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多元文化教育源于文化哲学思想和多元文化社会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推动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多元文化教育强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多元一体"的特征。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地方课程开发与建设是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关键而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国家课程方案明确规定:国家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也就是说,学校可以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依据国家和地方制订的课程计划,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的  相似文献   

3.
课程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需求,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学校课程建设是依据学校的特色发展,从学生多元发展和个性化需求的角度,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进行内容上的整合与体系建构,学校课程建设需要突破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在目标、内容上相对分离的状态,形成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相辅相成的体系.  相似文献   

4.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许洁英 《教育研究》2005,26(8):32-35,57
国家课程有以下目的:确保学生学习的权利,明确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应达到的标准,提高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连续性和连贯性,为公众了解学校教育提供依据。地方课程有以下目的:促进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弥补国家课程的空缺,加强教育和地方的联系,调动地方参与课程改革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校本课程有以下目的:确保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应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  相似文献   

5.
国家课程方案明确规定:国家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也就是说,学校可以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依据国家和地方制订的课程计划,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制订本校的课程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一种精神性的服务,学生是这种特殊服务的对象,而教育服务于学生的产品就是“课程”,学校正是通过课程这一精神性产品服务于学生的。因此,真正的名校就应该名在“课程”上,努力形成独具学校特色的课程文化,确立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铸造课程文化的主导力量;构建魅力多元的课堂文化,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品牌;建立多元立体的校本课程,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民族地区的地方课程开发模式可以概括为“国家专门机构统一协作、多省区联合开发、不同层次民族自治区共同使用”,其理论基础在于地方性知识的教育价值及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理念。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目标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各民族优秀的文化知识,放眼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特点,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知识、态度与能力的一代新人。地方课程的内容包括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社会历史、传统科学、民族艺术和语言文学等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金缮修复课程建设为案例,通过实验研究,围绕特色名城办特色名校、特色课程,通过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强陶瓷大学的文化特色,培养学生多元的文化艺术观;探讨民族民间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探索金缮修复课程的方法和途径,发挥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巨大的可持续的文化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我国多元文化背景中的课程开发模式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有着“多元一体”的文化背景,如何将各民族的文化精华有机融入学校课程中,以反映文化多元价值观点,使各民族文化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形成从多元文化视角审视文化多元价值观点和跨文化适应能力,是新课程背景下课程开发的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现实问题。自下而上的“草根”模式、双语教育模式、本土化建构模式、多元一体的课程开发模式是推进我国多元化背景中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学校课程政策经历了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强调民族语文课程建设;重视乡土课程,强调乡土教材建设;强调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有机整合;强调双语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四个阶段,呈现出阶段性、有效性和发展性三个特点,促进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反思我国少数民族学校课程政策的历史和内容,我国少数民族学校课程政策还存在对课程本质问题持续关注不足;政策制定中少数民族师生的意愿体现不足;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特点关注不够三方面的问题。今后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学校课程政策顶层设计应充分关照教师、学生及家长的课程意愿;适当扩大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建设中的自主权;以多元文化理论为指导,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国少数民族学校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1.
隐性课程是一种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的文化形态,隐性课程与文化之间存在各种关系,是多种文化价值抉择下的产物,隐性课程致力于将隐性于学校教育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工作,通过校园、教师以及家庭和社会多元文化之间的价值协调,将隐性知识的文化价值通过不同类型的隐性课程载体传递给学生。隐性课程的文化价值应以可实践性为内容的选择依据,选择包容文化发展的现代性,并以选择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为己任。  相似文献   

12.
黄马福 《生活教育》2012,(13):57-59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也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更是学生素养能力培养的基石。国家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校本课程就应该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国家课程虽然体现了国家意志,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强制性,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进行校本化改造,实现由理想课程向实践课程的转化。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既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又是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几年来,育才课程文化围绕“爱阅读,爱运动,爱劳动”三个核心习惯的培养,以培养“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为目标,追求“六年影响一生”的精神价值,通过全员全程的参与,以“完善和丰富国家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围绕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这一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核展开实践,形成独有特色的育才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13.
地方性知识与多元文化教育之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校教育课程的设置与知识的关系,经历了由地方性知识主宰下的学校课程到主流文化主宰下的学校课程,再到以主流文化为国家课程、以地方性知识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多元文化教育。地方性知识已经成为当今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民族地区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来体现。  相似文献   

14.
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确立后,在探索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本质、目标、内容、开发等问题的过程中,由于其与多元文化课程存在诸多共通之处,研究出现了以多元文化课程取代地方课程的主张与取向。因此,应通过比较分析地方课程与多元文化课程在课程本质、理论根据、主导价值、课程内容等方面的重大区别,以求驱除地方课程与多元文化课程的迷误。  相似文献   

15.
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确立后,在探索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本质、目标、内容、开发等问题的过程中,由于其与多元文化课程存在诸多共通之处,研究出现了以多元文化课程取代地方课程的主张与取向。因此,应通过比较分析地方课程与多元文化课程在课程本质、理论根据、主导价值、课程内容等方面的重大区别,以求驱除地方课程与多元文化课程的迷误。  相似文献   

16.
仲玲 《生活教育》2010,(4):59-66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校本课程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特色产品和著名人物等丰富的课程资源,反映地方文化、满足本地学生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7.
1999年 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今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也明确规定: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这说明校本课程的理念和价值不仅被广大教育研究者所认同,而且业已进入新一轮课改的实施、检验阶段.  相似文献   

18.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确立与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开发机制与管理模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也是教育管理体制以及课程改革深化的必然。国内外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地方课程开发在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满足地方与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多样性、差异性以及有效促进地方、学生、学校、教师及课程自身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地方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并继承和发扬地方文化,全面统筹资源来为教育服务。通过对当下小学地方课程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学校疲于应付,课程形同虚设;学校师资短缺,缺乏专业指导;课程形式单一,学生兴致不高。根据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并进行了一些策略初探:改变传统观念,完善地方课程体系;提倡学科融合,发挥学科教师特长;搭建传承平台,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丰富课堂形式,助力地方课程推广。通过这些尝试,探寻地方课程发展之路,来寻求地方课程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有利于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地方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是沟通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桥梁。本文就笔者所在山西上党地区,从课程价值的角度分析“上党文化“作为地方课程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