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是否应该把网络上一些哗众取宠的"雷人"请进电视演播厅的问题上,我与年轻的电视工作者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分歧.我认为这些急于出名的年轻人利用网络炒作自己无可厚非,可是,作为电视工作者,应当小心谨慎地处理这类网络"新闻事件",不能随随便便地将这些人放进演播厅,让他们利用电视台这个"社会公器"夸夸其谈,从而达到他们哗众取宠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高金国 《青年记者》2010,(18):101-101
在是否应该把网络上一些哗众取宠的"雷人"请进电视演播厅的问题上,我与年轻的电视工作者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分歧。我认为这些急于出名的年轻人利用网络炒作自己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3.
谈话节目是电视表现形式的一大进步,它突破了以往电视台“一对多”的传播模式,把不同身份不同个性的人请到演播厅,给他们以表达自己思想和观念的谈话空间。 谈话节目不但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大众传媒,集中展现了现代人际传播的特点,从中透露出许多让人了解现代社会特征的信息。 著名传播学家马丁·布伯用一个特别具体而亲切的称呼“我—你”来谈论人际传播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电视文艺晚会的形态有两种:“载体”形态和“主体”形态。“载体”形态,就是通过电视媒介作用,将剧场(演播厅)演出的文艺节目,经过必要的电视化处理,完整地、忠实地传播给观众。“主体”形态,则充分运用电视意识,将文艺节目与电视表现手段和谐、完美的结合。由于这两种不同的形态,使文艺晚会形成了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当网络的神话不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从媒体报道看网络:网络有些“妖魔” 数年前,我参与做一个电视谈话节目,题目是“电子游戏的利与弊”,需要找一些电脑迷。当时脑子里就有一些想象:这些电脑高手;一定是些看上去文质彬彬的男子,别看样子文文弱弱的(多半还戴眼镜),用起电脑来攻击力极大,而且骨子里对上一代人充满反叛 当时有人提醒我们说:他们虽然在电脑网络里特别善谈,但上了电视就不一定了,因为他们习惯的就是在虚拟世界里交流,而不善于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所以未必是电视节目中的“好嘉宾”。──我们的这些印象是从哪来的呢? 是来自电影吗?比如…  相似文献   

6.
钻石新闻观     
栾轶玫 《视听界》2010,(2):117-117
有一个问题我一直很感兴趣,网络出现后,到底是哪一特性对传统媒体新闻业产生着最大冲击?先前我们认为一切缘于网络之“快”,后来,广播、电视差不多也能做到零时差播出了,特别是在奥运这些特殊时刻,由于延时的短板,网络视频要比广播与电视晚几十秒,我们明明看到这边电视上百米运动员已然触线,那边网络视频上的人还在奔跑中。因此,快,显然不是其绝对优势。我以为,网络的“聚集”功能是其最大优势,它能将同一事件的不同侧面在一个时间聚集在一起,如同钻石的若干切割面,共同折射出报道的光芒。  相似文献   

7.
柯人 《新闻通讯》2009,(2):42-43
“今天你灌水了吗?”早晨我的QQ刚刚上线,就有几个闪动的“头像”朝我打了这个招呼。我告诉他们“我今天没有心情‘灌水’,倒是‘坐了几个沙发’"。“灌水”原意指向容器里面注水,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由于电子论坛BBS的出现,又多了一个“向论坛中发贴子”的意思。而“坐沙发”在网络流行语里是指论坛上第一个回帖的人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为确保电视演播厅节目制作的正常进行,演播厅安全管理与灯光工程技术安全,已成为节目直播安全、制作安全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容易发生事故的阶段装台。装台是电视节(栏)目制作的开始。无序装台如同"赶集":多工种同时进场,大量物资拥进场地,各类器材任意堆放;因为装台时间紧,  相似文献   

9.
“电视网站应该怎样定位?”“国内电视网站的现状如何?”“电视网站的运作模式是怎样的?”“电视网站值得投入吗?有没有可能盈利?”……这些问题,可能困扰着很多电视台老总以及电视网站从业人员。正是带着这些疑问.我参加了,第四届全国电视台互联网站年会.听取有关权威人上的演讲及专业人士的报告.并参与了会后的分组讨论。  相似文献   

10.
时下,“网络红人”炙手可热,从2003年的木子美开始,到后来的二月丫头、天仙妹妹、芙蓉姐组、小胖等,至少也有数十人:事实上,现在这些“网络红人”已不是单纯的“网络红人”了,他们开始涉足传统媒体,尤其是越来越多地在电视上抛头露面。他们从最初的“网络红人”慢慢发展到了“传媒红人”。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也可以称为“名人”,即吸引了一定数量人群的注意力,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有些普通人能够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实现“从麻雀到凤凰”的蜕变,传媒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下面我们就从传播学的角度作一解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闫全  金敏 《声屏世界》2016,(6):50-51
2015年10月22日,一场名为“点赞好支书一一一宁波市首届金雁奖揭晓仪式”(以下简称“点赞好支书”)的电视新闻活动,在宁波电视台800平米演播厅举行。一个个优秀的基层党组织书记通过访谈、连线、展示等多种电视手段,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不少观众为之动容、落泪,让人深受教育、深受启迪。  相似文献   

12.
李德忠 《军事记者》2011,(11):60-61
人接地气文冒热气 近一时期以来,广播、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纷纷开辟记者"走基层"专栏,浓墨重彩刊发记者在基层一线的现场见闻。我们《前卫报》也大张旗鼓地推出"走基层·我在现场我报道"专栏,陆续刊发记者的亲历式见闻。一篇篇稿件像带着露珠的鲜花清新感人,深受读者好评。  相似文献   

13.
汤雅雯 《视听界》2013,(6):58-60
收看网络视频的人越来越多,原本只看电视的人,开始既看电视又看网络视频,或者只看网络视频不看电视。这一媒介接触行为的转变,让广告主看到了网络视频的营销价值。“电视模式”+“网络模式”=“视网模”的广告投放模式,或将成为广告投放新趋势。电视广告如何与在线视频广告粘连,使得投放费用“1+1=1”;如何互补,使得投放效果“1+1〉2”,这在广告投放策略上是值得探讨与解析的。  相似文献   

14.
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电视宣传的巨大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他们或者写文章著书立说,或者编教材授课,纷纷指出电视宣传的长处和短处。他们当中,有的是热心关注电视宣传的“局外”人,虽不从事电视这一行,但电视看得多了,得出印象,于是坦诚地“进一言”;有的是电视从业人员,他们从自己的实践体会中得出结论:电视宣传有优势,也有劣势。不管是“局外”人还是“局内”人,他们对电视宣传的长处、优势,几乎众口一词:传播快,声像俱全、形像直观,现场感最强。而对电视的短处,也几乎是异口同声。例如,一位对“几种各具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新闻报道范畴内,“百姓”、“民生”、“人性化”等成为最被大众关注的话题,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都相继推出最贴近广大受众的人物报道模式——“百姓故事”。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成为报纸人物专访版面的主角。这些百姓人物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典型人物、先进模范,他们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很平凡,也许在他们的身上,广大读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相似文献   

16.
嵇晓萍 《视听界》2011,(2):98-99
作为商品零售业的“第三次革命”,电视购物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大的方面看,电视购物的成败,总体上取决于商品、覆盖和服务三项根本要素;就电视通路的组织构成看,电视购物又分为前台(接线服务和商品呈现)和后台(商品置入、物流、资金结算等)。相对而言,商品呈现环节的“演播厅竞争”,值得引起购物公司的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17.
京都西郊,复兴路上,以110米高度拔地而起的彩电中心发射楼,不仅是中央电视台的“大本营”,也是全国的影视枢纽,其每天不间断地对外播出,更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被武警总部司令周玉书中将誉为“荧屏卫士”的武警北京总队一支队官兵,就驻守在这里。虽然荧屏上很少出现他们的英姿,但千家万户的电视天线接收到CCTV的讯号时,他们的情和爱也融入其中: 镜头1.勇擒闯台歹徒这是1990年除夕夜。春节文艺晚会正在大演播厅内现场直播,国内外为之瞩目。时届12时,晚会进入高潮。长安街上的车流、人流和进出哨位的人员骤减。一阵猛似一阵的鞭炮声宣泄出首都人民辞旧迎新的激情。笔直挺立于电视台东大门哨位的窦文也长舒了一口气:再过一个小时直播  相似文献   

18.
6月16日,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电视艺术家协会在北京电视台演播厅举行颁奖典礼,对获得“第二届北京带十佳电视艺术家”、“北京市十佳老电视艺术家”荣誉称号的19位同志进行表彰。这一是北京电视艺术界对先进个人的最高表彰奖项。十佳电视艺术家李保田中央戏剧学院研究所一级演员,1983年参加电影电视剧拍摄Xi作。主演过电影(流浪汉与天鹅》、《人鬼倩》、《葛老爷子》、《凤凰琴》、《擂响播,瑶到外婆桥》、《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有话好好说》等,…  相似文献   

19.
当李鹏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的录像顺利播出后,中央电视台全体参与“两会”报道的工作人员终于松了一口气。20多天来,为了及时充分地报道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和政协七届四次会议,多少人殚思竭虑,多少人废寝忘食。亿万观众通过电视了解了“两会”的盛况,但他们可曾了解到电视工作者为此付出的辛劳和智慧。记不清从哪年开始,人大政协会议的报道受到人们格外的重视,每逢两会召开,国内外记者云集,一场新闻界的  相似文献   

20.
<正>2006年“六·一”期间,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电视少儿频道为全省少年儿童献上了一份美好的节日礼物——音乐童话剧《太空旅行团》,首次在福建打破了在演播厅内歌舞晚会庆“六一”的节目形式,从封闭的电视台演播厅,搬到了与孩子们面对面的剧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