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当代国学”与“近代国学”有别。近代国学之研究,起自、中学与西学之对比以及依西学之目标重理国故,其意义主要在近代中国革命的意识形态方面。当代国学则缘于西学根本局限性之发现以及中国文化生命之复兴的需要。当代国学之建设自有当代中国民众的生命实践作为基础,但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感性意识异化原理作启发,兼引当代西方存在论革命之思想,才能一方面从根本上诊治中国传统文化之痼疾.另一方面为当代中国立心、立命。[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问题1:学国学会让孩子们丧失竞争力,不适应未来社会么?国学该不该学? 可以肯定地讲,国学该学.所谓国学,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我们目前在学校掀起的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国学教育,属于狭义的,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所要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在.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一种事物,我们都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待,国学也是一样的,有精髓,也有糟粕.  相似文献   

3.
“国学”这一名称本指国家的一种高级教育机构.今人所用之“国学”概念,起于清末民初,乃对西学而言,其所指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统称。民初学者提出“国学”和“国故学”,虽包含抗衡西学之意,但其所采之研究模式和方法,却反倒是奉西学为圭臬。当时学者对“国学”和“国故学”这一概念的含混和模糊性颇感不满。  相似文献   

4.
郑玉 《现代语文》2013,(5):35-36
文言文,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之根,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根。它唤起的不仅仅是我们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识,还有我们意识深处对祖国、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台湾对国学经典的重视,值得我们思考: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母语教育的传统和价值,应如何唤醒学生内心  相似文献   

5.
章炳麟(太炎)、黄侃(季刚)是20世纪初期“国故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在“西化”浪潮冲击中国民族文化走向极端,传统文化几被全盘否定的历史时期,坚持对民族文化的继承,提倡建设中国本体文化,并为此整理典籍、施行国学教育,为新世纪培养了一批学有所成的继承型人才。今天,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评价他们的文化建设思想和提倡国故之所为,可以感受到他们在国学研究和教育中高度的历史使命意识、敢于反潮流的独立思想和难能可贵的严谨学风,这对我们今天先进文化的建设,是有深刻的借鉴作用的。  相似文献   

6.
国学即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尤其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学术及文化。国学作为本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及生存智慧,符合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品味与风俗习惯。在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国学教育,并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有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也能够促进教育方式改进的新探索。一、国学教育融入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正>"回归国学教育"是目前语文界最热门的话题,这也是一种人心所向。但这不是喊两句口号就能解决的问题。国学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国学教育的当代价值是什么?传统国学教育和当代西方教育相比较,它的优点和不足在哪里?我们现在提倡的国学教育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哲学取向和文化体系?明白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够真正进入国学教育的殿堂。《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论——中西文化对话视野的国学学习哲学》尝试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愿意和语文界同仁互相切磋,共同促进语文课程与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认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对古老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将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我们更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发挥其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有点淡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通过此次调研,了解到,加强传统文化的推广,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79):164-165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的提升,包含国学在内的中华文化正受到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加强大学生国学教育对于凝聚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明确国学概念的丰富内涵及国学与儒学、传统文化、经典、国子学、中国学、国粹等概念的关系,则是加强与改进大学生国学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0.
《礼记》一方面记述了殷周以来有关“礼”的种种制度、仪节和观念,同时又通过对《仪礼》的解释、发挥,体现了孔子及其后学重建礼制秩序的构想。《礼记》中针对家族以外的社会行为规范,可视为中国“公共文明”之发端。但是,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化和国人文明意识的日益自觉,《礼记》所阐述的礼学体系需要进行基础性重构,从中国传统之“礼”的精神和原则中,可以传承和转化出自由、自律、分享和责任等现代性观念,它们构成了当代中国公共文明建设的本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文学“大师”缺席、“经典”匮乏的原因是“小农意识”太重,“小资情调”太浓,“贵族精神”阙如。造成这种“原因”的原因则是中国当代文艺家的出身、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各种本土及外来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儒学经典的欠缺,使大学生终究成为“失根的兰花”。作为人文课程的教师,有责任借助于儒家经典,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道德、文化和纪律的教育,以全方位提升其人文品位。儒家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浓缩,是中华民族“软实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大学经典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全面发展的人。大学经典教育课程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基础,包括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国现当代经典著作、外国经典著作和科学技术哲学著作等五类,每门课程内容以文本细读为主。通过经典教育课程学习让不同专业大学生拥有一部分共有的知识、记忆和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力。而设立经典教育中心、推行经典教育课程计划、实行必修和选修制度、严格授课管理和监督等办法是实现大学经典教育的基本路径。大学经典教育可以有效构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为开创中国特色的新时代中华文化提供基础的精神资源和智力支持,形成复兴中华民族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4.
追求人生的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界学说以儒释道三家为代表。儒家文化注重人性修养、道德养成与人生境界的提升,以推崇“圣贤”作为其境界追求;道家主张让人超越名利,通过出世修行,摆脱外在干扰,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解放,成为“真人”是其境界追求;佛教侧重通过“戒、定”获得“慧”,去除欲望,消除痛苦,最终达至“圆满”之境界。新儒家将传统境界学说推向新的高度,形成了“多层次”的境界思想。教育从本质上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人文化成的过程,而境界则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精神标识,也是教育的根本价值指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界学说对于当代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培育有境界的人是当代中国教育的理想追求;强调体悟、践行是当代中国教育的行动逻辑;注重家国一体是当代中国教育的重要使命;开展境界教育则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类语言学科,是学习国学经典的重要载体,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使国学经典得到更好的传承,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从对于国学经典的界定、语文教学中传承国学经典的具体策略、传承国学经典的意义三方面,对语文教学中的国学经典传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学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当代学史的写作了到了一个的转型阶段。今天,我们面临的当代学史写作现状是多元与多层的,这是一个好现象。但其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当代学史如何选择“经典”本?十七年学应该如何评价?当代学史写作如何回到“学”与“历史”本身?这是摆在每一位当代学研究面前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7.
"大师事件"余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似乎进入了"非经典时代",重目标、轻意义,重销路、轻经典,畅销就是现代经典,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面是当代中国文坛形成了不同特点的作家群落,具备了和历史、和现实、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对话的自信和智慧。  相似文献   

18.
大学通识教育中经典教育的挑战与因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通识教育中的经典教育,在理论上必须面对许多挑战。因为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多半是经典作者亲身体验的心路历程的表述。对于21世纪大学生的心灵而言,对经典的理解就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当今大学生与历史上经典作者之身体的社会文化特质而导致的"体知"经验难以沟通或传承。二是经典作者经由"体知"所得的"分殊"如何提炼而为"理一"。本人认为,首先是经典教育的教学应"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其次是以戏剧的方式,重现经典的思想世界与人物的行谊,使大学生经由读经而"神入"经典人物的心路历程,再进而经由表演而"体知"经典人物的苦与乐。  相似文献   

19.
"依附"(dependency)一词并不仅仅意味着某种"依靠性"或"依赖性",除此之外,往往还牵涉到主权意义上的"附属性"与"从属性"关系问题。从整体上看,百余年来的中国高等教育主权始终在中国,经济学领域的依附理论之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不契合。中国高等教育依附发展论者将其关注点主要聚焦在了中国高等教育对于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借鉴与模仿上,在相当程度上忽略了这种借鉴与模仿过程中所彰显出的自主性,对于其中的某些创新性更是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因此说来,以"依附"作为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其适切性与合理性值得质疑与批判。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是过分注重"概论"、"通史"的教学,而不重视经典原著(理论作品、语言学作品、文学作品),特别是古代经典原著的阅读与教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回归经典文本的教与学。这样则能摆脱目前的教学困境,使教师愿意讲,学生喜欢学,既可拓展教师的研究视域,亦可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从而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嚼出"原典"的滋味来。经典常常是意识形态的凝结,"回归经典"为旨趣的教学改革,就不能不从我们今天时代的需要出发,对经典进行必要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