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上首部植物基因组染色体图谱目前由中国科学家编撰完成,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国际空白。该书收录了自1978-2008年中国各地近4000种经济植物的基因组染色体资料,其中珍贵野生物种年龄超过5000岁。  相似文献   

2.
植物多倍体基因组的形成与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倍化是植物进化变异的自然现象,也是促进植物发生进化改变的重要力量。在被子植物中,约 70%的种类在进化史中曾发生过一次或多次多倍化的过程。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界绝大多数多倍体是通过未减数配子的融合而形成的,并且很多多倍体种是通过多次独立的多倍化过程而重复发生的。由多倍化所导致的重复基因在多倍体基因组中可能有三种不同的命运,即:保持原有的功能、基因沉默或分化并执行新的功能。多倍化以后,重复基因组的进化动态则主要表现在染色体重排和“染色体二倍化”、不同基因组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及核-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原位杂交技术是以基因组DNA或特异DNA为探针进行的染色体检测技术,自其成功应用以来,已在植物多倍体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技术可对多倍体基因组间亲源关系、基因组组成进行分析;对外源染色体进行检测。随着原位杂交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其在植物多倍体研究中发挥的作用会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4.
《大众科技》2008,(12):4-5
“植物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作用独特,在作物遗传改良基础和应用研究中的价值不能被分子生物技术所代替。”目前,在主题为“植物染色体工程与作物分子育种”的香山科学会议上,与会专家表达了深切地忧虑。近15年来,由于以模式种为主导的植物生物学研究占据了主流,植物染色体工程研究在我国没有得到系统地支持,从事该研究的科技人员和研究生数量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5.
木本植物有许多不同于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物学家提出将木本植物 作为研究多年生植物的模式体系。杨属Populus树种由于研究基础较好且基因组较小,目前已 被广泛地接受作为多年生植物基因组研究的模式物种。随着杨属树种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 杨属树种在多年生植物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及一些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本 文综述了杨属树种基因组研究的历史、进展及将来的研究热点,旨在为我国多年生植物基因 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对杨属树种开展的细胞 遗传学研究;(2)在分子水平上对杨属树种进行的基因组研究,内容包括遗传作图、基因组 测序、物理图谱构建、基因芯片及连锁不平衡分析;(3)杨属树种基因组信息在探讨一些基 础科学问题中的潜在应用。  相似文献   

6.
资讯     
<正>酿酒酵母活性染色体成功合成中国科学家利用化学物质合成了4条人工设计的酿酒酵母染色体,标志着人类向"再造生命"又迈进一大步。中国也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具备真核基因组设计与构建能力的国家。相比于原核生物基因组合成,动物、植物、真菌等真核生物具有多条线性染色体,生命形式更为复杂丰富。研究人员利用小分子核苷酸精准合成活体真核染色体,首次实现  相似文献   

7.
《科学中国人》2011,(17):34-34
对食物安全至关重要的主要作物马铃薯的基因组已被测序。“马铃薯基因组联合课题组”对一个纯合子双一单倍体”富利亚薯”无性系和一个杂合子双倍体无性系进行了测序。基因组分析显示了过去发生的至少两个基因组复制事件的痕迹.也显示了大量”菊类植物”(开花植物的~大分支,  相似文献   

8.
《科技创业月刊》2007,20(8):I0001
李振声,1931年生,山东淄博人,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任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原西北植物研究所所长,中  相似文献   

9.
植物     
<正>甘薯起源上海辰山植物园(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分子遗传研究所和分子植物生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合作,揭示了甘薯起源历史,研究论文发表于《自然—植物》。我国以占世界总种植面积50%的土地生产了全球80%以上的甘薯。甘薯基因组共有约4.4亿个碱基对,单组大小在700M到800M之间。在甘薯的90条染色体中,有30条染色体来源于其二倍体祖先种,另外60条染色体来源于其四倍体祖先种;约50万年前,二倍体祖  相似文献   

10.
李兴 《百科知识》2007,(11S):18-19
基因组计划在植物领域也不断取得成果。最近,法国和意大利科学家宣布已经绘制出酿酒葡萄的遗传密码图谱。葡萄基因组的测序为培育新的优质葡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大众科技》2009,(8):6-6
近期,我国科学家宣布“兰花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两岸科学家将联手对被喻为“植物界大熊猫”的兰科植物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同时对10种最具代表性的兰科植物进行基因表达的转录组测序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鼠耳芥也叫做阿拉伯芥,是一种细长而直立的植物.它主要分布于中亚、北美洲、西伯利亚、非洲、欧洲以及我国的中南、西北、华东、西部等地,一般生长于山坡、平地、河边及路边. 别看鼠耳芥小小的、瘦瘦的,它可是进行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被科学家誉为"植物中的果蝇".因为它的基因组很少,只有5对染色体,是目前已知植物基因组中最少的,这使得克隆它的有关基因相对比较容易.  相似文献   

13.
《科技广场》2003,(2):4-6
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部等联合主办,宋键、路甬祥、徐匡迪等56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出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一、我国科学家率先绘制出水稻基因组精细图和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图中科院基因组信息学中心等单位完成的水稻基因组精细图,覆盖了籼稻97%的基因序列,其中97%的基因被精确地定位在染色体上;覆盖基因组94%染色体定位序列的单碱基准确性达99.99%,已达到国际公认的基因精细图标准。中科院国…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东亚植物区系中双子叶植物9个种的体细胞染色体新计数,其中6个是属的新计数,并对这些资料与有关的科或属在系统学和进化上的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科学历程     
文西 《百科知识》2014,(3):20-20
正2001年2月12日——首次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2001年,由中、美、英、法、德、日6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6国先后参加人类基因组对23对染色体DNA大规模测序的国际合作,最终绘制了一张类似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人类基因组精确图谱。科学家经过初步解读,发现人类基因组中包含3万多  相似文献   

16.
自动提取植物染色体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染色体特征参量的提取是实现植物染色体计算机自动识别和分析的关键,本文首先对原始植物染色体图像进行图像分割、边界搜索、背景噪声滤除等处理,将各条染色体从图像中提取出来。然后,提出采用边界的高阶方向链码来判定染色体边界上明显凹凸点的分布,又根据染色体的细化中轴,自动判定出染色体着丝点的位置。进而,测量得到描述染色体特征的主要参量。经对植物染色体图像进行实验,其结果表明这一系列处理方法对植物染色体特征的自动提取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正>你知道吗?柿子树也是有性别的哦,它的雌花和雄花是分离的,长在不同的树上,而且和人类一样,XY染色体是雄株,XX染色体为雌株。但具体是什么基因决定柿子的性别呢?美国和日本的研究人员合作,对野柿子的基因组进行了分析,以寻找哪些基因是雄性植株所独有。通过研究,他们发现并命名了决定植物雌雄的基因Me GI和OGI。Me GI,在日语中意指雌性植株,它同时存在于雌雄植物中,因能抑制花粉的形成,使植物只能开出雌花而  相似文献   

18.
科技快递     
《百科知识》2007,(8S):33-34
为什么会有清凉感?环境刺激法可缓解智障症状;史前一种巨大植物可能是菌类;用木屑制取生物燃料;肉毒杆菌基因组测序成功……  相似文献   

19.
2000年5月8日,人类基因组科学家绘制出了第21号染色体的基因图谱,对21号染色体所含的基因数的统计表明,它只有225个基因,是人类最小的染色体。染色体的号码是依染色体的长度,由长到短而定的。但为什么实际上21号染色体却是最短的呢?原来,在50年前定染色体号码时,因当时染色技术  相似文献   

20.
利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技术快速鉴定了栽培稻与野生稻的天然异交种的基因组组成.分析了该杂种在减数分裂中期I的染色体配对情况.根据根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现该杂种是具有36条染色体的三倍体;通过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的配对研究.发现该杂种染色体很少发生配对,绝大部分染色体以单价体形式存在:结合GISH技术的分析.证实该杂种是由A、B和C3个染色体组组成.因此该杂种是栽培稻和小粒野生稻的天然杂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