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课堂教学‘边缘人’是指在日常课堂教学情境中被教师和其他同学排斥或遗忘,或者因自身原因(心理、性格、身体状况等)拒绝参与教学、主动游离到教学活动边缘的学生个体或群体。"与之相对的是课堂教学"非边缘人",即"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这类学生或许成绩并非一致的优秀,但他们在教学中总能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在小组合作学习或教师创设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并乐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体验与心得"。[1]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在积极倡导教育公平的当下,越来越清晰地进入教育理论研究及教育教学实践者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因为某些原因被教师忽视、同班同学排挤而被动疏离课堂教学中心或因自身原因而主动远离课堂教学活动处于课堂教学边缘的群体和个人。他们具有沉默退缩性、相对稳定性及发展可逆性等特征。调查数据显示,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态度懒散、缺乏自信等问题。而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不良教育观念的影响,社会不良信息的侵蚀、娱乐场所的增多,学校评价方式单一、位置安排不合理、教师偏见及学生性格缺陷等原因导致了课堂边缘人的形成。对此,从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是指游离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处于课堂教学的边缘,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的学生个体或群体。这种个体或群体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边缘性、弱势性、相对性等特征。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划分为若干种类型:主动型边缘人和被动型边缘人、积极型边缘人和消极型边缘人、内源型边缘人和外源型边缘人、完全型边缘人和相对型边缘人、表象型边缘人和实质型边缘人以及安静型边缘人和躁动型边缘人。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现象影响着教育公平的实现,可以采用教师主导型、学生内省型、教学环境刺激型和教学制度规训型等策略进化转化。  相似文献   

4.
职业院校课堂"边缘人"指在职业学校的日常课堂教学环境中由于外界客观环境(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同伴等)以及自身原因(性格、身体状况,心理问题等)主动或被动游离于课堂教学中心之外的学生个体或群体,他们具有边缘性、差异性、相对性等一般性特征和整体边缘化与主动边缘化等具体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论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形成过程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是在课堂教学中未被教师和其他同学接受或因自身原因(心理、性格、身体状况等)疏离于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的学生个体或群体。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潜隐性与显露性共存、共同性与差异性共存、稳定性与发展性共存、特质性与情境性共存的特征。从标签理论视角出发可以发现,边缘人的形成经过了教师对学生行为的经验性感知、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性标定及学生对自我边缘身份确认三个阶段。积极应对边缘人现象需要教师调整思维方式、转换教学主体、优化师生关系及改善课堂管理而实现。  相似文献   

6.
教室空间在物理层面被区隔化为若干个学生座位,呈现为"中心—边缘"的空间布局.同一课堂空间中,不同空间区域下的个体经历着差别化的生命境遇.与置身课堂空间中心的个体不同,边缘空间的在场个体遭受着情感缺失、权利剥夺、价值否认等被排斥的非正义生活.仅仅遵循分配正义的原则,改变空间的物理格局并不能祛除这种不公正,因为物理空间的改变只是在形式上纳入了边缘群体,很难真正改变他们的边缘身份.只要边缘群体存在,他们在哪里都可以开辟新的边缘生活.而承认正义是从社会性空间的意义上指向人与人的社会—心理关系,关涉主体间的身份承认.因此,基于承认正义的空间重构是消解"中心—边缘"空间格局的内在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7.
教师在开展班级活动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边缘人"或"局外人",这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游离于班级活动之外。教师要将注意力放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成长需要上,研究这些学生的行为对其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的影响和价值,并考虑班集体、教师、同伴关系等对学生参加班级活动的影响。在此研究基础上,教师或者思考对策,引导其积极转变;或者顺其自然,尊重其选择,从而促进学生在班级活动中获得良好的体验,创造积极的童年价值。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初中生对于教师的角色期望是指教师群体在教学管理、教师的品质态度、教学技能等方面所应具有的理想特质在初中生观念中的具体反映。本文主要立足于初中生的教师角色期望问题,运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对于初中教师来说,初中生作为初中教师群体的现实作用对象,他们对于教师的角色期望不仅  相似文献   

9.
班级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组织设置和教育环境,对学生越轨行为的影响并不明确。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2015年追踪数据,通过多层线性模型从班级组织结构和班级风气方面探讨初中生越轨行为的班级效应。研究发现:在我国初中学校,班主任学历和职称越高,所在班级学生的越轨行为越少;教师监管严格并以积极的方式管教会显著抑制初中生越轨行为发生,消极管教反而会加重其越轨行为;教师互动教学有助于减少初中生越轨行为,而单向教授对初中生越轨行为没有显著影响;班级风气越差,初中生越轨行为越多。在以往研究个体、家庭、同辈群体影响因素基础上,班级效应的发现是助力学校教育有所作为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班级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组织设置和教育环境,对学生越轨行为的影响并不明确。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2015年追踪数据,通过多层线性模型从班级组织结构和班级风气方面探讨初中生越轨行为的班级效应。研究发现:在我国初中学校,班主任学历和职称越高,所在班级学生的越轨行为越少;教师监管严格并以积极的方式管教会显著抑制初中生越轨行为发生,消极管教反而会加重其越轨行为;教师互动教学有助于减少初中生越轨行为,而单向教授对初中生越轨行为没有显著影响;班级风气越差,初中生越轨行为越多。在以往研究个体、家庭、同辈群体影响因素基础上,班级效应的发现是助力学校教育有所作为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从核心素养视野出发对课堂边缘人进行审视,发现课堂边缘人是集体活动的"责任逃避者"、学习参与的"自我贬低者"、班级融入的"被排斥者"、问题解决的"思维受挫者"。基于核心素养下"责任担当""健康生活""实践创新""学会学习"的基本理念,课堂边缘人的转化路径有: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注重教师积极期望、建立课堂学习共同体、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相似文献   

12.
课堂“边缘学生”身在课堂,而心在游离,或主动或被动,远离主流群体,成为教学及管理中必须予以重视与纠偏的存在。在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工具理性的评价逻辑、异化变质的同辈群体负面效应以及消极退缩的人格特质的影响下,学生成为脱离集体的“边缘人”。在家校合作视域下,采取权威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价值理性指导下的评价以及创设良好育人环境等举措能够协助“边缘学生”摆脱边缘处境,回归课堂活动。  相似文献   

13.
朋辈有“朋友”和“同辈”的双重含义。朋辈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朋辈群体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朋辈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指游离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心之外的学生。本文旨在基于生命价值观视野探析课堂教学中"边缘人"具有的丰富内涵,凸显"边缘人"多面、流动、主体的生命价值观,揭示"边缘人"生命价值观与教学价值观的错位,重构肯认差异、凸显生成、追求游牧的教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边缘人"本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在进入课堂教学领域后,其内涵超出了原有的概念体系.公平本是教育应有之义,但在现实课堂中,总有一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近乎"隐形人"和"局外人",被边缘化."边缘人"现象长期存在于课堂之中,不仅严重背离教育公平的理念,而且是一种隐形的人才损失.要想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就必须对"边缘人"进行转化,改变课堂教学"边缘人"的生存现状.关注课堂中的"边缘人"现象,有助于教育公平理念的落实和推广,实现学生全面主动参与.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课堂中,一些学生由于先天素质或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会出现游离于课堂教学边缘的现象,成为课堂互动中的"局外人".  相似文献   

17.
同辈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似地位和层次、大致相当的素质、相互认同的目标和行为规范而发生相互交往的群体。尤其是在中小学时期,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1]。同辈群体压力是指当同辈群体的意见或规范  相似文献   

18.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忽略这样一群学生:他们在课堂中很少参与发言、很少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常常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有学者将这类学生定义为课堂"边缘人"。他们由于性格、家庭、老师、班级授课制等原因受到忽视,内心情感难以宣泄,往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表演中看到真实的自己,有利于提高自我意识和价值感,使认知、情绪、个性、社会性得到良好发展,是帮助传统课堂中的"边缘人"学生重拾自信、回到课堂中心的一条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9.
导入语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开场白,好的导入语,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带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从一般性设计来看,导入语设计应遵循针对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新颖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简洁性原则。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边缘人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游离于课堂教学活动之外,不能通过正常的课堂教学得到充分发展,具有边缘状态的发展性、行为习惯的隐蔽性、课堂表现的退缩性三大特点,他们的形成与其自身的心理障碍、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诺丁斯教育关怀理论秉承关怀理念,其目的在于培养关心型的教师和学生,倡导建立关心型的师生关系,让关心型关系成为一种道德教育的工具。立足于诺丁斯教育关怀理论,从关心型关系两大主体的自我改变出发,通过榜样、对话和实践的方法建立关心型师生关系,通过维持关心型关系中目的、人、地点、课程的连续性来化解课堂教学边缘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