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希仁先生所著的《人生哲学导论》立足于人生的真善美的哲学阐发 ,从人生的寿律、人生的阶段、人生的实存、人生的理想、人生的道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纯朴、人生的崇高、人生的不朽等方面向人们展示出人生的真、善、美 ,启迪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真、善、美是人类的三种价值追求,体现着人类生命存在的终极价值和文化特性,既具有终极价值旨向性,又具有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具体统一的现实可能性。本文从真善美追求的各种性质特征展开分析,探寻真善美的价值理想和现世实现的统一根源,揭示人类真善美的追求路径是价值旨向性和现实可能性相统一的持续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3.
梳理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家在生死观念问题上的脉络和核心要义所在,结合西方美学哲学观点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家的生死观念之所以具体审美超越性的两点结论:第一,这种可以链接天人的生死大化观获得了一种纯粹、无功利的审美愉悦感;第二,这种生死观,人天合一,实现了人类有限生命向无限时空融入的永恒安全感,成为一种赞赏式的审美心理体验,从而获得有限人生的超越性和超验感。  相似文献   

4.
哲学是一门教人求索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哲学的本性在于怀疑、反思和批判,在文化激荡中彰显真善美,提升人的道德涵养和精神境界。中师哲学课程的开发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为两翼,扩展文化视野,将哲学思想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与学生生活体验相结合,突显哲学的现实价值为方向。  相似文献   

5.
教师教育智慧的含义与基本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智慧是教师的一种教育境界,即教育真、教育善、教育美三者合一的教育境界,是教师对教育世界和教师人生的真理性的认识,表现为应对复杂教育情境的综合素养,同时也是教师追求美好幸福教育生活的生存方式。其基本要素为理性教育智慧、价值教育智慧和实践教育智慧,三者相互作用,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本书是数理工医文社史哲八合一亦文亦俗的哲学新论,系作者所创泛系理论的最新概括,具体内容涉及非哲学、元哲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范畴论、人类学、哲学相对论、美学、自然科学、数理哲学、真善美禅、泛系数学、泛系控制论、泛系医学、权广对策、百家功法、泛系诗学、社会生克、创新设计、转化模拟、系统工程、治学悟道、大国兴  相似文献   

7.
《朱子语类》作为独立的哲学文本,通过"话头"的预设和具体情境的创设,它使朱子思想在朱子与其门人弟子的"对话"中得以"解释"和"应用",从而使朱子思想成为可供所有人共同分享、共同参与建设的公共资源,体现出朱子哲学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价值是人类活动中追求的根本目标,人类进行的任何活动都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竞技体育在人类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中,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竞技体育作为体育大系统中突出的、典型的表现形式,追求的是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相结合的价值理想。从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对价值的认识和维度层面进行探讨,理清竞技体育价值和价值体系的概念。竞技体育价值的内容就是人们开展和发展竞技体育运动指导思想、目标、价值取向、价值评价等。竞技体育的核心价值,是在竞技体育运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在竞技体育价值体系中占据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决定竞技体育运动发展方向的核心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9.
人的活动是按照真、善、美的尺度来进行的。真、善、美折射着人的活动特点 ,内含着人的本性追求。当代社会发展中 ,真、善、美存在着分离性倾向。哲学应以自身的理性力量 ,为人们疏凿走向真、美、美的道路 ,提供人自我追求、自我完善的合理原则与生存方式。实现向人类真、善、美追求目标的指归 ,是当代及未来的哲学使命所在。  相似文献   

10.
<庄子>提出的"逍遥游"的生活方式与人生境界亦成为郭象理论的归宿.从性分论这种本体论出发,郭象认为,最佳生活方式在于追求符合和顺遂主体之真性的生活,理想的人生境界是追求一种即世间的逍遥.适性逍遥说显示了最高的个人意识,安顿了纷驰的性命之情,处于乱世的魏晋人士,遂能各得其所得,各美其所美,各是其所是,各然其所然,以安于所受而达于逍遥之境.  相似文献   

11.
善是伦理学的核心范畴,如何求善,即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是伦理学讨论的重要问题。儒家伦理对善的追求有三条路径:其一主张格物致知,把人的认知活动与善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希望通过问学的手段培养人的德性,开启人的内心自觉;其二强调择善固执,用道德意志调节自我行为;其三通过情感化育的方式提高人的道德敏感性,坚定道德追求,在情感关怀中完善人格修养。儒家伦理的求善之路体现了知情意、真善美的合一。  相似文献   

12.
"命"与"逍遥"--论庄子的心境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哲学的根本宗旨是超越规律而实现自由。他所主张的“安命”就是人生虽然无法避免命运的限制,却可以改变对命运的态度,其根本方法便是“心斋”和“坐忘”。在庄子那里,“有”与“无”是相即不离的关系,“有”和“无”之辨落实在命与逍遥(自由)的关系上,强调命与逍遥的合一,规律与自由的合一,亦即安命的根本义蕴所在。  相似文献   

13.
体育观赏由浅入深可以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个层面。在悦志悦神层面,体育观众既能从获胜者的身上体验到紧张感、崇敬感、奋发感等令人震撼的美感,并由此产生激发内心的理想主义、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还能从失利者的身上体验到震颤感、畏惧感、超越感,从而进入一种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合一的境界。只有进入悦志悦神的人生体验层面,观赏者才能超越胜负,超越自我,体验到体育的崇高与悲壮,从而感悟人生。  相似文献   

14.
题画诗是艺术融合的典型与艺术接受的产物,它兼有诗、画、书的多重美,又体现着诗人与画家、图画之间的关系。元代题陶画诗有一百多首,从题材及美学意蕴上看,既艺术再现画中景象,发抒人生感慨和哲理内涵,又阐释绘画原理,上升到审美理性层面,并进一步了解陶渊明所体现的人生理想和审美追求,以及在他在元代及其后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哲学是对智慧的追求。智慧至少应包含知识和责任两个方面。一个聪明的人知道对知识的责任。哲学的知识是为理解世界的实在和人生的意义服务的,而人生的意义和道德的原理需要由哲学知识来论证。传统的形而上学尽管有种种缺陷,但它们作为理性论证的世界图式曾为这种论证做出过重大贡献。后现代主义在批判形而上学的时候,把哲学的这种责任也抛弃了,这是导致当代哲学和道德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以西方现代生命哲学为导引 ,融贯古今中外哲学要义尤其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阐发自己的人生追求 ,在对社会历史的积极参与和改革中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最大实现 ,并在个体价值的实现与自我超越的律动中求得与社会宇宙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广告应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受众创造一个传播真善美的窗口。在广告假与真的伦理向度上,广告应追求形式与内容、动机与效果求真务实的伦理向度,摒弃追求虚假噱头以逐暴利的无德趋向;在广告恶与善的伦理向度上,广告应倡导人与自然社会和谐、文明消费、仁者爱人、劝人从善,扬善惩恶、扬善从善的伦理劝导功能,抵制奢侈消费、特权消费、腐败消费等恶俗倾向;在广告丑与美的伦理向度上,应追求广告形象生动之美、广告情感温馨之美、广告的创意新颖之美、广告企业文化价值之美,摈弃拜物主义、低级庸俗、丑改成语、生理恫吓等使社会意识走入歧途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8.
潇洒的社会心理基础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潇洒是社会主体的一种行为方式和心理体验,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表征,并代表着时代发展的趋向。从价值角度讲,潇洒是人们在新的条件下的一种较高的价值取向。它不仅指主体美的举止和风貌,而且指主体品质的优化,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的高尚性。潇洒之所以成为当今人们谈论的热点和追求之标的,得益于改革开放的环境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追求美的生活之本性,潇洒的生活之本性。这是潇洒的社会心理基础。同时,潇洒还具有内在性和外现性,互动性和冲击性,连续性和间断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美的事物必然是真善美的统一,真与善构筑了《琵琶行》的内涵。求真向善的本质力量是这首诗的感人之所在。《琵琶行》这首著名的感伤诗作,是一首真善美的完美结合的统一体。它的独具的美的力量,突破了时代、阶级、民族等等围墙,为接受并喜欢它的人们所共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山水诗源远流长,自谢灵运首唱伊始,诗人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赋予山水最深沉的情感,藉山水抒发诗人心中悠远的乡思和回归家园的渴望。通过对种种山水意境的创造,展示诗人强烈的生命追求,探寻生命哲学的底蕴,并在山水中体验生命的终极意义,使山水诗承载起了中国文人博大深沉的人生情感和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