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综合大学中师范教育创新是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范教育体系,必须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上做出实质性调整,以适应社会对教师的需求。在师范教育创新中,是否有创新思维的校长、创新思维的教师群体、师范教育创新的外部条件及创新机制是关键。师范教育必须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这是综合大学师范教育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立足之本。  相似文献   

2.
综合大学中师范教育创新是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范教育体系,必须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上做出实质性调整,以适应社会对教师的需求。在师范教育创新中,是否有创新思维的校长、创新思维的教师群体、师范教育创新的外部条件及创新机制是关键。师范教育必须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这是综合大学师范教育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立足之本。  相似文献   

3.
推动师范教育“中国特色”建设,是树立师范教育实践自信、形成师范教育学术自觉和坚定师范教育走“中国特色”之路的基础性工作。具体而言,要立足历史、现实、未来三个角度加以推进:站位历史角度,要梳理师范教育发展的逻辑、总结师范教育的经验并凝练成为师范教育的发展智慧、明晰师范教育发展的路径;站位现实角度,要从师范教育理论体系建构、实践模式创新等维度,系统厘清“中国特色”内涵与结构;站位未来发展角度,要进一步明晰师范教育实践的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系统推进师范教育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教师教育)构建。  相似文献   

4.
综合大学办师范教育:历史、现状与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的综合大学与师范教育 ,经历了一个由合而分、由分再合的发展历程。当前 ,许多综合大学纷纷开办师范教育 ,是教师职业逐渐走热以及综合大学自身发展需要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大学办师范教育 ,既具有高学术性与多学科性的内在优势 ,也有教育学科薄弱及师范基础不强等不利因素。在现阶段 ,采用“4 +1”模式是综合大学办师范教育的一种可行模式。  相似文献   

5.
契机还是危机:当前高师教育的几个现实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合大学办师范教育,对现行师范院校的发展是契机还是危机? 文章就高等师范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关于综合大学办师范教育的问题以及师范教育制度的创新等问题展于全面而辩证的分析,并根据我国人口变化对师范教育的影响,提出了我国的师范教育将由定向型变为非定向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西德的师范教育体制一直在改革。现行的制度是:(1)小学教师在师范学院或大学培养,属于“定向的师范教育”;中学教师在大学培养,属于“非定向的师范教育”。但是,各种师范教育的规格目前正趋向统一,向大学靠拢,或并入综合大学,或与其它高校联合办成综合大学。政府要求中小学教师都要达到高等教育的水平。目前,在西德,中小学的师资一律由各州负责培  相似文献   

7.
抓好本科教育办出地方特色安徽大学副校长□黄德宽安徽大学是安徽省属唯一的重点综合大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近几年来,我校始终沿着“突出本科教育,服务地方建设,形成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的思路办学,明确提出“以高质量本科教育为地方服务”,把提高本...  相似文献   

8.
以创新思维思考省属综合大学教师资源能力建设问题,必须深刻认识省属综合大学教师资源能力建设的多元整合性、动态互补性、市场配置性、可持续发展性的基本特征;必须在实践中构建“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学科建设+教师资源能力要素”、“科学研究能力+教学能力互补”的教师资源能力建设模式,这是省属综合大学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对综合大学教育系面临并急需要解决的地位、特色和功能三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要真正提高教育系在综合大学中的地位,必须做到改革要到位、政策有保障、学术有位置;教育系要在综合大学得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选择特色,设计特色,创造特色,保持特色,强化特色。综合大学教育系的特色应集中反映在培养模式、办学模式、教育研究等方面;综合大学教育系应充分利用综合大学多学科的优势,充分发挥辅助他系培养师资、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以及各种继续教育机械师资和教育管理干部、培养和培训各级各类学校所需的教育学科师资、影响学校实践、提供决策支持、影响社会、发展教育学术等功能。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新课改要求高等师范院校从教育理念、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和教师教育“一体化”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师范院校要突出师范性的人才培养特色,创新师范教育实践教学新体系,努力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管理新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一、我国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现状 1951年11月,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召开,确定当时师范教育的工作方针是“一方面要办好正规师范学校,树立师范教育必要的标准;另一方面必须开办各种短期师资训练班以及采用其他各种培养师资的办法,以期迅速有效地供应大量师资”。并且指出“不注意正规师范教育,将降低师资质量,从而影响整个教育建设的健全发展”,而“对现任教师要加强在职学习,提高质量”。  相似文献   

12.
高等师范院校要开创教育改革的新局面,就需要加强师范特色,进一步明确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修订现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具有高师特色的教材,密切联系中学实际,抓好专业思想教育和师德教育,把高师院校真正办成培养合格中学教师的摇篮。一、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中学教师近年来,有的同志主张高等师范院校,尤其是重点师范大学向综合大学“看齐”。从学习综合大学的办学经验去理解,象综合大学那样注意吸收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着  相似文献   

13.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推进师范教育改革创新,是把握“两个大局”、建设教育强国和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的迫切要求,需要从制度、体系、体制和机制四个方面入手。在制度上,要推进资格制度、学位学历制度、招生制度、专业标准制度、专业认证的循证制度的改革创新,在体系上主要体现为以“五育”师资培养体系构建等为内容的改革创新,在体制上要围绕加强党对师范教育的领导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在机制上要全面推进协同育人等机制的改革创新。构建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是推进师范教育改革创新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4.
高师数学教育改革要突出师范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等师范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中等学校培养师资,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重任。师范教育实质上是教师专业教育,是为使师范生创造性地掌握教育这门职业的教育,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面向21世纪,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持续发展”、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等战略,这些都与师范教育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一流大学的概念和内涵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诠释。对省内一流综合大学的相关概念进行讨论.通过与进入省属“211工程”的综合大学进行对比,便于寻求省内一流综合大学的可比标准,明确我校与其它综合大学的差距。建设省内一流大学必须更新观念,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打造品牌,依靠特色立校;必须凝炼学科,努力汇聚人才;必须强化管理,突出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6.
我国师范教育目前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师资与生源的双重“内循环”造成严重的人才“近亲繁殖”,课程与教材改革滞后,无法从整体上提高中小学师资水平以适应现代化教育需要。走向开放的师范教育,就是应将师范教育任务让更多的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高校来共同承担,师范大学向综合性或专科性大学并轨,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或独立教育学院成为以大学毕业生或大学毕业程度的成年人为培养对象的高层次师范训练基地。  相似文献   

17.
改革发展中的师范教育,面临着有利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要想有活力,必须走创新之路。作者认为:师范教育要想走出特色之路,从容面对改革,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处理好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关系,有效实施创新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落实素质教育,求得发展。  相似文献   

18.
美国中学教师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师范生是基本来源,不过美国师范教育是“非定向的师范教育”,美国中学教师要由文理学院和综合大学培养。目前,全美3 400多所高校中,有1 200多所高校设有教育学院或教育系,独立的师范  相似文献   

19.
王向红 《教书育人》2001,(22):29-30
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课程是师范教育特定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必然要求,是师范院校“师范性”突出的本质体现,是关系到师资培养质量优劣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课程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不适应。本文就这些问题,提出对高等师范院校教育课程的几点设想。一、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课程存在的几个问题自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来,高等师范院校就存在着向综合大学看齐、与综合大学相互攀比的风气,乃至把综合大学的办学宗旨和课程模式照搬到高师院校;教育界以及其他各界存在着轻视高师院校…  相似文献   

20.
美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的师范教育经历了师范学校、师范学院及综合大学教育院(系)三个阶段,这种演变蕴藏一些规律,对我国师范教育的改革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