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世界历史教学中的公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培养民主的社会氛围和发扬公民的主导意识 ,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就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进行公民教育。同时世界历史的教学内容同公民以及公民意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所以公民教育成为世界历史这一学科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从公民、公民教育的来源和发展出发 ,从世界历史的教育内容、手段、评价等方面来探讨世界历史教学中的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培养民主的社会氛围和发扬公民的主导意识,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就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进行公民教育。同时世界历史的教学内容同公民以及公民意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公民教育成为世界历史这一学科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从公民、公民教育的来源和发展出发,从世界历史的教育内容、手段、评价等方面来探讨世界历史教学中的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公民教育的目标都是培养国民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即培养国家公民.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件《世界公民教育:培养学习型人才以应对21世纪的挑战》中提出培养世界公民的新主张.在全球化趋势迅速增强的今天,世界各国的命运紧紧相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期望通过世界公民教育培养人民的全球意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主张,世界公民教育应尊重多样性与差异性,消除种族和国别歧视,以建立一个多元而又平等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世界公民是全球化时代对公民身份的新要求。处于全球化时代的中小学生,对世界公民身份的认同状况,直接关系着未来中国在世界中的发展。对全国10个省级行政区发放了1760份中小学生有效问卷,从世界公民知识、意识、道德、行为能力四个方面,调查我国中小学生对世界公民身份认同的状况,并就性别、地区和学段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调查发现:...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及其实践是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世界公民”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的世界视野范畴。没有“世界公民”的意识和视野,就不可能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做出科学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后十年,世界公民教育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公民的世界意识也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分析和介绍国外世界公民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实践经验,对于我国公民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姜元涛 《教育科学》2012,28(3):93-96
玛莎·纳斯鲍姆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世界公民","世界公民"是具有世界意识、具备独立的思维能力并进行公民实践的人,"世界公民"需要通过人文学科、多元文化课程来培养。玛莎.纳斯鲍姆的"世界公民"教育思想对公民教育实践以及公民教育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时代要求未来公民不仅要具有国际视野与全球意识,而且需要他们发展从社区到全球所有层次公民参与的能力。而世界公民教育就旨在将儿童塑造成具有全球思维且能负责任参与的世界公民。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公民教育的理念内涵、实践中的具体实施策略及其未来发展取向,希望为推进我国世界公民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世界意识,即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意识及正确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与世界整体关系的意识。它要求我们从世界这个大视角来关注人类的共同命运,来评价本国在世界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而认识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目前,一些国家已经提出了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合格世界公民的人格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0.
略论"公民意识"、"公民教育"和外语教师的"全球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综述了国内外"公民意识"和"公民教育"的研究现状,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公民意识"的培养,也应包括世界公民意识的培养.外语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世界公民的一个重要途径;外语教师肩负着培养"全球公民意识公民"的特殊使命,理应加强自身的"公民意识"培养,努力掌握全球化知识,提升全球化素质.  相似文献   

11.
“公民”的概念及内涵主要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带有浓厚的的资本主义阶级色彩,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公民内涵的局限性同时,历史的发展了公民意识的新内涵,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在新时期发展了公民概念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2.
公民道德责任属于社会文化软实力的范畴,可以促进人们的精神自律和自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每个公民的参与,需要公民的良知自觉,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要强化公民的道德责任,并提出了强化公民道德责任,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公民意识体系的完善,必将带动整个社会公民意识的提升,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公民意识体系的内涵是具体的又是历史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当前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体系应主要包含六个方面的的基本要素以及四个方面的时代因素。构建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体系,则需不断更新观念并且要借助多种途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青岛市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还存在着文化消费在居民消费总量中比重不高,与城市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等问题。政府应通过提升文化消费地位,培养文化消费习惯和群体;增强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有效供给,满足、引领、创新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等多方面措施,促进青岛市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15.
增强作为大学生群体的新生的公民意识水平,不仅能促进新生的全面成长,更将有利于促进我国法治社会和公民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两所高职学校部分新生公民意识现状的问卷调查,从公民意识内涵的不同视角可以看出高职学校新生的公民意识的大致轮廓,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6.
部分的国民(包含大学生在内)欠缺多元、民主、开放社会的基本素养,如尊重他人、包容异见、基本人权、族群平等、异文化理解、保障弱势群体等。可以通过通识教育培育学生的"多元公民素质"以应对新世纪的种种挑战。以多元公民素质作为核心任务的大学通识教育,其内涵应包括多元的公民认知、多元的公民态度与多元的公民参与能力三个部分,才能符合民主社会多元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迁徙自由是一项不可剥夺的公民基本权利,它是人身自由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宪法、国际组织的法律都直接或间接承认并规定了公民的迁徙自由。在我国,建国初期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确认了公民的迁徙自由,其后三部宪法均未作出规定,而目前迫切需要恢复迁徙自由基本权利的面目。公民迁徙自由宪法保障不仅是人权本身以及我国缔结的国际人权公约的要求,也是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所以,它具有必要性;同时,现行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宪法监督制度的日益完善,又为公民迁徙自由宪法保障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该文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内涵进行了探讨,认为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的发生变化,教师除了具有信息社会普通公民基本的信息素养之外,还应该具有教师作为一种特殊职业应具有的促进其职业自我发展的信息素养.并且笔者从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四个方面对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的准确定位。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予以分析,和谐社会是一个主体间达成合理共识的良序社会,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冲突能及时化解。建构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本,形成权利与权力的合理界分,培育公民的现代理性人格。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公民素质的全面提升,而公民素质的提升离不开积极有效的文化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正是一种文化建设。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所积淀的丰富的“和谐”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