渐成常态,这也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干预方式之一。举国悲痛、世界震惊的"5·12汶川地震",2013年"4·20雅安地震",境外传媒均以自己的方式介入,国内传媒也以此事件为拐点,突破了传统报道的框架和思路,不断地创新报道方式,探寻新的报道形态,对这一重大灾害性事件进行了深度  相似文献   

12.
在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中,国内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不仅公开透明,还很好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意识。以人为本,尽显哀思在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中,新闻传媒首先把关注人放在了第一位。为了表达对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四川当地的主流媒体《成都商报》在5月12日当天就出了号外。  相似文献   

13.
杨彪 《军事记者》2009,(12):17-18
作为编辑部的派出单位,记者站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结合2008年西南战区发生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3·14”拉萨打砸抢烧事件与“5·12”汶川大地震中的报道经历,笔者对此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游飞 《中国记者》2023,(2):69-70
<正>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正在康定家里午休的我被一阵剧烈的晃动惊醒。心里一惊,“遭了,地震!”第一时间抓起手机冲下楼。工作微信群里,大家都在发信息,惊诧于震感如此强烈。很快,收到准确的地震信息:泸定6.8级。经历过“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强烈地震报道的我,明白6.8级地震的危害,第一反应“必须第一时间到达震中”。顾不上会不会有余震,  相似文献   

15.
5· 12汶川地震后,整个媒体行业的快速反应和行动力令人惊叹,在赈灾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媒体大幅刊登、报道一系列的公益广告,例如“分担风雨,共享阳光”、“爱”、“汶川梦想”等,对于鼓舞灾区人民士气、重建家园功不可没.公益广告的发布,不仅体现了媒体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也成功地塑造了媒体良好的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6.
与以往灾难、灾情报道不同的是.这次四川汶川地震的报道,作为国家级媒体的中央电视台,信息发布非常及时.信息的透明度很高,内容丰富和全面。本文主要从信息公开的角度,分析央视这次灾难报道的特点与效果,以及汶川地震报道对今后灾难新闻报道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08年的南方冰冻雪灾、"3·14"西藏拉萨事件、"5·12"汶川地震、"三鹿"奶粉事件的新闻报道为视阈、以新闻传播类16种核心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为研究范本,爬梳并探讨我国突发事件的报道方法与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碰上突发大事,老百姓不再只是抢看凤凰台,而是紧盯中央电视台直播!"2008年5·12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媒体一改以往对重大灾害报道被动、迟缓,甚至缺席、失语的状态,在第一时间迅速掌握新闻话语权,名副其实地担当起信息传播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纽约时报>关于我国四川5·12地震震灾报道的基本特点:关注普通个体,挖掘人性深度;强调民间信息,贯彻社会视角;报道内容广泛,分析视野开阔:注重批判质疑,迎合本土心态.  相似文献   

20.
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12"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可以说是在危机状况下的社会总动员,各个电视台、报纸、电台、网站都倾尽所有力量聚焦汶川,而在所有的媒体中,网络传媒的表现尤其突出,新华网则是各大网络媒体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