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宗灭佛是唐朝历史上一次比较重要的事件,对于灭佛的原因众说纷纭,以往的分析过分地强调经济原因而忽视了道教的原因.实际上通过对唐朝一些反佛者的言论的分析,可以看出佛教与道教以及佛教与儒教的冲突才是武宗灭佛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韩愈与僧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愈是辟佛的,但韩愈却和一些僧人有交往淤是就引起了一些人对韩愈辟佛的真实性的怀疑。辟佛是不是就不能和僧人有交往呢?这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第一,要看看为什么交往,第二,要看交往的内容是什么。或是出於朋友的情面,或是出於礼貌上的需要,或是出于一时的感情上的需要。韩愈所以会和僧人有交往,无一是由於信仰上的原因;至于交往的内容,韩愈不仅没有赞扬,而且还当着僧人的面大声斥责佛法入中国的危害。这样的交往和辟佛不是完全相一致的吗?怎么能只从形式上看问题呢?  相似文献   

3.
李白思想有“仙味”,是因为他融儒、佛、道为一体。这也是其诗魅力无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唐君毅先生成长过程中不乏佛教化的滋养,他自幼在人生现上就与佛教的“苦谛”有强烈的认同感,学术思想受佛教的影响也很大但他最终弃佛归儒。本试图对这一原因作一初步的探讨。以深刻地理解其学术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5.
北魏太武帝与周武帝灭佛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对北魏太武帝与北周武帝灭佛的成因、经过及结果的比较研究,找出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为太武帝灭佛的主观动因主要是以强制手段改变太子的信仰,以利于北魏统治,但败告终,而周武帝灭佛则 经过精心策划,收效显。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唐会昌年间之毁佛行为的原因不应仅着眼于经济方面,应更多地重视当时统治者(唐武宗及宰相李裕德)的崇道抑佛思想及其强烈的个性。毁佛的渐进至高潮过程完全证明了这点  相似文献   

7.
文章论述了鲁迅写作《野草》为什么难于直说?不是当时的政治原因,也不是与许广平的爱情原因,而主要是《野草》与佛文化关系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与佛教关系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唐代世风及柳宗元一生活动的考察,认为柳宗元与佛教徒交往,替他们撰写各种文字,都是带有非常明显的世俗功利目的的,是求自闻、求自适、助教化,而并非仅痴述佛教教义、仪式,柳宗元好佛的目的主要是用佛。  相似文献   

9.
目前高中历史教科书在佛道二教与理学产生的关系上存在着不同的论述。如人教版认为,理学是儒学融合佛道二教的产物;人民版和岳麓版与之相反。认为理学是儒学在与佛老思想相抗衡过程中产生的。面对两种相反的说法,一些高中历史教师提出,哪个观点更符合历史事实呢?本文简要地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详细论证了梁武帝“舍道事佛”是在天监十八年,否定《广弘明集》所谓“天监三年”的错误记载,以纠正学术界在这一重大问题上以讹传讹之误;并讨论了此事发生的原因,这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梁武帝作出这一决定的动机  相似文献   

11.
谢灵运的佛诗创作,一方面努力追求圣洁忘情的境界,一方面又总不忘渗入佛理玄言,难以达到情与境的完全融合,其诗歌创作的这种不,其美学观点有密切的联系,而谢灵运虽不是一个美学家,但其美学思想独到而新颖,闪耀着魏晋六朝这一文学转型时期的时代光辉。  相似文献   

12.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的传入期和成长期。佛教能够传入中国并成长发展,除由于佛教本身的宗教说教以及一定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根源外,还与帝王们的"倡佛"分不开。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尝试探索汉语中儒、佛、道三教词汇形成和流行的原因。原因之一是儒、佛、道三教文化强烈的社会人文色彩的浸润;原因之二是为了满足汉语交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明朝时期,钱谦益由于受当时讲佛谈禅的社会风气影响,少年时期就与佛道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在他广泛的交游之中,与佛道僧侣的交游则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借此能够进一步了解钱谦益热衷于交往佛道僧人的原因,以及与佛道僧人交游对其佛学思想和文学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反映钱谦益与佛学相关的一系列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15.
韩愈一生排佛不遗余力。与僧徒的交往并不影响他的排佛。韩愈排佛的关注点仅仅在于佛教对社会的危害,并不涉及佛教义理精微之处。韩愈排佛的成效不大,而且其在发展儒教的过程中还受到了佛教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诗仙李白与儒、佛、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思想有“仙味”,是因为他融儒、佛、道为一体。这也是其诗魅力无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朱熹并非佛道门中人,但是,他的许多重要哲学观或与佛道有相通之外,吸收了佛道的思想成果。宇宙观问题,是宋明理学的重大论题之一。对老庄自然天道观进行了批判和利用,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有机宇宙观;这是抵制道家思想吸收和改造的一个非常突出的例子。此外,在本体观念、思维方式、认识论上,他都不同程度参照佛道思辨材料,进行改造和发挥,同时,他对道家的修 炼气和佛家的禅养气功方法极其推崇,且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18.
白衣佛小考     
敦煌早期壁画中有五铺白衣佛,为佛教艺术中仅见。本文认为白衣佛是弥勒的一种瑞像,它的出现与末法思想有关。北朝至隋唐时期曾流行崇尚白色的弥勒信仰,弥勒教匪利用了这一信仰,曾多次发动起义。这显示了佛教信仰的民间化。  相似文献   

19.
佛教在吐蕃二百多年的发展中,发生过两次灭佛事件,其中后一次朗达玛灭佛,导致吐蕃境域"无佛"现象长达近一个世纪,给藏传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最为深远的社会历史影响。本文认为,朗达玛时期之所以发生灭佛事件:佛教的过度发展是根本原因,经济问题是重要原因,政治问题是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0.
禅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和生命美学,它把心性作为理论基石。心的内涵涉及到审美本体论。在早期禅宗向中国式禅宗的过渡期中,北方禅宗以心为根本的思想,已使禅法由外在的形式向内在的感悟倾斜,从而将禅修行变成了纯粹的心灵体验,这是过渡的第一阶段。而以慧能为代表的南方禅宗提出的“即心即佛”的命题,则是过渡的第二阶段。他们把心性自觉、心灵体验提升为自心自悟式的刹那间的自我肯定,但他们却未摆脱人性与佛性、污染心与清净心的二元分别。而南禅发展到马祖道一的阶段,他在继承“即心即佛”和般若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般若空观的原理,认为“即心”即被心缚,“即佛”即被佛缚,把“心”、“佛”都视为空的。为了防止学人对“即心即佛”的执著,他最后提出了“非心非佛”的命题,让心灵回到那“空诸所有”的恬明之境——诗意栖居之所,放射出人性美之光。因此,可以说从慧能的“即心即佛”到马祖道一的“即心即佛”,再到“非心非佛”的转换,展示出南宗禅学及其美学思想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