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章法,就是段法,节法,是介乎句法与篇法之中的.刘勰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积章而成篇.”古人因而有句法、章法、篇法的称谓.句法是对字词的结构、组织、色彩的考察,篇法是对整篇起、承、转、结等结构的考察,而章法则是对某一节段内部或节段之间关系的考察.但汉代以来,章句并称,有所谓分章析句之学,是着重讲字法、句法、章法的.故刘勰又云:“然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章法与字法句法相关,也与篇法相联,只有“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精英,字不妄也”,(以上刘勰语,均《文心雕龙·  相似文献   

2.
章法,就是段法,节法,是介乎句法与篇法之中的。刘勰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积章而成篇。”古人因而有句法、章法、篇法的称谓。句法是对字词的结构、组织、色彩的考察,篇法是对整篇起、承、转、结等结构的考察,而章法则是对某一节段内部或节段之间关系的考察。但汉代以来,章句并称,有所谓分章析句之学,是着重讲字法、句法、章法的。故刘勰又云:“然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章法与字法句法相关,也与篇法相联,只有“篇  相似文献   

3.
“起承转合”本是近体诗的章法。绝句的第一句,律诗的首联为“起”;绝句的第二句,律诗的颔联为“承”;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颈联为“承”;绝句的第四句,律诗的尾联为“合”。此法运用得当,且内容尚佳,就是一首不错的诗,反之,既使内容再好,若乱了章法,那诗是要大打折扣的。我们若把此法运用到议论文的写作当中去,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文有章法,诗也有章法。所谓章法,即诗文的组织结构。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有思路,遵路识斯真。”因此,懂得一点近代诗的章法,有利于提高近代诗的阅读欣赏能力。元代人曾把近代诗的章法概括为四个字:起、承、转、合。起,就是开端;承,就是承接;转,就是转折;合,就是收合、收束。绝句一般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为合。如欧阳修的《画眉鸟》:  相似文献   

5.
古人写诗,尤其是作格律诗,遵循的基本章法是起承转合。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释是: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下文,‘转'是转折,‘合'是全文的结束。格律诗中,绝句有四句,按顺序依次为起、承、转、合;律诗有八句,每两句为一组,也就是一联。前两句是首联,称为起句,三四句  相似文献   

6.
写律诗,在章法结构上大体都遵循着“起承转合”的规则。绝句虽不要求遵循律诗起承转合的规则,但也有相当数量的绝句还是体现了这一规则的作用。如唐代诗人王翰的边塞诗《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中写军中饮宴。前二句写宴会上的热烈气氛,一起一承,有声有色,具有浓郁  相似文献   

7.
古代诗人创作过程中的布局谋篇,虽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也有一种“章法”。这就是元代范椁说的:“起、承、转、合。”所谓“起”,即开始;“承”,即承接;“转”,即转写;“合”,即收合。譬如律诗,首联为“起”,颔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联为“合”。绝句则是首句为“起”,次句为“承”,三句为“转”,末句为“合”。律诗如杜甫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相似文献   

8.
清人唐彪《读书作文谱》中说:“先辈云:文章大法有四:一曰章法,二曰股法,三曰句法,四曰字法.四法明而文始有规矩矣.四法之中,章法最重,股法次之,句法、字法又次之.”又说:“文章全在布置,格即布置之体段也.……作文之时必先定一格,以为布置之准则,而文乃成片段.清人刘熙载《艺概·文概》中亦云:“文有七戒,曰:旨戒杂,气戒破,局戒乱,语戒习,字戒僻,详略戒失宜,是非戒失实.”  相似文献   

9.
【主题导读】时评是对时事的评论,本质上属议论文。时事过程性强,时评就需要针对事件过程,选取角度分析评论,以独特的思考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这种先叙材料、后发感想的写法被称为启感式,由“引”“证”“联”“结”四步构成,跟诗歌“起承转合”的章法异曲同工。这类作文一般开篇引材料、亮观点,继而析原因、发议论,接着联现实、做拓展,最后下结论、收全文。“一篇之中,先立大意,起承转结,三致意焉,则工致矣。”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典诗歌都讲究章法和句法的安排,无论是“尺水兴波”的绝句、小令,还是洋洋洒洒的歌行、长调,都讲求全篇章法的开合变化,也注重一联诗句内句法相摩相荡的技巧。古代杰出的诗人词家都善于运用奇正、虚实、抑扬、张弛、疏密、浓淡等艺术辩证法,创造出一些奇妙的句法,或用在诗的开头。振起全篇;或用在诗  相似文献   

11.
绝句形式极短;多则28字,少则20字,而要表现丰富的内容,含不尽之意;形成婉曲回环之美,便须特别讲究艺术技巧。中国古代诗文的章法结构讲究“起承转合”,这一顺序在绝句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兹以贺知章《回乡偶书》为例分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第一句之“起”是全诗的开端。作者中年离开故乡,回乡时年逾八十,与故乡阔别数十年之久。久客还乡,自然感慨万千,然而只写  相似文献   

12.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或一首诗主旨所在句,或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诗眼犹如人眼,最为生动传情,因而成为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如何鉴赏“诗眼”?笔者总结出以下六法。以“一字”或“一词”为眼,以“一句”或“一联”为眼,方法各有三。  相似文献   

13.
韩愈修辞技术好,故其诗未容忽视。中国文字特别在韵文中乃表现两种风致:夷犹、锤炼。夷犹表现最好的是《楚辞》,特别是《九歌》;散文则《左传》、《庄子》。锤炼要做到“坚而难易”,应如匠人之锤铁;锤字易死于句下,故应注意“结响凝而不死”。若夷犹是云,则锤炼是山,云变化无常,山则不可动摇。老杜最能得此。字之锤炼可有两种长处:一有力坚实,二圆润。韩愈诗用字坚实不及杜,圆润不及孟,但稳。韩云:“六字常语一字难”,每字不轻轻放过。退之诗能锤炼,故其诗字法、句法及客观描写好。如《山石》,“荦确”二字,好。二字对韩愈最合适,韩是阳刚、是壮美;若用“嶙峋”,是阴柔,是幽美。“星垂”可代表老杜,“山石荦确”可代表退之。音节好,散文可以成诗,老杜能之。学老壮者多不知此,仅韩文公能知之,“黄昏”、“芭蕉”二句皆散文而成诗者。中国文学史上有演变无革命,有之者,则韩退之在唐之倡古文为有意识者。  相似文献   

14.
汉字创造的语法修辞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语法也是汉字的“构字方法”;汉语语法先积淀于“字”,再显现于“句”;汉语先有语法,再有字法,后有句法;汉字还以言语的修辞法为创造方法,这是中华成为“诗的国度”之基因;汉字的创造积淀了“语法”与“修辞”的系统逻辑。  相似文献   

15.
近体诗有严格的平仄限制,掌握近体诗的平仄规律是理解近体诗格律的关键。其中对“对”和“粘”的理解又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对”,指平声字和仄声字相反。诗的一联,如视上句为出句,则下句可称对句。出句第二字如为仄声,则对句第二字必须是平声;出句第二字如为平声,则对句第二字就必须是仄声。“粘”,指平声字接平声字,仄声字接仄声字。近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长廊中,以视觉手段来构筑意境的诗歌作品,当首推曹操的《观沧海》和杜甫的《望岳》。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比感受两首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一、统领全篇——一字当先《观沧海》一诗,起句很平常,“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个“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诗人登上碣石山观海所见。而《望岳》诗则以题目中的“望”字统领全篇,全诗虽无一个“望”字,但诗歌句句都是写向岳而望。二、写景状物——大笔法、多角度曹诗把诗人亲临大海的所见景象,用朴素  相似文献   

17.
韩愈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人物,其成就不仅在于他积极动古文的革新,而且还在于他对诗歌的创新,韩诗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奇崛险怪”和“以文为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由雄奇艰险的诗风和“陈言务去”的诗语构成,后者主要把古文的字法,句法,章法引入诗歌创伤,把大量议论引入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8.
韩愈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的确立与他"以文为诗"的创作倾向息息相关。韩愈的"以文为诗"具体表现为:以散文题材入诗;以古文章法、句法、字法入诗;以议论为诗;以赋笔为诗。这是韩愈诗体诗风开拓创新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文体文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一、对“起、承、转、合”章法理论的重新解读中国古代写作学关于写作原理的最高成就应该是关于文章章法的“起、承、转、合”的模型理论。“起、承、转、合”能够给学写文章的人提供一个从无话可说到有话可说的文本内容结构的思维操作模型。“起、承、转、合”的思维模型,最先形成于汉语诗歌的韵脚格律中:第一、二、四句协韵,第三句不协韵。后来作为绝句写作的内容、情感的基本逻辑:第一、二、四句渲染某种基本情调、意思,第三句则宕开一笔,转向另外的情调、意思。这样,强化、渲染那种基础的情调、意思,而第三句则反衬了作品的基础情调、意…  相似文献   

20.
中考在即,阅读测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考场上,学生见到文章,阅读几遍,似懂非懂。再审阅读题,依然搞不明白,于是胡写一气。其表面现象是读不懂文意,不会审题,其实质是不能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能力不强。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难点?我以为,让学生了解“起承转合”的写作章法很有必要。周京华在《起承转合拾级而上———谈记叙文的成文技巧》一文中说:“元代范椁说的‘起、承、转、合’四字,是古典诗词的章法,但它有如事件的变换无穷,符合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曲径通幽;有如情感的起伏不定,吻合情感的蕴含、萌动、显露、升华,错落有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