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4 毫秒
1.
<论语>在中国乃至世界政治、伦理思想、文化、教育、文学上,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深远影响,同时它在汉语言学分支中的词汇学上,也具有重大的贡献.<论语>是语录体,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中国上古口语用词和一般词汇的特点.对<论语>词汇的深入研究可以促进汉语词汇研究的深入,可以使上古词汇在<论语>成书阶段的面貌、特点更为清楚鲜明.  相似文献   

2.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是根据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的讲稿整理而成.书中于丹侃侃而谈,读者在获得为人处世、修炼心灵之道的同时,也会获得身心的愉悦.从一个教师的角度看<于丹<论语>心得>,也许收获更多的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艺术.  相似文献   

3.
<论语>中重言词共计30个,出现40次.<论语>中重言词在语义关系上可分为"叠音合成词"与"叠音单纯词".<论语>中重言词在语法功能十分丰富,语法位置上十分灵活,其最大的特点是描写人物容状神情的重言词占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4.
<侍坐章>是<论语>中最长的一章,也是自古以来备受重视的一章,至今仍被选录进大学、中学的教材之中.但是<侍坐章>也是<论语>里争议颇多的一章,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往往让初学者无所适从.文章试图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侍坐章>中的众多疑点做一个集中而有效的梳理,以裨后学者.  相似文献   

5.
<论语>何晏注是对汉魏<论语>训解的一个总结,对后世的影响远胜过汉魏说<论语>其他诸家.何注既注意文字训诂,又重视经理阐释,其视角较为合理.何注主要是从词的语义系统和语境角度对词义加以训释的,此外也用本字训释通假字、以方俗语训释通语.何注所采用的训诂术语不多,基本继承汉代学者的用法,也有创新.  相似文献   

6.
《论语》连动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氏文通>的"动宇相承"理论已涉及连动现象,但范围更宽,整理<论语>连动结构,要正确建立标准.<论语>连动结构的类别可从内部结构和动词间语义关系两个方面考察,在此基础上可以发现<论语>连动结构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7.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历代以来对它的注疏真可谓汗牛充栋,然而由于<论语>文字的久远,以及各自时代的局限和自身出发点的不同,对<论语>文句的解释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歧义.本文拟从<论语>编撰者编撰论语的目的出发,对<论语>中"贤贤易色""犬马,皆能有养"等语句做一点考察与辩证,希望能够作出一些符合孔子一贯主张的说明.  相似文献   

8.
陈丹 《考试周刊》2008,(8):149-150
理雅各的<论语>译本是英语世界儒家经典的标准译本.在<论语>中,"道"是一个涵义最复杂、最难把握的核心词汇.本文从语言学和哲学的角度,对理译<论语>中"道"的译法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了理译<论语>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设计意图] <当仁,不让于师>是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的第一单元第二章节,共选录了<论语>13则.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著,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其次,<论语>在文学方面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应该仔细揣摩.涵泳品味.  相似文献   

10.
骨志刚 《语文新圃》2008,(11):39-41
很多人讲<论语>,我手头的是何新的和于丹的,还有其他翻译版本不提.   对于<论语>,我研究不多,也不准备研究太多,而且即便研究,也未必能研究出什么来.古往今来,人们已经研究了两千多年.能玩出什么花活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了.……  相似文献   

11.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之前一直和<礼记>同治.到了宋代,<大学>才被单列出来独自成书.朱熹为<大学>、<中庸>做了章句,并为<论语>、<孟子>做了集注,编排在一起成书<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从元代到明、清一直被列为科举考试用书.但现在所见的朱熹<大学章句>已改变了原貌,<大学>的面貌在数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发生了诸多变化,各个时期对<大学>的研究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成就.  相似文献   

12.
<论语>虽然是一部两千多年前的著作,但是它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不少知名的企业家也从其中发掘出很多有利于企业管理的思想.从<论语>本身出发,研究其对企业管理中人本主义核心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语>的判断句主要有五种形式:一是[主语,]谓语+也;二是[主语,]是+谓语+也;三是主语+者,谓语+也;四是[主语,]+为+[谓语];五是[主语,]+非+[谓语].可见,在<论语>中已出现了"是""为"等判断词,"非"不是判断词,而是表否定的副词.  相似文献   

14.
<语文建设>2009年第1期刊发了程永超老师的<<<论语>选读>也可以如此教>一文.程老师根据<<论语>选读>教材的编写体例,提出了"主题型教学法";并以<中庸之道>为例,介绍了这种教法:教师在确立课文主题后,按照"何谓中庸""中庸如何""如何中庸"的顺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定义与原则,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生成践行中庸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5.
"半部《论语》治天下"——感悟《论语》修身为政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编纂而成的中华文化传世经典.<论语>中的"学而不厌,学致其道"、"诲人不倦,善竭其才"、"修己安人,君子人格"、"为政以德,讲信修睦"、"尚中贵和,一以贯之"诸方面,集中体现出修身为政之道.在研读<论语>时,应心存敬畏之心,读其书知其为人,力求融会贯通,善于吸取其精华而无求备于一书一人.研读<论语>,对滋润心灵,滋养人格,对确立高校办学理念,领悟高教管理之道,必有助益.  相似文献   

16.
沈善增先生所著<孔子原来这么说>,自谓是一部"颠覆<论语>旧注的力作","由此引出了对孔子的哲学思想体系的重新认识".实际上,沈善增先生(以下简称"著者")"颠覆"旧注的主要手法,是利用<论语>中某些关键词的多义性,以"回复本义"、"回到当时语境"的名义,"推陈出新",得出"全新的概念",从而"颠覆"旧注的"重大失误",然后再"揣摩语辞背后的不尽之意".必须指出,从辨析字义入手训释<论语>(其他古籍亦如此),固然是一种好方法,不过却不可借文字的多义性搞"拉郎配",从而节外生枝,弄出新的错误.<论语>的语言含蓄,往往意在言外,发掘其深层含义也是训释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切忌附会,主观臆测,生出种种"莫须有"的有害纠缠.  相似文献   

17.
近百年来,<论语>词汇、构词法和句法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从研究趋势看,<论语>词汇备受学者关注,词法和句法则嫌偏弱.从研究方法看,专题描写和比较居多,语法化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和配价分析等现代语言学方法尚处于尝试阶段.目前,<论语>语言研究表现出两个不足:(1)侧重于传统题目、热点题目,对前人没有涉猎的领域缺乏热情;(2)侧重于"例证"式考据,对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借鉴不够.今后,<论语>语言研究应加大批评继承、自主创新和综合研究、历时考察的力度.同时,需要突出两个重点:(1)彻底描写<论语>各类词的特点和功能;(2)全面归纳<论语>的句型、句式和句类系统.  相似文献   

18.
李良 《文教资料》2008,(2):9-10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它和<诗经>一样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着深厚的情感.此外,<论语>中还体现了更高的情感追求:希望人们能做一个有情有义、至情至性的人.  相似文献   

19.
池田大作认为"师生之心"是<论语>的支柱,这种"师生之心"意指教师要尊重青年的人格,在教学中教师对自己的弟子应有清晰的了解,对于学生而言,"师生之心"还包括学生为了使老师永垂不朽而进行的斗争.池田大作对<论语>的兴趣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论语>在处理天人关系、人人关系上表述出的"共生哲学",二是关于人的修身方面表现出的伦理改革意向.池田大作还从文化比较的角度指出儒和佛都具有人本主义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社会互相融入,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关键问题都能从<论语>中得到借鉴,找到发人深省的警句.继承过去,是为了推动今天,学习研究<论语>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