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7 毫秒
1.
两汉时期的司隶校尉,作为汉代京师七郡的最高长官,司隶校尉在反腐败,抗邪恶的斗争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整个汉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两汉司隶校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汉代司隶校尉与周官司隶的一脉相承关系,同时探讨其设置原因及职权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司隶校尉为汉武帝初置,在东汉时期司隶校尉的地位日趋重要,担任着京师百官以及京畿地区的监察任务。在曹魏时代,因为都城的迁徙,司隶部改为司州,长官仍为司隶校尉,沿袭两汉设置,在曹魏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中重要的角色,往往皇帝或者当权者非常信赖的官员才能担任此职,考察清楚曹魏时代司隶校尉的任职情况,也有助于了解曹魏时代的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4.
汉初仿秦制在地方设监郡御史,负责督察地方官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监郡御史逐渐与地方官吏沆瀣一气。失去了应有的监督职能。刺史和司隶校尉于是应运而生,为汉代监察制度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巡视制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代建立了完善的巡视制度,专设司隶校尉一职,对京畿七郡和京师百官进行巡视监察,同时还具有荐举人才、推行教化、劝课农桑等职能,维护了汉代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吏治,保证了汉代行政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提高了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6.
东汉"三独坐"是指当时的御史中臣、司隶校尉、尚书令,三者在东汉官僚制中地位崇高,这是与他们的职权相适应的。御史中臣、司隶校尉、尚书令三者各自相对独立地行使职责,且相互监察,相互制约,反映西汉末年到东汉时期监察制度的变化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正>《鲁峻碑》全称《汉司隶校尉忠惠公鲁君碑》,又名《汉司隶校尉鲁峻碑》《鲁忠惠碑》,东汉熹平二年(173年)四月立,现存山东济宁博物馆汉碑陈列馆,17行,行32字。篆额题"汉司隶校尉忠惠父鲁君碑"。此碑漫漶颇甚,许多字已不可辨。该碑点画方劲端严、厚重而丰腴,兼有萧散、古逸之致。其字大小相间,欹正相生,布局活泼可爱。碑阳与碑阴之字非出一手,而碑阴古朴自然,尤多天趣。  相似文献   

8.
正第八章学隶三步曲二、加深加宽通过第一个步骤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书写基础,第二个步骤的任务,是巩固第一个步骤的临写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向更深更广的方面发展。这个步骤的学习内容是《石门颂》和《张迁碑》。《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十一月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记述汉司隶校尉杨涣(字孟文)开凿石门通道之事。原石在陕西省褒成县东北褒斜谷石壁上,1970年修建石门  相似文献   

9.
小时了了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相似文献   

10.
古文赏析     
成语赏析小时了了小时了了这一成语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家语第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  相似文献   

11.
正【概述】陕西汉中褒城石门是汉代摩崖刻石的集中地,著名的有《开通褒斜道刻石》《石门颂》《杨淮表记》。石门摩崖大多在路边崖壁上,略加修整后依山而刻。1970年,因修褒河水库,这批刻石被移至汉中市博物馆。《杨淮表记》,又称《司隶校尉杨淮表记》,刻于东汉灵帝熹平二年(公元173年),位于陕西汉中褒谷之石门西壁。碑高266厘米,上宽70厘米,下宽53厘米,无碑额。表记隶书7行,每行24~26字,  相似文献   

12.
唐代史籍中多有“从事”一词.考诸文献,“从事”作为专有名词至迟到西汉时已经出现,是司隶校尉和州刺史自辟的属官,即都官从事、别驾从事、功曹从事、郡国从事之类.从汉代经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从事经历了由具体幕职到所有幕职之泛称的变化过程.唐代从事不是具体的幕职名称,也不“单指不参政的幕客”,而是所有使府幕职的泛称.同时,从事也可指代副使、行军司马、判官、支使、掌书记、参谋、推官、巡官等具体的幕职.  相似文献   

13.
城门校尉在汉代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军事力量。它于汉武帝时初置,职掌京师城门守卫。东汉光武帝沿置之,且在东汉之世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从史料记载的东汉历任城门校尉来看,此职多为外戚宠贵所把持,然仍不乏德才兼备者。城门校尉、执金吾与北军中候之间相互牵制,互不统属,共同组成了东汉中央宿卫系统中的城卫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随着封建制度的强化而发展的,而汉朝是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形成阶段.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增设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为中央监察官,在地方设立十三剌史,监察地方二千石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  相似文献   

15.
“石门十三品”是从浩瀚的石门摩崖中精选的、以汉魏摩崖为主体的十三种石刻。现以时代顺序,将其名称述后:汉《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汉《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汉《杨淮·扬弼表记摩崖》汉隶大字“石虎”摩崖汉隶大字“石门”摩崖  相似文献   

16.
东汉司隶校尉地位显著提高,其职权不断扩大与御史中丞、尚书令朝会时专席而坐,不但监察京师百官,而且成为司州的长官、,具有州刺史的监察诸郡国权力,其属员有都官从事、兵曹从事、郡国从事等,察举中央百官和所邻郡国违法乱纪之事,其职的威严为朝野所属目,在东汉政治舞台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袁绍,字本初,汝南南阳人,自高祖父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或称四世五公,势倾天下。袁绍幼年为郎,弱冠后为濮阳长。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初置西园八校尉时,袁绍为中军校尉(一说为佐军校尉)。少帝刘辩即位后,外戚大将军何进掌权,袁绍晋升为侍御史、虎贲中郎将、司隶校尉。袁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对于投靠他的士人能倾心折节,因此,有许多士人“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辎軿柴毂,填接街陌”。何进被杀后,董卓之乱发生,袁绍被迫逃出京城洛阳,在渤海起兵讨卓,被推为关东联军的盟主,在  相似文献   

18.
晋《司马芳残碑》,出土时仅存上半段,中裂为二,残高106厘米,残宽98厘米,正面余文15行,满行17字.碑额阳刻蟠螭文:“故汉司隶校尉京兆尹司马君之碑颂”15字.为司马懿之父司马芳残碑,书体在隶楷之间,是由隶书转向楷书的过渡书体,书法峻逸.在陕西地区发现晋碑仅此一石,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西汉王朝在对羌族管理上创立和实行了若干行政管理制度,包括设置羌吏即护羌校尉,初置金城属国,建立郡县,以加强对羌族的管理。王莽时期西海郡的设置把汉代西部疆域和郡县制扩大到青海湖地区。东汉王朝也实行了一系列管理羌族的措施,包括复置护羌校尉和金城郡,在河湟地区广置屯田和增置西平郡,设置汉安都护等,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对羌族的管理。  相似文献   

20.
<正>孔文举十岁时,随父亲到洛阳。当时司隶校尉李元礼非常有名,能登其门拜访的,必须是才华横溢、声誉卓著之人或其亲戚。孔文举到他的门口,骗门吏说:"我是李府的亲戚。"进门后,就一直走到前座坐下。李元礼问:"我与你是什么亲戚?"孔答:"我的先祖孔子与你的先祖老子有师徒的情份,所以我与你是世代的亲戚。"李说:"想吃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