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两宋时期,江浙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引发城市变革,市民阶层成为新兴力量介入城市社会;同时,文化下沉,雅俗合流,文化娱乐市场持续发展。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为新兴文艺形式的发生提供了充满生气的土壤。以宋室南迁为历史契机,南戏最终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温州诞生,并以其综合性艺术的独特魅力与市民阶层共通的价值诉求,借助商业力量在江浙城镇体系中迅速风行,成为人们认识两宋时期社会生活的重要文化样式。  相似文献   

2.
明代中后期,随着经济的渐渐恢复和发展,城市商业繁荣,市民阶层空前壮大,统治集团的控制能力逐渐下降,这时候王阳明学说逐渐为广大知识阶层所接受,并为更广大的市民阶层所趋  相似文献   

3.
诗、词、曲,由于时代的变迁、阶级成分的变化、作家的变化、审美趣味的变化以及语言的变化等等对它们的深刻影响,形成了它们各自迥不相侔的艺术风格与特色.具体到意境方面,由于元代市民阶层的繁荣,元代知识分子地位低下而逐渐转向市民,使元小令在意境方面更多地融进了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趣味,形成了自己区别于唐诗、宋词的特色.大体来说,唐诗、宋词,以境胜;元人小令,以意胜.  相似文献   

4.
魏娜 《快乐阅读》2011,(5):8-11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市民阶层逐渐成长起来,市民文化也开始崛起。面对这场深刻的变革,许多作家都显示出为市民阶层代言的立场,他们以平民叙事的策略描摹普通市民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  相似文献   

5.
京派小说的代表人物老舍以其最擅长的老北京普通市民生活为题材,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市民世界”,着力塑造了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以及城市贫民四类各具特色的市民形象,表达了老舍对文化批判和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表现了市民阶层尚侠义、重功利的思想倾向和世俗化的审美趣味。宋元以来兴起的“说话”艺术是《水浒传》题材的主要来源,在长期的历史积累中,“水浒”故事渗透了很多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这使它带上一定的市民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7.
拟话本小说和晚明市民心态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书于晚明的拟话本小说,确切而真实地反映了晚明市民的心态。具体说来,拟话本小说反映出了晚明市民阶层普遍具有的渴求财富、鸳逐感官刺激的和企盼“因果报应”的心态。这种心态的成因,与市民阶层的阶级构成、晚明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哲学思潮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8.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的悲剧,实质上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愿望与封建制度的矛盾,同时还包含着复杂的性格悲剧因素。其悲剧意义昭示:作为市民阶层一分子只有认清自己的社会阶层属性,丢掉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幻想,不再依附他们,投归市民阶层怀抱,才能找到真正的归宿和幸福。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池莉的小说就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究其原因,在于她对于中国市民阶层的关注与全新诠释。在她的笔下,人们看到了一群鲜活的市民群像,他们的生存状态、婚姻情感、文化遗存都得以彰显。在她的小说中,人们可以看出其对市民阶层认真的态度与独到的见解,进而完成了对传统市民小说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市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阶层。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它往往成为一个民族的代表性格,中国的市民阶层在长期的封建统治及其思想的毒化下,积淀了浓重的民族劣根性。对保守、落后的市民世界的揭露是中国现代小说的重要内容。鲁迅、叶圣陶等人的作品都曾涉足其间。而老舍则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市民的柔弱性格入手,对市民阶层做了全方位的透视和剖析。本文论述了老舍选取市民柔弱性为改造国民性之落脚点的历史背景及与他个人的独特经历的联系,对他在小说中塑造的众多的具有柔弱性格的市民形象作了归类分析,从而肯定了老舍作为市民诗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市民社会在古代西方是指市民的共同体——国家,是指政治社会。中国古代和欧洲中世纪不存在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市民社会。中世纪末期出现了从事商品经济的市民阶层,即第三等级。从19世纪开始,"市民社会"被用来专指在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种种政治性支配下获得解放的近代市民阶层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一个"脱国家脱政治的领域"。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的缓冲地带,它由相对独立存在的各种组织和团体构成,是国家权力体制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是衡量一个社会组织化、制度化的基本标志,具有独立性、制度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要探寻中西对外政策的差异,需对双方的内部社会结构及演变过程进行比较。西欧和中国在历史上分别形成了按阶级对峙的市民社会和按阶层分立的市民社会,市民社会以其内部冲突促成扩张性对外政策,以其内部和谐促成保守性对外政策。在当代,市民社会发生的变化使西方国家的对外政策呈保守和扩张的双重取向,中国多阶层社会则依旧维持内部和谐状态及保守性对外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3.
水浒故事兴盛于宋元时期,主要以“说话”形式流传,其受众主要是市民阶层。接受美学认为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因此,其故事能否被市民接受对创作者有直接的影响。在《水浒传》中,尤其是其所宣扬的侠义行为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4.
话本小说是伴随市民阶层的崛起而产生的,市民的审美意识不仅决定着话本小说题材的选取、思想内容的表露和艺术形象的塑造,甚至话本小说中的媚俗的描绘也与市民的意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正>宋词是宋代文学的主流,它是由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发展起来的,在当时就受到了广大市民阶层和士大夫阶层的喜爱。宋朝的词虽然大部分是写给士大夫们看的,但也有大量写给广大普通市民看的。宋代文人当中也有不少人在填词,这就扩大了词作的创作群体。宋词在当时除了受到文士们的认可外,还受到了市民们的喜爱。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有极高地位。宋词和唐诗相比,虽然艺术风格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属于婉约风格;和宋词相比,唐诗更讲究韵律,而宋词更注重语言的音乐性;与元曲相比,宋词更为雅化。  相似文献   

16.
一、“市民”的嬗变 市民者,城市居民也,并不单单指在封建社会打入下层的人民,也包括知识阶层——高层次的知识市民即受市民现实功利化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范围更大一点,城市内除“父母官”之外的各色人等都属于市民范畴。本文所说的市民即是广义的大众市民范畴。 “三言”“二拍”为我们展现了已经作为一个独立阶层登上历史舞台的市民的众生相。作者不约而同把兴趣放在普通市民及其身边的琐事上,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将笔触伸向平凡的城市生活。他们第一次真实而全面地描绘出一个市民的世界,为市井细民写心,为市井细民立传。  相似文献   

17.
水浒故事兴盛于宋元时期,主要以“说话”形式流传,其受众主要是市民阶层。接受美学认为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因此,其故事能否被市民接受对创作者有直接的影响。在《水浒传》中,尤其是其所宣扬的侠义行为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8.
中世纪中后期英国市民与王权的较量是英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脉络之一,伦敦市民阶层表现尤为突出。诺曼征服后,伦敦因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获得城市特许状,其市民也拥有相当的自由权利。伦敦市民阶层主要包括商人、手工业者及其他获得市民权的城市居民。他们抑或通过手工业行会参与城市管理,抑或通过斗争和谈判在议会中获得一席之地。二者的关系既有冲突,也有妥协,其目的都为争取各自的利益。最终,其形成的规范和制度为英国宪政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宋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一个转型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城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市民阶层及其音乐文化,逐渐替代宫廷贵族音乐而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流音乐文化——市民通俗音乐文化。这种音乐文化注重写实主义,具有热情奔放和浅显直白的特点。戏曲音乐无疑是众多市民通俗音乐体裁中的杰出代表,综合运用诗、歌、舞等综合舞台形式,将市民阶层的寻常故事搬上舞台,赢得了市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在瓦舍勾栏、酒肆茶楼、寺庙道观或街头巷尾等公共场所的演出活动中,不断吸收各类文化形态和艺术体裁的精髓,完成了由滑稽小戏向成熟戏剧的过渡,宣告了剧曲音乐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20.
浅议老舍的市民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小说的独特价值在于用文学手段营造了魅力纷呈、华彩多姿的市民世界,并以文化批判的视角审视历史剧变时代的中国市民阶层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承袭与变化.老舍小说里的市民形象大致可以分为"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形象"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每个系列都有独特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