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仿效西制,开办现代大学算起,我国高等教育已走过一百多个春秋。期间,涌现了许多声名卓著、倍受赞赏的“好大学”:开我国近代大学先河的“北洋大学”和“南洋公学”,以“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意”为办学理念的北京大学,在抗战中辗转办学的西南联合大学,还有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  相似文献   

2.
盛宣怀在清末创建了北洋大学和南洋公学,制订了我国第一个大学规章制度,提出了“兴学救国”的主张和培养高级实用人才的办学思想,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创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盛宣怀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驱。  相似文献   

3.
我国师范教育产生于近代。它适应着时代、阶级的要求,从产生之日起,逐步地向前发展。正确认识我国近代的师范教育,吸取其有益的经验,这对今天办好我们的师范教育,具有现实的意义。一我国近代师范教育产生前后的思想酝酿我国近代师范教育,发軔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南洋公学。一八九七年,大理寺正卿盛宣怀奏请并同时奏派何嗣焜为公学总理,聘张焕伦为总教习。公学租借上海徐家汇民房作为校舍。是年二月,公学首创师范院(相当于现在的师范学校),考选成才之士四十名,于四月八日正式开学。是年秋天,公学仿照日本师范学校有附属小学之法,特选十岁至十七、八岁的聪颖幼童一百二十名,设外院学堂(相当现在的附属小  相似文献   

4.
人们一提起发达国家的“公学”,不管是英国的还是美国的公学,往往容易被误认为是“公立学校”的同义词,以为就是由政府出资兴办的学校。其实“公学”同“公立学校”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私立学校,后者才是政府出钱办的学校。公学不包括私立大学,也不包括小学,是我们理解的私立中学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5.
在英国中学教育体系中,最引人注目和最为显赫的是公学——英国独立学校体系的骄傲。公学是英国教育体系中一种极为独特、声誉极高的私立贵族学校,以培养精英人才而闻名,被誉为英帝国高级人才的摇篮。公学在英国近代社会和教育发展史上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加强英国公学的研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有重要启示。一、英国公学的发展历史英国公学是从捐办文法学校中发展而来的一种私立学校,其“公”与最初产生时的慈善性、无偿性和对学生来源无地域限制等有关。第一所公学温切斯特公学建立于1382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著名的伊顿…  相似文献   

6.
1905年9月4日,复旦公学开学。复旦公学是复旦大学的前身。“复旦”二字由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定,本意是“恢复传承震旦公学”之意,后取《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中“复旦”二字之意,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  相似文献   

7.
南洋公学即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在继承洋务教育的基础上.首开我国公立师范教育。它的“四院”教学模式,为清政府两次颁布新学时提供了可靠的蓝本.是我国新式教育的成功范例。在自身发展中.一直探寻着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新路。最早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正式内容,设置图书馆.自编教科书。其“译书院”发展为我国近代出版业的先驱──商务印书馆。南洋公学作为新旧两种教育体制更迭时期的产物,具有时代的创新精神,为后来的学校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毕苑 《教育学报》2007,3(1):79-81
教科书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诞生物。基督教在华传教士于1877年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School and Textbook Series Committee),他们的工作对中国教科书的产生起到了很大作用。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使用的几种教科书是可考的“教科书”第一次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教科书”在官方文牍中出现的时间稍晚一些。最早大约在1901年初,刘坤一、张之洞在其著名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在“教科书”的意义上使用了“教科之书”的说法。1904年初的《奏定学务纲要》中,对“教科书”的编纂使用作了详细的规定。教科书与近代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教科书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传播载体,担当了近代中国教育转型的重任;教科书的编审制度与教育行政体制相关联,在近代逐渐走向成熟。教科书的发展折射了近代文化的转移。教科书展示了近代中国人的知识结构转换历程。教科书承担了近代国族认同和国民塑形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9.
从传统蒙学读本向近代教科书转变的过程发生在晚清。一般公认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师范生陈懋治等人编《蒙学课本》三编,还有1898年无锡三等学堂俞复、丁宝书、杜嗣程和吴稚晖等创办者编就的《蒙学课本》,是中国人自编教科书之始。新学堂和近代出版业的发展促进了教科书的诞生。文明书局20世纪初推出的一套“蒙学教科书”,汲取了西方分科思想,在学科设置上较明显地具有了近代学科意识。商务印书馆的“最新教科书”,按照学制规程来编辑课文,不论是规模的健全还是编辑的规范性,都标志着中国近代教科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0.
在英国中学教育体系中,最引人注目和最为显赫的是公学——英国独立学校体系的骄傲。公学是英国教育体系中一种极为独特、声誉极高的私立贵族学校,以培养精英人才而闻名,被誉为英帝国高级人才的摇篮。公学在英国近代社会和教育发展史上扮演了—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加强英国公学的研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冉亚辉 《今日教育》2006,(7S):91-92
在英国中学教育体系中,最引人注目和地位最为显赫的是公学——英国独立学校体系的骄傲。公学是英国教育体系中一种极为独特、声誉极高的私立贵族学校,以培养精英人才而闻名.被誉为英帝国高级人才的摇篮。公学在英国近代社会和教育发展史上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对英国公学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盛宣怀高等教育实践与思想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宣怀是清末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根据“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思想,先后创办的天津中西学堂和南洋公学,成为中国近代大学教育之发轫.重视高等教育在兴国强民中的重要作用,主张新型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是盛宣怀高等教育思想的核心,不少观点至今仍有一定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上海复旦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的全国重点大学。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为复旦公学。“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1917年复旦公学改为私立复旦大学,下设文、理、商三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教育史上,上海南洋公学首先提出教育“三大纲”。上海南洋公学是我国创办最早的学校之一,它始建于1896年。1897年4月,南洋公学首批招收了40名学生,成立了师范学院。这年秋天,院方仿照日本师范学校附设小学的做法,开设了附小。教师由师范学院的学生轮流担任,教材也由这些学生共同编写。教材叫《蒙学读本》,  相似文献   

15.
知识窗     
上海南洋公学创办于1896年,是我国最早的学校之一,辛亥革命后改为南洋大学,后又改为交通大学。1897年4月,南洋公学首批招收40名学生,成立了师范学院。是年秋季,院方依照日本师范学校附设小学的做法,又开设了附小。由于初办,既无教师,也无教材,教师由师范学院的学生轮流担任,教材《蒙学课本》也由学生共同编写。编写者陈懋治、杜嗣程、沈叔逵,在《蒙学课本》第三册的“编辑大意”中写有这样一段话: “秦西之学,其旨万端,而以德育、智育、体育为三大纲。德育者,修身之事也;智育者,政知格物之事也;体育者,卫生之事也;蒙养之  相似文献   

16.
我国近代大学教育发轫于京师大学堂,在辛亥革命前,发展很缓慢。就我国建立近代大学首次提出系统设想的是康有为。他在其名著《大同书》中,阐述了大学的性质、任务、分科、教学方法等诸方面的问题,很有些精彩的见解。然而,清末的大学教育基本上贯彻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成绩甚微。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教育家蔡元培倡导“大学改革”,施行“教授治校”、“兼容并包”的方针,推广欧美的选科制、学分制,使大学教育多少有点起色。但是,由于封建军阀、国民党反动派和帝国  相似文献   

17.
上海南洋公学创办于1896年,是我国最早的学校之一,辛亥革命后改为南洋大学,后又改为交通大学。1897年4月,南洋公学首批招收40名学生,成立了师范学院。是年秋季,院方依照日本师范学校附设小学的做法,又开设了附小。由于初办,既无教师,也无教材,教师由师范学院的学生轮流担任,教  相似文献   

18.
盛宣怀,字杏荪,别号愚斋,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今常州市)人,生于1844年4月27日,是清政府办洋务不可或缺的干才,中国近代民用工业的开拓者,一生兴办了采矿、航运、纺织、煤炭、冶金、铁路、银行、电讯等各类大型企业十多个。在兴办近代企业取得巨大成功、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他又先后创办了天津中西学堂(1903年改为北洋大学堂,现天津大学的前身)和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等一大批近代新式学校,首开中国自办新式大学教育、公立新式普通中学、新式小学和正规师范学堂及职业技术教育之先河,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2008,(2):F0004-F0004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我国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大学,为中国近代正式设大学之始,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由此开创了中国的现代学制。北大成立之初即为中国最高学府,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的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事宜。北大传承着中华数千年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学统,  相似文献   

20.
书院院训——现代校训的古代先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学校特别是书院已存在校训的原型,“校训”名称近代从日本引进。“校训”名称与我国古代书院“校训”原型相结合,完成了校训概念和原型的名实统一;“校训”名称与教会大学的“motto”(校训)相对应,完成了“motto”(校训)概念的中国化和本土化。日本“校訓”概念和西方教会大学校训实体双重影响,催生了我国近代大学校训的破土发芽,使得中国古代校训原型得以明确化、概念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