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6 毫秒
1.
本文从“议程设置”理论入手,探讨传媒如何对重大自然灾害事件进行报道。对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报道, 就必须对议程的时间、内容和方式进行合理地设置。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传媒必须进行最及时地报道,并且采取“生态型”的报道方式来设置最佳的内容。传媒通过不断提高对重大自然灾难事件的报道水平来实现自身公信力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化媒体传播形式的转变,新闻报道的传播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平面媒体作为传统媒体中的一员,在新闻传播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地方性平面媒体作为平面媒体中的一种,在灾害性新闻播报中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新时期下贵州地方性平面媒体在灾害性报道中的发展与演变展开分析,首先分析平面媒体在灾害性报道中的作用,其次,本文以"8·28"纳雍山体崩塌事件的灾害报道为例,研究贵州地方性平面媒体的应对方式,最后论述新时期下贵州地方性平面媒体灾害性报道发展流变方向。希望在本文的研究帮助下,能够为地方性平面媒体在灾害性报道中的发展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3.
彭青  汪明 《新闻前哨》2010,(1):48-49
体育报道,尤其是重大赛事报道.各类传媒竞争最直接、最激烈。对于这类报道,国内各传媒非常重视事件新闻,却往往忽略了非事件新闻报道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在传媒商业主义导向下,部分媒体在报道知识分子新闻时追求报道内容的"可售性",知识分子新闻被当作"媒介事件"来炒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媒体对知识分子群体报道的偏差,从而遮蔽了知识分子的真实形象。  相似文献   

5.
林新 《当代传播》2007,(6):124-125
及时报道各类意外事件,关注事件中的人物,反映事件的发展状态,不仅是对受众"知情权"的尊重,更是对"以人为本"思想的坚持,对新闻人文精神的坚守.然而报道意外事件,特别是报道一些重大的或事关人命的事件,容易"炒"出"热点",给报道者带来"成就",也容易出"败笔",甚至伤及被报道者,反而背离了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
陈斌 《新闻世界》2010,(9):62-63
"疯狂追星女"、"纸箱包子"、"茶水事件"等新闻事件都少不了媒体这一幕后推手——在近些年的新闻实践中,介入式报道被广泛应用,也因某些报道的社会效果而饱受争议。本文尝试从新闻事件出发,分析介入式报道的社会效果、现实意义和介入原则等。  相似文献   

7.
俞霆 《新闻世界》2009,(8):104-105
近些年来,我国重大突发事件发生频率加大。如2008年的南方雪灾、“3·14”藏独事件、汶川地震、三鹿奶粉事件,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这些对媒体提出了严峻考验。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其引起的社会舆论具有巨大的威力,舆论引导出现偏差容易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对媒体报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问题不仅是政府处理危机公关的首要议题,也是新闻传播界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8.
报纸在报道灾害性事件时,将"人文关怀"贯穿报道的过程中,受众能从中感受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光辉和温暖。《贵州都市报》在灾害性事件的报道中,充分展现了人文关怀,积极引导受众情感,传播正能量,体现了平面媒体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4,(6)
自5·12汶川地震灾害以来,对重大突发自然灾害进行大时段新闻节目直播报道,已经成为国内电视媒体的一种"惯例"。而要做好此类报道,需要有相应的机制支持,这一工作对地方电视台更为重要。四川电视台新闻资讯频道作为5·12汶川地震与4·20芦山地震大时段新闻直播报道的亲历者,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及感受,本文即是对上述问题的一些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深度报道是指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向的报道形式,它不仅要说明新闻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而且还要分析它的意义,预见事件的发展和影响。作为电视传媒,深度报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镜头参与性。电视新闻文本离不开"纪实情境",这种"情境"应包含三大  相似文献   

11.
张笑峰 《新闻世界》2014,(10):57-59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重大灾难性事件连续发生,如"5·12"汶川大地震,"4·20"芦山地震,这些事件引发的关注已经不限于局部,而是得到了全国范围的重视。如何应对,怎么应对,这给所有地方卫视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本文试图从实践的角度进行回顾与总结,以便探寻出地方卫视参与异地重大灾难报道的思路与对策,其中,有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也有一些不足和教训,以期引起新闻从业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奥运来临,广播如何在这一重大报道中增强竞争力?在传媒发展史上,传媒当然包括广播,重大发展的实现往往与某一重大事件相关联。回顾历史,越是具有强大冲击力的事件,越会激起广播的积极加入和变革,进而又改变了传媒运行规律。即使只在体育领域,人们仍然可以举出一系列这样的重大事件,影响了世界,也改变了广播。  相似文献   

13.
灾害性报道,是指对洪水、地震、火山喷发、旱灾、火灾、暴风雪等自然灾害以及车祸、爆炸等社会灾害的报道。灾害性报道由于其题材的独特性,我国媒体基本都采取审慎的态度。从建国以来我国灾害性报道发展的历程来看,基本走上了一条由高度控制到逐步放开的过程,以今年发生的汶川地震和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比较为例,同样是《人民日报》在地震灾害发生第二天的报道,  相似文献   

14.
传媒灾难性报道的话语控制,即传媒对灾难性报道的新闻话语管理和调控,它直接影响着政府灾情处置和危机管理的效果。当下,传媒灾难性报道话语控制的转向表现为:话语控制观念的化"危"为"机",话语控制方式的变"堵"为"疏",话语控制技术的媒体融合与互动。  相似文献   

15.
"客观"与"公正",是新闻界公认的报道原则,同时也是使新闻传播更具说服力和可信性的有效的报道方式.新闻报道要做到客观、公正,这是新闻传播者的不懈追求,也是广大受众的强烈愿望.探讨客观报道和公正报道原则的内涵及要求,力求使新闻报道做到客观、公正,并能坚持客观公正与立场倾向的统一是对新闻传媒及新闻从业者的一项基本的业务规范与要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历史的考察,把我国大众传媒的突发性事件报道概括为"抗灾动员"、"如实报道"、"如实报道"和"动员"结合,以及所谓"议程设置"、"危机传播"等理念和做法.从内在逻辑看,都是站在政府立场来劝服、控制和管理.本文从当前风险社会、媒介化社会以及公民社会建设的角度,认为传媒应对其固有作法加以反思,把重点从"事件"报道转到"过程",要从对事件意义的解释中赢得主导权,要从单纯以政府为主转变为"政府"与"公众"兼顾.  相似文献   

17.
从汶川地震到"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新闻媒体成为救灾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报道中出现的问题也日趋明显。怎样从人性伦理出发化解这一矛盾,成为学界和媒体从业者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董大炜 《新闻窗》2009,(6):42-43
今年8月的“莫拉克”台风和去年“5.12汶川大地震”都给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危害,同时也给灾害性事件报道带来了难题。怎样才能发挥各媒体的特长,更好地报道灾害性事件呢?我们先从灾难性报道的优势性媒体——网络媒体说起。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中国媒体来说,"5·12"地震报道是践行新闻专业主义的一次难得的进步,在此次地震报道中,不仅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危机报道理念,而且媒体在灾难事件中的报道技巧和手段更加娴熟,尤其是国内  相似文献   

20.
作为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媒介",反应迅速、到达及时、传播高效是广播的特点,"打起背包就出发"、"永远在路上"也成为广播记者的工作常态.因为身份和报道领域的特殊,军事记者更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执行急难险重报道任务的"突击队"和"尖刀班",我自己也参与了近年来几乎所有重大突发事件和抢险救灾报道.汶川地震、渤海抗冰、西南抗旱、玉树地震、长江抗洪、舟曲泥石流……每一次报道都是第一时问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发出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