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河南省鹤壁市第九小学,为建立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求的师资队伍,推进教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咬”定信息技术不放松,坚持每周进行一次现代教育技术全员培训,同时聘请专家到校进行信息技术专题讲座。通过培训,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更新了教育模式,掌握了网络入门技巧,提高了多媒体操作技术,树立了学习理念。目前,该校全体教师能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60%的教师会自制CAI课件。“咬”定信息技术不放松$鹤壁市第九小学@齐金栓  相似文献   

2.
焦炜 《图书与情报》2007,(6):65-67,71
信息技术是获取、加工、存储、传输、表示和应用信息的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化。文章分析了传统学习方式的局限性与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内涵,论述了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徐兴明 《大观周刊》2013,(5):151-151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如果想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掌握信息技术。这使得搞好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把教学和实际生活相联系。  相似文献   

4.
张建会 《大观周刊》2012,(16):227-227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全面步人中小学课堂,并逐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课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作为教师,必须紧紧抓住本学科的特点,有的放矢,找到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现代教育理念,信息技术课堂也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在当代大学教育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均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优化了教学过程、强化了教学效果、丰富了教学资源、优化了信息交流方式、推动了教学资源的传播和再利用。信息技术对于当代大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有着重要作用,内容包括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寻求创新,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学习中勇于创新,教师与学生运用创新思维提升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推动大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创新。  相似文献   

6.
高志敏 《大观周刊》2012,(27):241-24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信息化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可能,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去,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数学实践告诉我们,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必须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数学课程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寻找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才能和谐互动,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泛在学习模式下教师的定位与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在学习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的产物,是基于泛在计算、泛在网络的概念,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学生一个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在泛在学习模式下,教师的定位与作用发生了变化。本文结合电大教学的实际探讨在现代远程教育跨入第四次大飞跃的进程中,泛在学习模式的提出以及教师的定位与作用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黄锦善 《大观周刊》2011,(23):245-245
信息技术走进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官冲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相似文献   

9.
谢延峰 《大观周刊》2010,(41):117-117
信息技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整合于研究性学习,为创设情境教学提供丰富资源和技术支持,那么如何正确地看待信息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协作式研究性学习、网络校际间协作学习时,又有那些问题值得注意;“信息+技术”是不是就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本质是不是等于“复制+粘贴+成果”?  相似文献   

10.
彭玉萍 《大观周刊》2012,(6):203-203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成为一座架设在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更是势在必行。 本文从设置教学情景,突破重难点,培养写作能力以及拓展延伸等方面来谈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相似文献   

11.
现代远程教育是基于应用信息技术的开放式教育,它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基于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建设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的教师,培养学员远程学习的自治能力,实现教学管理系统的现代化,信息化,才能提供高效益,高效率,高质量的远程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2.
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教与学的环境——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教学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的职业技能)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也随之转变了。为了顺应这种转变,教师必须掌握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同时,还必须掌握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思想和方法,用于指导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黄海容 《大观周刊》2012,(14):226-226
小学的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小学生口头氧达和书面表达的作文能力的重要阶段,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恰当引入现代教育技术,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本文谈到了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号,激情促写;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写作的观察能力: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作文写作的思维能力;如何运用现代教有技术培养学生的写作的表达能力;以及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作文的评改等等内容从。从而为在现代教育技术下如何开展小学作文教学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4.
曹冬梅 《大观周刊》2013,(11):330-330
现代教育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于地理教学是高中课程改革中富有挑战的新课题,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flash.3s等现代软件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学生在网络化环境下学习成为现实。本文就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地位,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教育中的应用以案例的形式与大家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鲁录海 《大观周刊》2012,(26):160-16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整合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比较显著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由于其独特的教学魅力,受到了广大高中教师喜爱,那么,应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呢? 一、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语文教师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6.
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教学技术所提供的教学环境,已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数学教学可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促进了教学模式改革,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祝武明 《大观周刊》2013,(2):112-113
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能够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获取知识的多条渠道,通过一个教学实例阐述了信息技术Z+Z超级画板在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怎样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已成为当前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作为web2.0技术重要应用之一的Wiki,凭借其特有的协同编著技术优势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方式。可以广泛用于高校的协作式学习中。本文以山西师范大学师范生必修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改革试验为例,搭建了Wiki教学平台,介绍了Wiki用于该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了基于Wiki的协作式学习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并总结了取得的经验和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教育必然走向与课程整合的阶段。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 ,信息技术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语文教学结构发生全新变化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 ,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 ,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也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