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主体性德育的必要性传统德育侧重强调教师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仅仅被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将学生“听话”视为德育的成功,忽视了人的自主性,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试图用一种模式化的方式将社会道德要求灌输给学生个体;在德育内容上,传统德育重道德知识的传输,轻道德判断、比较、选择能力的培养;在德育功能上,传统德育看重为社会服务的价值,轻为学生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享用的功能。从这些方面来看,传统德育既不人性化,也违反了科学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一、主体性德育的必要性传统德育侧重强调教师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仅仅被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将学生"听话"视为德育的成功,忽视了人的自主性,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试图用一种模式化  相似文献   

3.
由于我们将德育功能过度拔高和虚化,德育离生活愈来愈远。现实中教师仅仅将道德教育看成是向学生灌输道德规范的过程,即把道德知识等同于道德,道德教育的意识形态化忽视了对人性的提升。面向生活的道德教育就是一切能回到学生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和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和价值观等。  相似文献   

4.
德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德育更是学校最为重要和最为紧迫的任务。但是,在当前德育过程中,由于一部分教育工作者的德育观念还比较陈旧,把德育视为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的一种单向活动,不注意学生品德形成的内在心理因素,困此导致了在德育实践中存在着重视口头宣传但忽视思想认识的提高、重视理论但忽视实践、重视德育教学但忽视学生品行的自我完善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的效果。所以,深入研究德育观念的转变洞题,对实现德育的培养目标、保证受教育者…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小学德育缺乏实效性最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在德育目标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发展水平;在德育内容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需求;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德育功能;在德育途径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实践;在德育评价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人格。提高中小学德育主体性的应对策略主要有:更新德育理念,体现主体性;调整德育目标,体现层次性;充实德育内容,体现生活性;创新德育方法,体现自主性;拓宽德育途径,体现开放性:完善德育评价,体现过程性。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技校德育教育有三个误区:一是忽视学生心理特点,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二是德育功能认识片面,“严”、“爱”脱节,师生关系恶化;三是忽视受教育者的自身实践活动。由此而对学生日常在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中多样化的道德实践关心不足,忽视了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和道德修养的巨大作用,使学生掌握的道德规范、道德准则体系不能有效地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更难以外化为道德行为。因此,强调学生参与道德实践,促进学生优良品行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生参与道德实践的内容 参与道德实践是指学生自觉、自愿、主动…  相似文献   

7.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误区1.德育中“人”的失落,德育主体性的丧失德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自我完善的愿望。但在现实中,德育更多地演变成一种认知领域道德知识的教学和灌输。学生仅仅成为接受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容器,而没有真正参与到德育过程中来。值得注意的是:德育中的“物化”倾向日益严重,将学生仅仅视为教育工业下的标准化教育商品,而忽视学生作为“人”的思想、情感和需要,忽视学生作为“人”的生命体验和道德实践,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如今学校的德育规范和制度措施不可谓不多,检查与惩罚的力度不可谓不严,但仍然问题重重,正因为忽视了主体的作用,因此,德育要求仅仅是教育者的主观愿望,而没有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需求。这才造成了小学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学进行基础文明教育的怪现象。正因为忽视了主体的作用,才造成“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的一场场“突击性”、“形式化”的德育活动。在这些德育活动中,学生更像是一群道具,热闹过后,学生能有哪些思想收获呢?  相似文献   

8.
胡金木 《中国德育》2012,(19):19-22
若说道德可教,那么教的方式一定是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只能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而不能是学科化、知识化的。这样,人们往往把生活德育理解为一种模式,仅仅认识到“生活”与“德育”之间的一种工具性关系。其实,“生活”与“德育”具有一种本体性关系,生活是德育的基石,本真的德育就表现为一种生活德育。生活德育并不是要人们把德育直接搬到日...  相似文献   

9.
对当前的学校德育,人们往往较多关注其地位的轻重,而较少反思其操作的合理性与实效性.注重道德认识的提高,忽视了学生道德规范的内化.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知是而言非,言是而行非".学校德育忽视了学生独立性、独特性和差异性,导致了生态性危机,严重制约了学校德育的有效性.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需要使德育回归社会生活,必须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培养理性生态人,启动人类心灵深处的道德资源. 一、生态德育的含义及模式 所谓生态德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地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0.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存在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实效性不高。要提高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应该认真把握的。一、以人为本,强化学生的主体需要道德教育实效低下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目中无人”。这与中国传统的“社会本位”德育观有关。这种德育观将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视为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影响的过程,忽略了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个体的差异性。这样的道德教育,“学生只能处于接受的被塑造的客体地位,他们只能是一根根灌满了各项道德规范概念的香肠”,毫无自主性可言。因此,对学生需要的忽视和对其主体…  相似文献   

11.
一、德育现实呼唤以美为体亦为用的审美德育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当代社会 ,道德滑波已是不争的事实。主要原因就是现行德育过分强调功能的“外适性”、“功利性” ,忽视其“内适性” ;依据社会本位去塑造“社会需要”的人 ,忽视德育的“关怀”目的 ;德育过程强调灌输 ,轻视学生主体的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体验。其内核即功利主义德育观 ,具体表现为 :1.德育功能追求功利 ,把德育视为万能的救世工具 ,对德育的期望值过高 ,忽视德育的本性 ,急功近利。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 ,德育几乎单一地被界定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政治工具 ,德育泛政治倾向表…  相似文献   

12.
论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存在诸多问题: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德育功能认识片面。本文认为,对确定性知识的执迷,对学生主体性的“藐视”,重道德认识,轻道德需要与道德实践是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文章就此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德育模式试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不同程度存在主体性失落的误区: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德育功能认识片面。学校德育主体在道德接受中的心理机制是:道德需要是学生道德行为的心理动力和主要归因;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中,道德信念是中心环节,道德修养是关键。在此基础上,试构学校主体性德育模式:学校德育主体道德接受通式,品德结构模式,德育观念转变模式  相似文献   

14.
德育方法的改进与创新是德育工作成效的关键。传统的德育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德育实践活动,忽视了道德内化的过程,脱离了生活实际,忽视了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新的德育方法倡导让学生在讨论中辨明是非,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体验道德情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以良好的校园环境熏陶学生等。  相似文献   

15.
毛赞 《广西教育》2007,(10B):14-14
1.德育目标定位过高,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过分强调德育的政治功能。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定位“高、大、空”,一提到德育,人们就理所当然地想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想到了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想到了思想政治教育。我们把“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作为德育的唯一目标,而忽视了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过分强调了德育的政治功能。其实,这完全是把德育的涵义理解片面化、狭窄化了。德育不仅是对学生的政治信仰、思想品质教育,更是对学生的道德、心理品质的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德育由于忽视学生情感和生活需求、脱离现实生活,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和自主性,使学生的道德认识难以转化为行为,在遭遇复杂道德生活时难以适应。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本文提出以下四个"转向"。一、德育应由"塞进去"转向"引出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行为的改变,而这主要是一种受控制的行为。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德育的基本理念是:视学生为受纳的"容器",把社会要求想方设法"塞进去",  相似文献   

17.
德育的低效是人们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所持有的单向度思维方式造成的。它只承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忽视学生对教师的影响;只承认学校对学生美德的塑造,忽视社会的德育功能。这造成了德育的现实困境。因此,需要在解构这一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建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强调师生“道德主体”的生成性,强调道德范畴与社会变化和道德培养与现实社会情境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实践中由于长期德育政治化和对道德个体价值的忽视,以致当前德育行为在人们所谓的“平民德育”、“底线德育”的大力提倡下,德育呈现卑下和庸俗的特征。从我国社会历史现状、传统的道德实践和学生身心特点来分析,重视德育的崇高性和超越性都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以及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辛斌 《怀化师专学报》2008,(12):135-137
在实践中由于长期德育政治化和对道德个体价值的忽视,以致当前德育行为在人们所谓的“平民德育”、“底线德育”的大力提倡下,德育呈现卑下和庸俗的特征。从我国社会历史现状、传统的道德实践和学生身心特点来分析,重视德育的崇高性和超越性都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以及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剖析(一)在德育内容方面,脱离生活世界,忽视个体的社会性生活世界是我们常人所感觉到的、日常在其中生活着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以直接的生活经验来直观世界、直观自身。德育内容来自于生活世界,因而德育内容应是生动活泼的。现实中的情况是道德内容变成了没有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抽象的东西。学生很难从自身的结构和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无法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学生仅仅表现为一个学习知识的人,而不是一个具有完整的精神世界和独立个性的生活着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