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鲁迅是著名的文学家、革命家,同时也是国学大师,他的辑佚成就卓著,辑佚有《会稽郡故书杂集》、《占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等书。鲁迅辑佚义例严谨,考证精确,特点鲜明,是民国时期辑佚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在古籍辑佚学上做出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2.
马国翰是晚清时知名的藏书家和辑佚书家。本文主要论述马国翰辑佚书的目的、特点、成果及不足。  相似文献   

3.
张舜徽先生是文献学大师,是古典文献学理论的奠基者,在辑佚学思想理论上,他主要讨论了辑佚的定义和产生原因、辑佚的起源、辑佚的取材、辑佚的方法、辑佚的意义等问题,他的思想理论对辑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顾文杰 《兰台世界》2017,(14):81-84
在辑佚学理论研究早期,梁启超、刘咸炘成绩斐然,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著作中对辑佚产生的原因及发展历程、辑佚的材料、辑佚优劣的评判以及辑佚的价值等做了系统的宏观阐述,刘咸炘则在此基础上对辑佚做了较为细致的探微性研究,二人成就各有建树,试对其辑佚学思想做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论孙星衍的辑佚学思想、方法及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星衍是清乾嘉时期著名学者、文献学家。其辑佚不以量多见长,而以精审著称。所辑《仓颉篇》《括地志》《汉宫七种》《周易集解》等以辑文完备、体例合理、校雠精审在辑佚学史上影响深远。他所采用的取众本之长、合众人之力,以足本、善本为底本,通过扩大辑书范围不断补充佚文、力求完备的做法在今天的辑佚工作中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述辑佚工作的萌芽、产生、发展、鼎盛以及衰落;各个时期的社会和文化对辑佚工作产生的影响;辑佚工作的成就及其对我国文化史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关于全祖望与《永乐大典》辑佚,学人已有许多讨论。但全祖望开始辑佚的时间并不是雍正八年,也不是乾隆元年,而是雍正十三年。其辑佚书可考者并非仅十四种,而是五十八种。辑佚书也没有全部遗失,今日尚有原辑本存世。  相似文献   

8.
唐先生的辑佚补辑有据,校勘精湛,集诸家之大成,创亘古之伟业,他为辑佚保存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辑佚是以佚书、佚文的搜辑、整理为中心的文献整理活动和方法。清代是辑佚发展的兴盛期,清代《四库全书》的纂修、目录书的编撰、古经解汇编都与辑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玉函山房辑佚书>广征群书,详明出处;校勘辨伪,审慎考证;排比篇第,辨章源流.其书网罗遗佚,卷帙繁富,为前此任何辑佚之书所不及.这部空前的辑佚巨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而且在辑佚体例上也体现了自己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1.
张坤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2):140-145
[目的/意义]《清代著述考》是顾颉刚编纂的一部有关清代学术的目录学著作。书中所体现顾颉刚的治学路径、思想和方法至今仍值得借鉴和吸收。[方法/过程]通过对《清代著述考》成书、体例及创新点的分析,结合顾颉刚早年有关目录学与清代学术的相关文献论著,探索其早年治学观念,揭示其构建清代学术统系的路径、内容和影响。[结果/结论]经过《清代著述考》的编撰,顾颉刚深化了对清人治学成果的吸收,对他形成"由经入史"的治学路径,在古史研究领域做出开创性贡献,打下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各地档案馆逐步展开对价值较大、数量较多的清代地方档案的整理工作,学界对清代地方档案的研究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进展。文章将对2019年清代地方档案整理和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概述,以期完善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为未来清代地方档案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章学诚与图书编撰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学诚(1738~1801年),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人。清代著名史学家、目录学家和图书编撰家。自幼生活困苦,天资迟钝,“十四受室,尚未卒业四子书”。21岁后,大量阅读史书,对史书产生了浓厚兴趣。23岁之后,屡试不第,曾从朱筠习文,并结交了一些京师...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铁琴铜剑楼藏元刊本《资治通鉴》近10万字长跋为例,揭示明末清初苏州地区文、严两家以严虞悖为代表的士人之阅读轨迹、遗闻轶事,以裨知人论世之资,籍此进一步管窥清代藏书题跋蕴含的丰富文献、史料、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孙文杰 《出版科学》2009,17(4):93-97,92
宋刻本在清代图书市场上备受珍视,书价高昂。本文概述清代宋刻本书价,与同期的官员俸禄及物价进行比较,并对书价高昂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此现象是由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6.
曹之 《图书馆论坛》2006,26(6):341-346
清代是古籍版本学的繁荣时期。文章从同书异本研究、善本观、版本学家和标志性成果等方面论述了清代古籍版本学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明清之际,典籍日就澌灭,诚乃“古今书史图籍一大劫也”。清朝定鼎不久,文教大兴,与以黄虞稷为代表之众多江南藏书家彼此频繁往还,艰辛地聚书、刻书以保存图籍、播衍学术、陶铸学风,从而使传统文脉绵延不绝关系甚密。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新式书报从文化中心城市向地方社会流转。在此过程中,城市的同乡群体对乡村士人进行了最初的新学启蒙。同时,乡村士人这个“在地链接性群体”又以更隐秘的方式促进了新式书报在地方社会的进一步下渗。本文以《刘绍宽日记》为核心史料,详尽呈现了乡村士人阅读新式书报和从中撷取新知的风貌。新式书报的阅读实践更新了乡村士人的“知识仓库”,重塑了乡村士人的思维模式,极大地拓展了乡村士人的阅读史。  相似文献   

19.
《四库全书总目》堪称清代乾嘉学术的代表性作品,总集的编纂也是清代学术风尚所及,《四库全书总目》对历代总集均有著录,从其对总集的定义到各总集的著录,凸现出了批评意见,即批判真赝错杂,批判先自表彰,批判互相标榜,批判略远详近,批判兼收滥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