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德才 《武当》2008,(9):44-45
我们大家都知道,道家炼养者历来对“精”“炁”都很重视。《上阳子金丹大要》曰:“养生之士,先宝其精。精满则气长,气长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而少病。”《老子河上公注》云:“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气不劳,五神不苦,则可以长久。”《释滞》中讲:“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炁。”太上老君说:“精者,血脉之川流也。精去则枯老,是以宝之也……常行爱精,此要道也。”《太平经》中也说:“神者主生,精者主养,形者主成。”  相似文献   

2.
通过体育锻炼健身,我国有好传统,有自己的说法和做法。 先秦的圣人提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荀子说:“养备(注意衣食等)而动时(时常运动),则天不能病。”明末教育家更明确说出“养身莫善于习动,一身动则一身强”。这些说法与西方先哲所称“生命在于运动”是一个道理。 我国自古相传下来的门派繁多的武术,为历代文人武士、平民百姓用以锻炼体魄,卓有实效。踢毽、跳绳、放风筝、舞狮子、赛龙舟等民间游戏,多姿多彩,都有锻炼身体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胜战计     
古语有云:敌害之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败动其国。这则古语把“趁火打劫”计具体化了。《战国策·燕二》中的著名寓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也就是“趁火打劫”的形象体现。战场上常借此计赢得战争的胜利,而球场上也如此。  相似文献   

4.
宣焯山 《精武》2007,(3):46-47
序形意拳术之史,本乎天地之大端与夫造化之原理,盖天地之辟于一无气也,万物之生于无知,形意之成本于无意。盖无意极生有意,意诚心正乃至于静,静则察候六脉溶下二气,静极生动,动而震发四肢,贯通百骸,是谓先天存平静,后天藏诸动也。故意为体而形为用,静属阴而动属阳,体运动静得阴阳消长生生之功,而真之一气生焉。孔子曰:冬至养其阳,夏至养其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此皆修养正气之谓也。盖形意拳之原理,则培养天一之道,由后天而达于先天也。重阳不重阴,太刚必折;重阴不重阳,过柔不坚。刚柔相济,乾坤之道乃成。古之传斯术者,多以心法口授,缺少记载,使后学者茫然不知途径,须以涵养正气为先,以为之序。盖夫体育一途,创自达摩老祖师,迨至宋朝岳飞,又精研内经之意义,化生五行十二形之原理,因名为形意拳,总合五纲十二目,同一全体功用。在内为意,在外为形,是术乃修身之原本,明心见性还原之大道,揽阴阳之造化,转乾坤之枢机,诚强身之捷径也。十二形实本天地万物化生之理,取世间禽兽之具有特能者,妙效其性能,摹效时久、自能精神入体。形意拳术实与卫生关系至切,如能长习,则疾病能愈,弱者能强,男女老少皆能练习,既无折腰屈膝之痛苦,又无跃高纵险之危劳,斗室席地,长衣缓带也可演习,虽属武术,迹近文雅。练习时,身分阴阳,以前心为阴,脊背为阳;手心为阴,手背为阳;大指朝上为阴阳掌。以右肩在前或左肩在前,皆为阴阳身,拳虎口朝上为阴阳拳。练习拳术,不可自专自用而固执不通,若专求力则凝滞不灵,专求重则沉重不活,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浮则神意涣散。要而言之,身外形顺者,无形中自增力气;身内中和者,无形中自生灵气。如练至功深圆满之时,凝神于丹田,则身重如山;化神成虚空,则身轻如鹅羽,所以练习不可固执一端也。果得其妙道,亦是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之意,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无形中而生,诚神气矣。  相似文献   

5.
荀子的养生之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末期赵国人,名况,字卿。荀子是一位儒家学说的思想家,对养生之学说贡献颇大。其《荀子·天论》中有很多的养生名言流传于世,其中著名的“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之语,其意思是“只要物质保养完备,身体活动适时,那么连天也不能使这样的人生病”,为后人所称道。此语体现的“人定胜天”观点,反映出唯物主义精神,向人们昭示:人的健康决定于自己。依其内涵还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那就是:养备+动时=健康。荀子的养生之说@曹卫民  相似文献   

6.
孔德 《武当》2000,(7):40-42
白紫清老先生在其《动几论》中说:“孔子讲,几,就是动的最初现象,即微动。”又说:“代表纯阳的乾,只要一动起来,就不会停止,也不改变形式。”孟子善养浩然之气,有所谓“气以直养而无害”,他的以“直”而养,就是从乾阳微动的时候开始,一直养下去,养到至大至刚,塞充于宇宙天地之间。  相似文献   

7.
棋谚图说     
段嵘 《围棋天地》2007,(8):81-82
有根静而逸,无根动而劳。静以制动,逸以待劳,成败之由也。  相似文献   

8.
论武术体用思想中的动静相得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武术体用思想中的“动静相得观”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医学、养生理论的影响下,结合武术的技击技法理论,在“动”与“静”的问题上,用传统的辩证思维方法去解释武术不同风格的技术特点。这一观点在健身强体的活动中体现出中国武术体用思想“以动养体,以静养体”的“动与静”的辩证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9.
但凡成功的歌唱家,那扣人心弦的歌声常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共鸣,无论是欢乐、痛苦、愤怒、哭泣…………一个个引人入胜的艺术形象令人终身难忘。这不仅仅是因为歌唱家拥有高超的演唱技术、技巧,同时还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功底,对声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古时《乐记》中提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与物而动,故形与声。”认为歌唱是有感而发,形表于声的说法,表现了一种很朴素的反映论观点。清代李渔著《闲情偶寄》一文中有“解明曲意”一节,提到“唱曲直有情,曲情者,曲中之情节也。解明情节,知其意之所在则…  相似文献   

10.
《孙子兵法》虽是一部军事名著 ,但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其他领域和学科。它的战略思想也极适用于当今竞技体育的技战术 ,并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一、先发制人的战略战术思想《孙子兵法》中有一句名言 ,叫做“以佚(逸)待劳”。如何才能做到战场上以我的安逸来对待敌人的疲劳呢?这就必须掌握主动权。所以 ,孙子《虚实篇》中提出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 ,后处战地而趋地者劳。”《军形篇》上说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在《九地篇》又提出 :“先夺其所爱 ,则听矣”。处处从先敌一着出发 ,牢牢掌握主动权。在竞技体育中 ,…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分析和指导思想本文是高一年级教材的体育理论,其较系统地讲了养生的第一要素——动养之道。课文内容包括中华古训《养生莫善于习动》和养生漫话《清代寿翁的“养生工程”》两个部分。是对中学阶段所讲授的关于通过“动其体”强身健心的一系列观点的总结和深  相似文献   

12.
被称为“铁人”项目的十项全能运动,集田径复杂技术项目于一身,在连续两天的激烈竞争中,夺魁者常被冠以“田径之王”的美誉,的确有诱人的魅力。初学者往往始于兴趣;涉足愈深则又为其各项技术、素质之间的相互制约、互相联系的复杂关系所困  相似文献   

13.
王志远 《武当》2007,(1):19-21
太极拳运动中,手足是最活跃的部位。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步法第九》曰:“今夫四肢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应战,对战,本诸身。  相似文献   

14.
清代养生的研究更讲究实际的操作,特别是康煕、乾隆年间,长寿者逐渐增多,寿星们的主要养生方法是“身须动,心须静;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眼常运,面常搓,足常擦,腹常旋,肢常伸,肛常提;食勿言,卧勿语,酒勿醉,色勿迷。”简称为“二须十常四勿”。其养生研究的代表人物是金缨。金缨——清代著名字者,他在所著的《格言联壁·摄生》一书中有大量历代的养生资料,流传于世。其中含有八个“气”的养生论述:“少思虑以养心气,寡色欲以养贤气,勿妄动以养骨气,戒嗔怒从养肝气,薄滋味从养胃气,省言语以养神气,多读书以养胆气,顺时令以养元气。”…  相似文献   

15.
拳论讲,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又说“五行运行皆在步,一身要基定于足”;拳谚也说“步不稳则拳乱”,这些都充分说明,走步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和先导。步法动,全身才能动;步不动,其他无从动。否则,定会被动失势。  相似文献   

16.
“摆正位置”是大赛前后常能听到的话。但我国运动员在各类重大比赛中,因参赛位置摆得不正,由“夺”变“保”,自背包袱而饮恨的事例不胜枚举。“夺”之角色乃是弱者向强者冲击,“保”之角色则是强者守位防失。这是两种作用效果完全不同的参赛角色。“夺”与“保”常处于动态变换中,“夺”者往往是赛前战绩未在高处,或比赛过程中仍难分伯仲,此时的角色心态一般较平静、集中,对比赛结果没有过高的期望和压力,唯以冲击对手为目标和己任;进入比赛“保”之角色的运动员大多是赛前战绩占优或比赛过程中比分领先者,其心态则变得较为复杂、矛盾,运动员的注意力已从比赛过程更多地转向比赛结果,对比赛结果的期望值迅  相似文献   

17.
古人说,人生三宝精气神,精、气、神,既是生命的动力,又是生命的体现,其盛衰与人的寿命直接关联。我国许多医学典籍对“精气神”有精辟的论述《,灵枢·营卫生会篇》中说“: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寿世传真》说“:吾人一身,所持精气神俱足,足则形生,失则形死”。而另一典籍《摄生三要》中强调,养生要聚精、养气、存神,下面分别谈谈。  相似文献   

18.
王志远 《武当》2010,(8):19-20
心乃一身之主宰。贤哲有论:“天地间人为万物之灵。”而心又为人之灵,心能清虚静定,则有真宰,就能将潜意识中的心灵创伤和隐藏在潜意识中的不正不良之心疵清除,此即为“丧我”或“忘我”。“忘我”的程度愈盛,“丧我”的深度越深,则心境愈澄明,观念愈高尚。而剑如君子,是以人格为对象的,所以心正则剑正。心能清虚静定,则身心虚无。虚以任天,心游物外,  相似文献   

19.
【饮食勿偏】“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则伤身生疾,所恶之物,不可全弃,弃则脏气不均。”博食充分体现食物互补的原理。博食是获得各种营养素使营养平衡的保证。日本提出“每天至少吃30种食物”。我国古代医著中提出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博食思想,一直受到古往今来的中国人的高度重视。博食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注意粮豆混食、米面混食,适当辅以包括肥肉在内的多种动物性食品。【食宜清淡】“味薄神魂自安”;饮食要“去肥浓,节酸咸”;“薄滋味养血气”。【饮食有时】“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要长寿,三餐…  相似文献   

20.
吴晓丛 《收藏》2001,(3):72-73
“润格”又称“润例”、“笔单”,其词虽不见于《辞海》、《辞源》,但行内人士皆知其意,即书画家出售作品所列价目标准之谓也。其源起于哪朝哪代,难以确考,然从字面推测,无疑应在“润笔”一词行世之后。所不同者,在文人雅士的书面语言中,“润笔”至今还常与“爬格子”写文章所得稿费混用,而“润格”一词则专用于书画篆刻之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