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了解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现状,为高校开展生命意义感教育工作提供研究基础。本研究随机抽取168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使用"生命意义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对象总体上生命意义和目标不确定;调查对象的生活目标、生命价值显著高于理论值,且差异显著(P<0.05);大一学生生命意义感高于大二学生,差异显著;没有或较少有人际关系困扰的大学生,其生命意义感、生活态度、生命价值、生活自主水平均显著高于有一定程度甚至更严重人际困扰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探讨提升生命意义感的干预策略方法:随机选取大学生480人,其中医学生343人,采用生活目的测验进行施测调查。结果:(1)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总体水平偏低,其中28.1%的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缺乏,46.2%的医学生称生命意义感不明确。(2)不同人际关系、生理状况、学习动机、社团活动参与情况等的医学生,总体生命意义感水平及其生活目标、生活价值、生活自主和生活态度四个维度的得分差异均显著。结论:医学生生命意义感水平偏低,可以通过立体化生命教育、系统化课程打造、培养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来提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医学生生命意义感和抑郁情绪的状况,考察其生命意义感与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运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316名医学生进行施测并评测结果。结果①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属于偏下水平(M=94.62);②医学生抑郁情绪状况属于中等水平(M=0.43);③医学生生命意义感和抑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R=-0.465,P〈O.01),抑郁中21.6%的变异可以被生命意义感解释。结论医学生生命意义感和抑郁情绪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有入党动机医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生命意义感的现状,探析医学生入党动机与核心自我评价、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结果:①有入党动机医学生具有较高的核心自我评价,具有较强的生命意义感。②有无入党动机医学生在生命意义感上差异显著,在核心自我评价上差异不显著。③医学生入党动机与核心自我评价呈显著正相关;入党动机与生命意义感呈显著正相关;核心自我评价与生命意义感呈显著正相关。④核心自我评价可以解释生命意义感7.3%的变异。展望:构筑"三全育人"模式下组织育人与心理育人合力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5.
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生命意义感来源问卷》调查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特点及其来源。结果:(1)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整体状况较好。(2)仫佬族高中生的生命意义感在性别、年级、教养方式、经济状况、好友数量、是否留守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学业成绩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3)女生求意义的意志比男生强;高一学生求意义的意志不如高三强,高一学生比高三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存在空虚感;民主型教育方式比专制型和放任型都更有利于生命意义感;好友数量多的学生生命意义感更强;留守学生比非留守学生有更多的存在空虚感。(4)仫佬族高中生与其他民族高中生相比生命意义感不存在显著差异。(5)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来源的前五项依次是关系、健康、成长、求知和娱乐。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硕士研究生心理授权、生命意义感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选取419名硕士研究生为被试,采用研究生心理健康量表、心理授权量表及生命意义感量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心理授权显著正向预测研究生心理健康(t=20.612,P<0.001);心理授权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也可通过生命意义感影响心理健康,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分别为0.0511和0.0962。生命意义感在心理授权与研究生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硕士类型能够调节中介效应的前半段;专业兴趣能调节中介效应的后半段。  相似文献   

7.
探讨生命教育对于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找到应对压力的新的应对源.方法: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和河北大学学生处随机抽取500名申请贫困补助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1)男生在消极生命意义(t=3.375 p=0.001)、意义追寻(t=02.583 p=0.011)、消极应对(t=4.418 p=0.000)和心理症状(t=4.810 p=0.000)方面显著高于女生;独生子女在生命控制感(t=3.210 p=0.002)和消极生命意义(t=3.402 p=0.001)、心理症状(t=4.980p=0.000)方面均高于非独生子女;学生干部在生命控制感(t=2.926 p =0.004)、消极生命意义(t=2.955 p=0.004)和心理症状((t=5.644 p=0.000)方面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文科学生在意义追寻方面高于理科学生(t=2.160 p=0.031).(2)生命愿景、应对方式、心理症状存在两两显著相关(p<0.01).结论:生命教育可以作为新的压力源对心理健康起着直接作用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PIL)对地方高校的33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调查对象的生命意义感总体处于偏低水平。2.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类别大学生在生命自主维度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生源地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得分没有显著差异。3.对父母期望的主观评估及就业前景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较大。对父母期望主观评估不同,学生在生活目标和生命价值维度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就业前景对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的形成有显著影响作用。学习压力感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以阳江市9所中学的1 500多名在校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中学生自我概念在乐观与生命意义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1.中学生的生命意义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生命意义感显著高于男生;2.生命意义的生活地差异显著,农村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低于城市学生和乡镇学生;3.自我概念在乐观对生命意义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乐观既可直接影响中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又可通过影响其自我概念而间接影响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与学习投入的关系,为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和提高大学生学习投入的方法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王鑫强和游雅媛等人编制的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和彭绍玲编制的学习投入量表进行调查,共收集到296份有效问卷,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和学习投入水平中等。通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在是否为学生干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学习投入在年级和是否为学生干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后发现生命意义感与学习投入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生命意义感能显著正向预测学习投入。  相似文献   

11.
桂西北地区高校学生生命意义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生命意义感量表( PIL)对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三所普通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6.26%的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不明确;男生的生命意义感显著高于女生;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生命意义感不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学生生命意义感显著高于城镇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和非单亲家庭学生生命意义感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民族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四学生生命意义感显著低于其他各年级学生;不同专业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差异非常显著,艺术类学生和体育类学生生命意义感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医学生的死亡态度。方法:采用死亡态度问卷,对757名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医学生中立接受死亡的得分最高(3.90±0.77),逃离接受死亡的得分最低(2.02±0.70);在死亡恐惧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3.28,p0.001);在逃离接受死亡上,有过自杀意念的医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没有自杀意念的医学生得分(t=5.13,p0.001);等。结论:大多数医学生对死亡持中立接受的态度,少数人偏向于逃离接受死亡。应把生的教育和死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医学生正确对待死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疫情防控影响下“守门人”培训与生命意义、孤独感、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生命意义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对508名高校心理委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守门人”培训与生命意义显著正相关(r=0.12,P<0.01),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r=-0.16,P<0.05),与抑郁情绪显著负相关(r=-0.31,p<0.01);生命意义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r=-0.39,P<0.01),与抑郁情绪显著负相关(r=-0.33,P<0.01);孤独感与抑郁情绪显著正相关(r=0.64,P<0.01)。生命意义与孤独感在“守门人”培训与抑郁情绪中起链式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2.37%。结论:“守门人”培训可直接减少疫情防控下的抑郁情绪,也可通过生命意义和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以及生命意义-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疫情防控下的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时间管理倾向之间的关系。方法:以生命意义感量表和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问卷为工具对宁夏地区4所高校的42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性别差异不显著,但是在是否独生之间差异显著(p<0.05),大学生生命意义总分与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介于0.240.77之间,p<0.05)。结论:可以通过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来提升他们的时间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5.
《嘉应学院学报》2016,(3):78-82
采用生命意义、自我效能感、抑郁问卷对65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生命意义和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结果发现:(1)大学生抑郁检出率为12.9%,男生检出率(14.7%)高于女生(11.4%);(2)存在意义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抑郁,追寻意义对大学生抑郁预测不显著;(3)自我效能感在存在意义和大学生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听力障碍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以及探讨核心自我评价、社会支持与生命意义感之间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和生命意义感量表对412名听力障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有59.7%听力障碍中学生明显缺乏生命意义感;(2)在逃避维度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生命热诚、生活目标、逃避三个维度以及生命意义感总分上,城镇聋生显著高于农村;(3)核心自我评价在家庭支持与生命意义感,其他支持与生命意义感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朋友支持与生命意义感间起调节作用.结论:听力障碍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不容乐观,应从环境-人格交互作用的视角来开展生命意义教育.  相似文献   

17.
关怀生命意义感的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命意义感就是对生命意义的感受,是个体对生活的目的、方向和态度的看法,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理感受。作为关怀人类幸福的事业,教育必须关怀人的生命意义,让学生感到生命是有意义的,形成一种意义感。教育应该让学生有人的尊严感,培育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感和生命责任感,增加学生的生活愉快感,指导学生积极直面缺憾感。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61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多种分析方法了解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结果显示:1.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时间管理倾向属于中间层次;2.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时间管理倾向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差异;3.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时间管理倾向呈正相关关系,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中的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监控感对生命意义感的回归方程显著,即大学生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监控感对生命意义感具有一定预测、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并探讨社会支持、乐观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乐观和生命意义感量表对45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有61.8%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9.0%的大学生缺乏生命意义感;(2)乐观在朋友支持与生命意义感、他人支持与生命意义感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家庭支持对生命意义感具有直接预测作用;(3)乐观在他人支持与生命意义感间起调节作用.结论: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不容乐观,生命教育不仅要重视社会支持等环境因素,更应该从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入手.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生涯教育对初中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评估生涯教育的干预效果,为初中生生命意义感的提升和生涯教育提供依据,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对广东省广州市某中学的459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筛选出生命意义感较低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招募了32名学生,将其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为期五周的生涯教育,每周两次,对照组不进行干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实验组生命意义感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升,表明生涯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初中生的生命意义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