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实现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是现代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要从体育教学基本要素的生活化着眼,即体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的生活化、体育教师的生活化、体育教学目标的生活化、体育教学方法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2.
论学校体育生活化趋势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丰斌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2):245-246,F0003
体育回归生活,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学校体育生活化进程理应加快.文章从现代教育的角度出发,紧扣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结合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用终身教育的思想,来阐述学校体育生活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指出实现学校体育生活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从和谐社会视角对大学体育生活化的内涵分析,提出大学体育生活化是广大师生的生存需要,是发展的必然性。和谐社会为大学体育生活化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广阔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4.
我国体育欠发达地区体育生活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我国体育生活的地域差异.从实际调查入手,研究、揭示我国体育欠发达地区形成的社会背景,旨在探求推进我国体育欠发达地区体育生活化的对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体育生活化。  相似文献   

5.
分析我国竞技篮球运动发展的内外环境,有助于从整体上认识影响我国竞技篮球运动发展的内外因素,优化内部环境和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实现投入与产出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6.
《体育与科学》2014,(1):116-120
近年来,体育生活化研究十分活跃,总括起来,研究者主要是在体育生活化是什么、体育为什么要生活化以及体育如何生活化三个层面进行研究。通过文献的梳理和研究发现,从体育生活化研究视角看:方法论研究较少、本质论和价值论研究更少。从研究方法看:从行为学视角研究较少,哲学和心理学视角更少。从研究内容看:从社会学研究较多、管理学和教育学视角较少。体育生活化研究的落脚点是要实现"化"。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法阐述了体育生活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概念及其关系,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与逻辑分析法等,以湖北科技学院的学生为例,调查了现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的现状,从体育生活化角度对大学生生活方式进行了审视,探讨了如何通过体育课和课外体育俱乐部来实施体育生活化的教育,使体育回归生活,从而科学地引导大学生未来的生活方式,提高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体育生活化对未来社会和人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进入21世纪,中国体育正在向以群众体育为基础、竞技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转变。体育将实现以人的基本需要为依托带动多种需求,走向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长远关注个体和人的发展的立体层次。通过转变,即从群体的政治需要转向人类的根本需要;从社会的强制性功利需要转向个体健康幸福生活的主动需求,使体育生活化。生活化的体育是小康阶段的必然产物。大众体育发展的动力在于生活化,人们力图在寻找体育进入生活的有效途径。解决处于小康阶段中国人深层次需求问题,“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发展新观念应该作为21世纪中国体育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体育生活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实现路径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生活化的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认为加快体育生活化的进程,对于促进国民健康积极生活方式的形成、增强国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价值,也是当前我国体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体育与保健课程的内容体系应充分开发与利用现有课程资源,从学生实际需要和兴趣出发,选择终身体育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和实用化。  相似文献   

11.
高校体育中必须导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战略。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历史和地域等6个环境因素探讨了高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体育教学的环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体育教学环境是学校体育活动中所需的多种客观条件的综合,对于体育教学活动的影响是巨大的。从理论上阐述了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意义、内容、作用,以及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并提出了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体育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必然产物,在历史进程中,已形成了其独特的社会作用。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富有个性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文章对此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体育教学环境对课堂信息交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扬 《湖北体育科技》2002,21(1):121-122,125
通过体育教学环境对课堂信息交流的影响的研究,从教学手段;场、馆、室内照明、采光、噪音等环境因素;队形的编排和人数;以及课堂社会心理环境因素等方面对课堂信息交流的影响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环境对课堂信息交流的影响是很大的,指出,创造一个较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法、逻辑分析和历史、人文地理学方法,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区位类型进行探讨。研究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区位形成及其特点,可以根据地理环境、气候地域因素作划分;其次不同地域的政治经济因素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另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也是形成地域民族传统体育的要因。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acute hypoxic exposure on exercise capacity and performance, which includes continuous and intermittent forms of exercise. Design: A systematic review was conducted with a three-level mixed effects meta-regression. The ratio of means method was used to evaluate main effects and moderators providing practical interpretations with percentage change. Data sources: A systemic search was performed using three databases (Google scholar, PubMed and SPORTDiscus). Eligibility criteria for selecting studies: Inclusion was restricted to investigations that assessed exercise performance (time trials (TTs), sprint and intermittent exercise tests) and capacity (time to exhaustion test, TTE) with acute hypoxic (<24?h) exposure and a normoxic comparator. Results: Eighty-two outcomes from 53 studies (N?=?798) were included in this review. The results show an overall reduction in exercise performance/capacity ?17.8?±?3.9% (95% CI ?22.8% to ?11.0%),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moderated by ?6.5?±?0.9% per 1000 m altitude elevation (95% CI ?8.2% to ?4.8%) and oxygen saturation (?2.0?±?0.4%; 95% CI ?2.9% to ?1.2%). TT (?16.2?±?4.3%; 95% CI ?22.9% to ?9%) and TTE (?44.5?±?6.9%; 95% CI ?51.3% to ?36.7%) elicited a negative effect, whilst indicating a quadra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hypoxic magnitude and both TTE and TT performance. Furthermore, exercise less than 2 min exhibited no ergolytic effect from acute hypoxia.

Summary/Conclusion: This review highlights the ergolytic effect of acute hypoxic exposure, which is curvilinear for TTE and TT performance with increasing hypoxic levels, but short duration intermittent and sprint exercise seem to be unaffected.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锻炼的需要日益增长,这就为体育产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和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体育与青年社会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提出了体育对培养青年自我意识,引导青年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加速青年对人们共同生活准则的了解,鼓励青年的创造性心理,增强青年的社会适应性,满足青年交往和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缓解青年与老一辈人的代际差异,进而促进青年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学习等方面的角色意义和具体功能。进一步发挥体育在青年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功能或影响,将是当代体育的主要作用之一。  相似文献   

19.
以“绿色锻炼”思想为基础,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户外自然环境,探讨不同锻炼情境中的中等强度自行车锻炼对大学生心境、主观用力感量表 (RPE)和身体自尊的影响及其差异。30 名大学生随机分配到单一运动组、运动音乐组、虚拟环境运动组,每组10 名大学生,男女各5 名,然后完成 40 min 的中等强度的踩踏功率自行车任务。运动前后分别评估心境状态和身体自尊,运动10 min 后每隔5 min 评估RPE。结果:(1)心境,组别的主效 应显著,测量的主效应显著,组别和测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运动结束后虚拟环境运动组心境的紧张、疲劳、慌乱水平显著低于运动组,精力水平显 著高于运动组;(2)身体自尊,组别、测量的主效应均不显著,组别和测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但运动后虚拟环境运动组大学生的身体自我价值显著 高于运动组;(3)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3 组大学生的RPE 均显著增加,但虚拟环境运动组大学生的RPE 显著低于单一运动组,同一时间点虚拟环境 运动组大学生的RPE 显著低于单一运动组。结论:中等强度的运动对心理有改善作用,虚拟锻炼环境对心境有更好的调节效果,是一种良好的锻炼 方式,同时研究结果进一步为绿色锻炼的心理效益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how children remember distance (route) and location (landmark) information, two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a large scale environment using jogging as the means of locomotion. In Experiment 1, thirty 4-year-old and thirty 9-year-old children were randomly assigned within age to three groups which were cued prior to the jog to remember the event, location of the event or distance to the even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older children reproduced the location and distance better than younger children. Cueing children to remember the location resulted in more accurate estimates than the other conditions. In Experiment 2, 5-year-old, 9-year-old, and 12-year-old children (24 children of each ag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ep counting strategy and control groups, and asked to reproduce a criterion distance jogg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three strategy groups and the 12-year-old controls estimated distance with similar accuracy, but the 9- and 5-year-old controls were different, as their error was inversely related to 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