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建丽女士的新著《宋代西北吐蕃研究》最近出版,这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民族学原理为指导,试图从全新的角度展现宋代西北吐蕃的历史,并揭示出汉藏关系的本质是自有史以来的“相互依存关系”。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研究宋代西北吐蕃的学术性专著,它不仅填补了宋代西北民族史研究中的一页空白,也是近年来多维研究、立体透视藏族历史的一部典范之作。仔细咀嚼之余,品味出该书主要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一、以专题研究为基础的纵横相济相融的体例《宋代西北吐蕃研究》一书着眼于宏观上、深层次地把握汉藏关系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敦煌藏文本《十二钱卜法》在继承汉文本占卜模式的基础上,又从适应吐蕃传统信仰、凸显族群本位的取向出发,对汉文本进行了改编。此过程发生于吐蕃统治时期的可能性绝大。受苯教向敦煌地区渗透的影响,藏文本《十二钱卜法》呈现出强烈的苯教色彩。但在敦煌苯教深受佛教排挤以及佛教对苯教文化有所融摄的背景下,流寓敦煌的吐蕃苯教师、敦煌佛教僧人均有可能成为藏文本的创编者与使用者。敦煌藏文本《十二钱卜法》兼具汉族数术文化与吐蕃宗教习俗的多元特质,从一个侧面上映现了吐蕃时期敦煌社会不同族群、宗教间对立与融汇交错互动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3.
茶马古道是人类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从历史文献资料来看,除了西南的滇藏道、川滇道、川藏道、岷山道外,从四川通往陕甘地区之间也存在着一条极其重要的茶马古道,即秦蜀道。秦蜀道始自今四川省成都市(古称蜀),终止于今甘肃省天水市(古称秦州),由主干线和若干条支线构成,官府在道路沿线设立有各类管理机构,严查茶马走私;秦蜀道是西南茶叶输送至西北的最早的商道,在两宋时期,大规模的茶马交易主要发生在陕、甘地区,明代是我国历史上茶马互市的黄金时期,也是秦蜀道最兴盛、最繁荣的时期,承担了四川、汉中及湖南等地同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番地茶马交易的主要任务,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茶马商道;秦蜀道干线及支线所经路线主要在甘肃陇南地区境内,徽县火钻镇为明代巡茶御史的官署之地,负责监管全国养马苑圉和茶马交易,成为全国茶马交易的管理中心。因此,秦蜀道不但是历代最重要的一条茶马古道,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由官方监督管理的"以茶易马"的茶马古道。  相似文献   

4.
唐蕃在 8世纪对河西陇右特别是泾原地区的争夺十分激烈。德宗朝朱氵此之乱 ,唐引吐蕃入援 ,结果引狼入室。朱氵此之乱后 ,吐蕃趁唐疲弊欲夺取泾原地区 ,又恨李晟、马燧、浑王咸三人为唐拒吐蕃甚力 ,后马燧、张延常误国 ,所以有平凉劫盟。平凉劫盟以后 ,唐朝联合回纥、云南、大食 ,唐蕃关系进入低谷。  相似文献   

5.
在西北抗日救亡社会主流思潮逐步形成的过程中,西北地区主要的政治军事力量相对制衡,客观上为西安事变的爆发与和平解决创造了有利的时空环境;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也推动了西北政局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历史转折,走向稳定和发展。以此为分水岭,西北地区人民的国家观念得以增强,逐渐稳定和发展的西北成为抗战大后方之一,为持久抗战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为中共抗日民主队伍的成长和壮大提供了条件,客观上为中国革命做出了贡献。西安事变前后西北政局的演变表明,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实现共同发展。这为当今西北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6.
从继位至贞元三年五月平凉劫盟发生后,德宗在民族政策上实行了有别于其先辈、也有别于其自身中后期的民族政策,主动向吐蕃伸出了友好之手,如主动归还吐蕃俘虏,应吐蕃之请,为之改敕书、境土,与吐蕃会盟立界,多次遣使出使吐蕃,表达和好姿态。唐朝综合国力的削弱、处理国内东方跋扈藩镇的需要以及所谓的陕州之辱是德宗不遗余力地推行和蕃政策的原因,德宗的和蕃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吐蕃也向唐伸出了友好之手,但由于德宗君臣并没有从根本上诚信对待吐蕃,和蕃政策最终破产,平凉劫盟发生。  相似文献   

7.
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潘罗支取代凉州土豪折逋游龙钵成为西凉府的最高统治者。这一变动并非武力争斗所致,而是政治折冲的结果,北宋王朝是其幕后策划者。此后,北宋积极联络以潘罗支政权为中心的河西吐蕃系诸部族,以达到牵制李继迁势力的扩张,减轻西北边防压力的目的。支持潘罗支政权的核心力量是者龙十三族,此外还包括由左、右两厢副使统率的由十八部族构成的六谷蕃部,其外围则是以抵御李继迁扩张为共同目的的大、小吐蕃系诸部族。潘罗支死后,西凉府政权仍保持着松散的形式,大首领对各蕃部并非拥有绝对的权力。随着夏宋关系的改善,西凉府政权亦逐渐走向衰落。到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前后,西凉府政权最终被西夏攻灭。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汉藏的异同为出发点,以吐蕃王朝时期和西周时期盟誓制度在起源、仪式、内容、作用、影响等多方面的比较,剖析作为国家形态发展早期的重要制度——盟誓制度,其所包含的文化认同性,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发展的影响。吐蕃王朝之后,盟誓制度与宗教紧密结合,成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之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乐崩坏",盟誓也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秦代法制的建立与完善,先秦时期的盟誓制度最终失去作用,被世人所遗弃。  相似文献   

9.
公元八九世纪,唐朝、吐蕃、南诏之间战事不断。南诏政权相对弱小,对两大强邻和战政策随时局不断变化。沿时间梳理分为四阶段。一、南诏得到唐朝扶持统一云南,受唐册封。二、南诏与唐朝关系恶化,发生两次天宝战争,南诏结附吐蕃。三、唐朝为对付吐蕃联合南诏的进攻,欲重新结盟南诏,而南诏也因吐蕃压迫过深,重新与唐结盟。四、南诏军事力量逐渐强大,毁约攻唐,频繁发动对外战争,最后国力虚空,政变过繁,终亡国  相似文献   

10.
嬴秦族起源于山东。唐虞之际因功赐姓嬴氏 ,被封于秦。夏末归商 ,参加过灭夏的战争。在商代“嬴姓多显 ,遂为诸侯”。商末以来 ,嬴秦子孙中有西迁今山西者 ,有西迁陇右者。西迁陇右的嬴秦子孙 ,遂成为西周王朝镇压西戎的一支政治力量 ,并在与戎狄的斗争中被封为诸侯 ,建立了秦国———这就是后来消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秦王朝的前身  相似文献   

11.
发轫于秦汉的边塞诗,在盛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于有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诗人出现,“边塞诗”派得以确立,并有若干佳作名篇拱卫。因其爱国主义和英雄气概显著,故宋明清以来,代不乏人。当代军旅诗歌亦受其影响,为其它诗派所罕见。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舟山船文化历史悠久,夏商周三代,舟山已是南北航线的必经之地;秦汉时,东南沿海已具有较高的造船工艺及航海技术。从唐朝一直到明清时期,舟山是内地与台湾、日本海外贸易的一个主要港口。  相似文献   

13.
自从夏后启开创了我国第一个国号名为“夏”的文明古国之后,在时经四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便相继出现了世界闻名的“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到民国”,直至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等等,众多的国家名号.  相似文献   

14.
成县大云寺石窟部分唐、宋时期题壁、石刻文字尚存。寺内"汉永平十二年"刻字说明佛教很早就已传入今陇南市境内,"梁大同九年"刻字证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曾经在陇南境内兴盛及萧梁曾经统治陇南部分地方的史实。大云寺石窟开凿于北朝,创始于北魏的可能性最大,至隋唐时期已具有一定规模,"千佛"(遗迹)塑造于北朝至隋唐期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幢立于中唐时期。"大云寺"之名始自唐代武则天时期,石窟主要表现佛教内容,也包括儒家、道教和社会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15.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历来享有盛誉,即便在贬谪潮州的人生低谷期也以其勤政爱民的斐然功绩在唐宋潮州民众心目中赢得了由人到神的升格。在这一演变、升格的过程中,潮州本地盛行的先贤崇拜和人神合一以及宋代理学的兴盛加速了韩愈的神化,唐宋地方祠庙祭祀政策的变化以及韩愈自身所具有的文化人格魅力等多种因素共同合力而促成了韩愈这一"唐人宋神"文化奇观。  相似文献   

16.
织女、牵牛两星的称谓,最早见于《诗经》。西汉初的长安,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开始生成,长安斗门今存西汉牛女二石像,这是牛女星宿最早的人形化。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神话的人物和情节已经定型,唐宋以后在民间口传中又进一步演进。七夕节俗也起源于长安。西汉初长安已有七月七日守夜乞愿、穿针乞巧的节俗,六朝时传播到江南,至唐代已风靡全国,尤以长安为盛。长安斗门的石婆庙庙会正是七夕节俗生动的载体,附近的牛女二石像石婆庙,不仅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而且是弘扬七夕文化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产生的朝代一般认为应为秦汉时期,但又有西周说、春秋战国说、东汉说等不同观点。论述了秦汉中央监察机构的设置(谏诤制度及谏官系统、御史大夫及其属官系统、丞相司职系统、司隶校尉等)、职权、运行机制及演变过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今天的政权建设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汉族舞蹈历经远古时期、周秦时期、汉魏南北朝时期和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本文旨在从宏观的角度对各历史时期的汉族舞蹈的历史进行梳理,希望有助于师范类舞蹈专业汉族舞蹈史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
动词“起来”最早出现在汉代,从唐代开始使用渐多,随着其使用的频繁,语法功能也渐渐增多.由最早的“谓语动词”语法功能最先产生出“补语”语法功能,最后产生体助词语法功能。“起来”作体助词的语法功能的最早出现于唐五代时期,它是在方向补语“起来”和非方向补语“起来。”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其语法化机制是扩展和合力造词理论。  相似文献   

20.
论易安词中的叠字(句、韵)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叠韵始于《诗经》盛于六朝,唐平仄行而双叠始废。后宋文乐合一,双叠始复盛行。其于字拗体之变化,既协且叠,用之有当,复沓回环,馀意深厚。易安尤善用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