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只有将其科学本质观与科学本质教学倾向转化为显性的科学本质教学行为,才能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基于科学探究与科学本质的关系认识,以"探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为例,分析教师在科学探究中的科学本质教学行为表现。进而以"平面镜成像"为例,说明科学本质教学行为离不开教师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2.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传统的教育功能正在着发生巨大的变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主题。对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型的教育理念与模式,都是通过其具体的教学行为表现出来的,而这种教学行为又都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因此,将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具体化为教师可理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张永耀 《考试周刊》2012,(92):176-177
课堂是学校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场地.教师是卖行课堂教学和管理的专职人员。但是.学生在课堂中的诸多行为表现并不完全由身处其中的课堂场域和受其引导的教师行为所决定。作为具有鲜活生命个体的学生.其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必然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本文通过分析并加以总结,指出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学校制度与教师因素,以及家庭与社会因素是影响和决定学生课堂行为表现的三大要素。为了实现优质的课堂教学和有效的课堂管理.教师理解和把握这三大要素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4.
反思型教师是指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研究和批判的态度对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进行检查、评价、修正,进而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实践合理性和自身素养的教师。反思型教师的培养不应只发生在在职教师身上,职前教育也很重要。从整体层面来把握,反思型教师的职前培养既关乎德性,也关乎理性;既涉及课程,也涉及教学。  相似文献   

5.
行为表现是教育实践中的常见用语。教育实践者通常是在规范和实证的立场来使用这一概念,由此使得概念的使用者往往将儿童与其行为、儿童与概念的使用者切割开来,造成教育者在实践中的目中无人。对表现概念的意涵重释,特别是不同学科关于表现概念的界定,使得我们能够重新发现行为表现概念所内含的意义世界,从而启发一种关于行为表现的新的教育哲学,即儿童的行为即是儿童的表现,是儿童精神世界和意义世界借助行为的外显化。儿童借助行为而表现出来的意义,是在特定情境中与教育者共同建构的结果。意义世界中的儿童行为表现概念意味着,教育实践并非单纯实践性的,它同时也是理论性的。教育实践的理论性主要体现为教育者必须要对儿童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世界作出准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欧美学校微观政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校微观政治研究是教育组织研究的新分支,是对学校各类行为主体运用权力影响他人,扩展利益,并在冲突中达成理解,形成互相支持与合作关系的研究。其一般研究涉及微观政治的产生条件、策略和伦理等内容,近年来专题案例研究焦点集中在学校改革中的微观政治行为和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微观政治行为表现及其对教师行为的影响。学校微观政治能力和数控县管理会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7.
探讨师生关系建构及其发生机制和条件,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相比情感因素在师生关系建构中的作用,行为及其意义的理解是师生关系建构的核心和关键.师生关系中,行为的内在意义主要表现为意图、生命意向和内在需要三个方面.教师对行为意义的理解制约着师生关系的建构,师生关系的冲突往往是对相互性行为的意义理解的偏差.因此,在师生关系的构建过程中,教师要参照学生内在的需求来理解学生行为的意义,剖析学生的生活处境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要形成一种理解性的教育能力,从更多的要求走向更多的支持和关怀.  相似文献   

8.
通常学生的行为问题表现在学生身上,而原因则在学生之外。仅从表面现象解释学生的行为有时是片面甚至错误的,如果从需要满足的角度看,学生的行为有其合理性。因此,应该将理解学生的行为意义和有效教育作为前提,最好是把学生个体行为放到社会关系中来理解和分析,辅之以合理的教育评价和教育引导,使其更具教育意义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周媛 《辽宁教育》2010,(4):9-11
教师着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是在课堂上,其课堂教学行为会深刻地影响学生的心理与行为表现。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一旦失范,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发展,面对这一行为的种种表现,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研究它的内涵、表现、特征及其控制策略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教师对儿童的理解中,最怕的是教师自以为理解儿童,其实却误解了儿童。由于掌握信息有限或只能主观推测,教师既有可能误解儿童的行为表现,也有可能误解儿童行为背后的动机,还有可能这两种误解情形同时存在。教师对自己理解儿童的心理过程没有察觉,笃定自己对儿童的理解就是正确理解,倾向于认为儿童是有意或故意为之,是导致教师误解儿童的主要症结。教师不仅要抓住自己因儿童表现而不高兴的刹那消极感受,悬置对儿童的任何评价,实现从“无意识地笃定”到“有意识地质疑”的转变,而且要抓住重新定义儿童行为性质的关键节点,坚定“儿童绝无恶意”的信念,实现从把儿童表现视之为“不当行为”到将之定性为“受挫行为”的转变。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真正开启理解儿童的意志努力,并沿着遵循儿童本意理解儿童的正确方向理解儿童,从而在尽力防止误解儿童情形发生的意义上消除对儿童的误解。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教师的反思作用于教学活动就被称为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教学活动过程的反思来进行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2.
强化期望效应教育智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学生抱有何种性质的期望,都会有意无意地以相应的态度、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在他们身上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教师的行为观念、学生的行为反应与期望教育智慧之间存在着循环往复的锁链关系。教师的期望被学生所接收和理解后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我概念促进或阻碍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了发展学生的智力,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应当强化“相信学生学得更好”的期望效应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13.
从现象学的视角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活,显现教师之教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直接把握和理解教的本质。教师之教何以成为学生之教?取决于教师对教育意义的清醒意识。追求实现教育意义之教.是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日常经验化意识的裹挟下,教师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往往缺乏理解的视域,无法把握学生行为的意向与意义。教师理解意识的缺失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以事实性代替“心理因”;二是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类型化评判;三是聚焦于事件或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人及其意向性。这导致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学生立场的缺失,消解了教育的意义。教师应成为理解者,有效地指引学生走出成长的困境。具体来说,在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悬置外在规范,进行非判断性理解;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本质直观”剖析,抵达学生行为的意向性;在理解学生成长需要和探索学生行为意义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内在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深刻体现了信息时代的要求,着眼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迫切要求教师教育观念及教育方法的转变。作为师范生的必修课程公共教育学课必须做出积极的变革:以丰富的生活世界作为变革之源,关注具体生存情境的四大要素——时间、空间、实体、关系;以培养教师的实践理性为教学之根本;把教育者精神生活品质的提升作为教育学变革的落脚点——升华教师对教育本真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它对教育行为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因此只要有教育行为发生的地方,就一定有教育理念在起作用。而且教育理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相对稳定的精神力量,会影响一名教师如何看待教育的意义,如何看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处理教育中的各种矛盾。所以,认真学习、正确理解新课程的新理念,是每个教师投身于这场教育改革必须做的基本准备。那么新课程所体现的核心理念究竟是什么?又如何去理解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1.教师要把学生视为“有个性的人”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电场”一章复习课的课堂教学为例 ,从知识、动机、教师关注、教学情境和教学模式、课堂管理方式、学生活动控制、提问、学生提问及过程评价、无效行为等侧面 ,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 .研究表明 :在现今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 ,虽然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仍占主导地位 ,但教师的教育观念已经发生转变 ,新的行为方式正在走进课堂中来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 .研究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问题 ,必须首先了解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有哪些行为表现 .为此 ,我们选取一所市属重点中学的高二理科尖子班进…  相似文献   

18.
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着不必言说的亲密关系。教师之爱是教师的本源性行为。教师之爱是教育是否发生的前提,它以生活意义为基础,是一种教育意义的关心与信任。教师要明晰教育使命,突破理性规训,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真爱。  相似文献   

19.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等。那么,小学阅读教学应如何有所创新?文章就小学阅读的创新策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0.
教育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但是往往存在把"以人为本"狭义地理解为"以学生为本",造成以学生的一切要求和行为为尊,进而产生不良的教育效果。教育实践中的"以人为本"应以教师和学生为本,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学校与政府、当下与未来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