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再承 《新闻窗》2005,(1):52-53
何谓幽默?关于它的定义不少,主要是指用含蓄、凝练、机智、风趣而又诙谐的方式(包括行为举止、谈吐文章等),揭示生活中的某种矛盾或哲理,令人发生会心的微笑。可以说,幽默新闻是一种用诙谐有趣的方式,提示生活中的某些矛盾或哲理,让人在轻松愉悦中感到意味深长、有所了悟的包含艺术表达方法的新闻。幽默新闻在国内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对反转新闻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采访的深入,初始的新闻报道所呈现的事实被后续报道颠覆,这种现象被称作反转新闻。学界将反转新闻界定为某些报道,认为这些报道是虚假、失实的,具有危害新闻真实和媒体公信力、有损公众知情权和社会秩序的消极影响。事实上,反转新闻是后续报道对先前报道进行事实更正、补充的过程,从整个过程来看,反转新闻并非有害而无利,其积极意义体现在以下三方面:推动新闻理念由结果真实转向过程真实、促使新闻生产更加透明化、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相似文献   

3.
王璋 《军事记者》2004,(6):57-57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卢因提出了“把关人”学说。他在1947年发表的章中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某些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个人的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卢因认为,信息的传播渠道中布满了把关人,信息的采集制作过程.传播都起着传播把关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也包含了新闻业和新闻思想的发展,传统的新闻思想中有某些理念开始与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新闻需求背道而驰,在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大众需求的道路上,开始逐渐被人们无意识地放弃,而在新时期中的另一些思想,却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增加了新的内涵,为更新的、更符合社会新闻发展潮流的新闻报道的内容与方式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样,这种理论支撑反过来来又进一步促进了新闻思想的更新与发展。目前,各种类型的新闻媒体层出不穷,如何使县级电视台特别是山区县级电视台保持信息传媒的领导地位,新时期做出新发展新跨越,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要出努力。  相似文献   

5.
传播的把关人理论在1950年被学者怀特引入新闻研究领域.并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Gatekeeper)模式。怀特主要观点是针对新闻报道的控制力量而青的。这个理论认为:世界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播媒介也不能使每一个事件都能够做到及时、准确、详尽的报道,其中有很多的新闻事实.在某些媒体看来是不适合于报道的,  相似文献   

6.
刘静怡 《新闻前哨》2002,(11):20-20
记者在采访中往往会遇到意外的收获,比如在采访一件新闻事件的过程中,遇到另外有新闻价值的事情;本来是一件很微不足道的新闻,因为某些突发或急变因素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闻价值;或者是在已经停滞或无法进展的新闻采访中,偶然出现新的线索;有时甚至是事实尚未呈现新闻价值时,偶然呈现的迹象为记者所捕捉,而最终形成新闻事实,等等。应该说,新闻采访中的意外收获即记者新闻敏感与记者机遇相结合的产物,是一个主观与客观一体的问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是作用于事物发展变化的两个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条件,客…  相似文献   

7.
历史进入新时期,新闻创作也进入多元互补的时代,它表现为各种文体间的交叉渗透,即各种文体都在向自身以外的品种吸收新的艺术元素,新鲜血液而完成自身的蜕变,其中散对新闻创作的影响尤为强烈,散文倾倾向正在成为新时期新闻写作的一个潮流,在这个潮流中,报纸副刊充当了“排头兵”和“试验田”的角色,新闻作品散文化,或者说作用散文写作的某些手法写作新闻作品,不仅可以把新闻写活,更重要的是这样写,可以把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从而达到记者期望达到的社会效果。而这一点,正是新闻界提倡新闻作品散文化的目的所在,纵观其表现手法,大致有三:要用生动的形象说话,要注意运用细节描写,要有自由活泼的结构。  相似文献   

8.
一般说,新闻体裁分为新闻和评论两个大的类别,而在这两种大的类别下又各有几种甚至几十种写作样式,林永年在其所著的<新闻报道形式大全>一书中,就列举了新闻报道的60种样式.而对于评论来说,传统上认为,"按照评论的样式来区分,有社论、编辑部文章、评论、评论员文章、特约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编者按等等".但综观近十几年来的评论写作实践,而对纸质媒体上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评论专栏,人们不难发现评论这一体裁正在呈现出形式和内容上的变化.可以说,"近几年来,评论的体裁扩大了,它找到了各种令人可喜的形式……实际上我们已经可以通过不少方式与读者进行生动的、无拘无束的谈话了."现实中的这种变化和"体裁的扩大",已足以给我们某些理论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新闻行业的某些重要方面已经发生变化。除了公众对新闻机构越来越不满之外,现在新闻记者也承认他们所从事的行业在某些方面出现了偏颇。在调查中首次对各类新闻从业人员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进行了量化评估。新闻从业人员能够感受到新闻行业发生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通常会引发更大的变化。对于新闻业来说,这些变化可能改变新闻业现有的指导方针,也可能仅仅是让更多的人放弃这个职业。最终的结果究竟是新闻业的改革还是后退,现在还不得而知。10多年来,新闻适应了宏观经济、社会和科技上的变化,通过自身的一系列改变提高了效益。而现在…  相似文献   

10.
要有第六个W     
有读形容眼下一些媒体化娱乐版是“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化,低俗代替了端庄”,有读尖锐地提出:“某些媒体的娱乐报道该整风了。”(据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  相似文献   

11.
吴维惠 《声屏世界》2004,(11):45-45
我们常常可以从媒体刊播的一些通讯作品中看(听)到程度不等的掺假文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细微末节,在某些作者笔下.都能令人感动得“热泪盈眶”,甚至哽咽着说不出话来。这类矫揉造作出来的所谓“感情”,就叫做矫情。而在新闻作品中,导致矫情的“病因”大抵有以下几类:  相似文献   

12.
李扬 《传媒观察》2003,(5):41-42
当做假账、吹黑哨导致某些行业发生诚信危机的时候,我们也会自然联想到有关新闻诚信度的话题。特别是接二连三的新闻事件,更使我们无法回避目前报纸所存在的信用危机——年初,华东理工大学关于学生德育行为准则的一场讨论,被演变成学校成立“捉吻队”这一荒诞风波;此前,四川某报道听途说,在报道中把汪国真描写成穷困潦倒的文人而引发一场诉讼官司;更有诸如“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怀孕”、“刘晓庆在狱中有空调有淋浴”、“地球生命只剩50年”、“女大学生状告爸爸的吻”、“中国少女吴扬改写牛津大学800年校史”,等等。  相似文献   

13.
张健 《新闻窗》2007,(3):57-57
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十分必要,而采访中的某些环节同样不可忽视,也是决定新闻成败与否的关键,比如倾听。现今许多缺少经验的年轻记者常常有这样的想法:“在采访中,提问需要动脑筋,记录需要找诀窍,坐而听讲还不简单吗?”实践证明,倾听并不简单,它是新闻采访技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4.
李洪 《新闻前哨》2001,(4):24-25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很难说还有它没有涉足的领域。因此,许许多多的社会新闻中都或多或少地融入了科技的成分。至于科技新闻,那自然是科技含量更高了。 按照丁世义编著的《中国杜会新闻选评》中的叙述,“社会新闻是以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问题、社会事件为题材,反映当前社会现象(和某些自然景象)、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人际关系)变化并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新闻。”这类新闻因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故“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有广泛的社会性。” 而按照《科技新闻佳作选》中的定义,“科技新闻是传播科技信息的使者,…  相似文献   

15.
特写的特点     
一般新闻作品的写作多侧重于记叙,通过叙述向读者报告新闻事件。特写则侧重于再现,往往是用极省俭的笔墨集中而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事件中某个富有特征的片断,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真切感觉。具体说来,新闻特写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6.
陈明 《声屏世界》2016,(5):26-27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说明了新闻报道中新闻背景材料的重要性。要考虑受众的认知程度和心理需求,提供相关事件的背景,使得新闻报道获得传播效果的最佳化。不能因为追求新闻的时效性而忽略新闻背景材料的挖掘和表达,否则容易引发不好的舆论反应,甚至对社会或某些群体带来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有读者形容眼下一些媒体文化娱乐版是“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有读者尖锐地提出“某些媒体的娱乐报道该整风了”(据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依我  相似文献   

18.
民生新闻“贴近、鲜活、互动”的特点好比一把双刃剑,在创造了高收视率的同时,应当警惕走入“市侩新闻”的误区。已经有学者和市民提出质疑:邻里纠纷、街头闹剧、奇闻趣谈等等在现在的民生新闻栏目中比比皆是,我们媒体是否还具备权威与公信,民生新闻是不是或者应不应该单纯为了获得高收视率而取悦某些人的低层次收视需求?  相似文献   

19.
特写,原是影视界专用的术语,是指近影放大,凸显细部,主要是拍摄局部,使之造成强烈和清晰的视觉形象,来突出或强调效果。特写用在新闻上就是新闻特写,是从一个新闻事件中摄取最有特征的片断,加以细致的描绘,再现当时的情景。它通过对新闻事实的某些重要场面、片断或新闻人物的某些典型活动进行近镜头的生动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的面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媒体的舆论监督上,有一个现象颇为费解:一方面,对于行政、司法腐败,社会丑恶现象,对个人权利的侵犯,媒体的揭露可谓不遗余力,而且屡奏奇效;而另一方面,上述的丑恶现象却并未相应地销声匿迹,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在某些地方,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毛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